【摘要】本文主要論述了商業銀行在理財業務中信息披露的基礎并分析了當前我國理財業務信息披露的現狀,針對具體問題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以期能促進銀行理財業務信息披露的發展與完善。
【關鍵詞】商業銀行 理財業務 信息披露
一、商業銀行理財業務信息披露的基礎
(一)法學基礎
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所涉及的法律關系為綜合性的法律關系,受到《合同法》、《信托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多重規范。如基于合同法中的格式合同與附隨義務的規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知情權等規定。多重法律所設定的法律關系框架為商業銀行在理財業務中為客戶披露信息的行為提供了法律基礎。
(二)經濟學基礎
1.金融產品的消費者和商業銀行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信息披露制度是解決商業銀行理財合同中信息不對稱的主要方式。
2.理財業務一般都涉及到金融商品,具有虛擬性和高風險性的特點。
二、我國當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信息披露的現狀
(一)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信息披露的相關規定
2005年9月24日,銀監會公布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分七章共六十九條,從銀行理財服務的分類與定義、業務管理、風險管理、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方面對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進行了規范。這是我國第一個為規范銀行理財業務而出臺的法律規范,開始建立我國銀行理財法律制度的基本架構。同日,銀監會印發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以下簡稱《指引》)并于同年11月1日起施行,分五章共六十四條,從個人理財顧問服務風險管理、綜合理財服務風險管理、個人理財業務產品風險管理等方面對風險管理進行了全面規范。確定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信息披露在量上的標準。2008年4月11日,發布了《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第四款規定:充分履行銀行責任,切實做好信息披露。2009年4月28日,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報告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提出“商業銀行應在理財計劃銷售文件和宣傳資料中提供全面、完整的理財計劃相關信息,進行充分的銷售前信息披露”的要求。2009年7月6日,銀監會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投資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主要對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投資管理問題進行了規定。2011年8月28日,通過了《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第六條規定,商業銀行銷售理財產品,應當遵循公平、公開、公正原則,充分揭示風險,保護客戶合法權益,不得對客戶進行誤導銷售。此外,商業銀行還必須履行如實告知的義務,全面揭示產品的特性或者可能面臨的風險。此外,2013年3月25日,銀監會印發了《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商業銀行應向理財產品投資人充分披露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情況,通知自印發之日起實施。
(二)商業銀行理財業務信息披露的問題
我國雖有商業銀行理財業務信息披露的相關法律法規,目前對銀行理財產品投訴案件針對性較強的行政法規主要為2005年頒布的《辦法》及《指引》。有關的法律主要有《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商業銀行法》。但法律位階較低,規定較為分散,很難形成合力,對信息披露要求寬泛,不具體,使得銀行有很大的回旋余地。此外,針對理財產品的立法均屬于行政法規的層面,效力等級不高?,F階段,我國的基本立法缺乏保護消費者知情權的理念,對金融機構的信息披露義務的規定不完善,制裁措施僅限于行政處罰而非民事賠償;國家尚未設立獨立的金融消費者保護組織,由于分業經營的限制,銀行、證券和保險的規則甚至出現矛盾的現象。信息披露的時效性明顯缺乏,不能使消費者及時掌握所需要的信息;在風險提示方面,僅要求做出風險提示,卻未要求說明發生風險或虧損的原因;在責任承擔方面,《辦法》關于銀行未按規定履行信息披露的責任承擔僅限于行政責任,而未要求其向消費者承擔民事責任。從銀監會對部分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抽樣調查通報情況看,銀行理財產品披露在及時性、充分性和規范性等方面存在諸多亂象。
三、完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信息披露的建議
1.提高立法層級,現有規定的立法層次過低,若以法律的形式對理財產品進行定性與規范,將有利于解決監管制度混亂、標準不一的問題。
2.確立金融消費者的概念和法律地位,制定一部統一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法規,彌補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不足。設立專門的金融消費者保護組織或者機構,扭轉金融消費者的弱勢地位,規范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息披露。
3.監管者應對信息披露增加強制性要求。監管機構應強制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信息披露,按照全面、易解、真實、有效的原則,要求商業銀行對其發行的理財產品做好信息披露的工作。
4.監管者應細化信息披露的范圍與要求,依據理財產品的類型分別監管,進一步擴大理財產品信息披露的范圍,明確理財產品信息披露方式,加強對消費者知情權的保護。明確歸責原則,堅持責任法定原則。完善爭議處理機制,明確規定銀行違反信息披露義務和說明義務須承擔的民事責任。
5.加強監管機構之間的信息溝通與信息共享。在我國理財業務領域,產品眾多,有的復合了證券與保險的特征,因此不同金融監管機構間十分有必要對理財產品的監管交換意見并制定統一的信息披露制度,防止出現監管空白與重復監管。
6.關注和扶持第三方評級機構的發展,推動銀行理財產品的透明度的不斷提高。第三方評級機構的存在可以為銀行提供外部激勵,促使銀行完善對產品信息的披露,同時對理財產品信息披露的規制應注重發揮行業協會的自律功能。
參考文獻
[1]黃國平.中國銀行理財業務發展模式和路徑選擇[J].財經問題研究,2009(09).
[2]彭真明,殷鑫.論金融消費者知情權的法律保護[J].法商研究,2011(05).
作者簡介:劉姝茜(1990-),女,漢族,四川成都人,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商業銀行經營管理。
(編輯:龍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