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選取金融發展規模指標、金融發展效率指標、農村金融發展及城鄉收入差距四個指標進行協整分析。進一步探求山東省城鄉收入差距與金融發展的關系。實證結果表明:山東省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金融發展規模和金融發展效率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有積極影響。據此,本文從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遏制農村資金外流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金融發展 城鄉收入差距 金融效率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省經濟實現了持續增長,金融發展取得很大進步,但城鄉收入差距卻呈現逐年增大的趨勢。據山東省統計數據顯示農村純收入1990—2011年增加了7661元,同時期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了21325.6元,城鎮增幅是農村增幅的2.78倍,表明城鄉收入差距在擴大。這將制約著山東省經濟的健康發展,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諧。國內外學者闡述城鄉收入差距的文獻很多。但從金融發展視角解釋的較少,Greenwood 和Jovanovic(1990)提出了收入分配差距與金融發展呈現倒“U”的理論, 在金融發展初期收入差距會擴大。隨著金融業的發展收入差距會逐步縮小[1]。Clark,Xu和Zou(2003)利用91個國家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城鄉收入差距隨金融業的發展而縮小[2]。Pande和Burgess(2005)對印度金融業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認為金融機構在農村的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減少城鄉收入差距[3]。國外的研究也引起國內學者的興趣,姚耀軍(2005)利用向量自回歸模型研究認為金融發展規模與城鄉收入差距正相關且互為格蘭杰因果關系[4]。金融發展效率與城鄉收入差距負相關也互為格蘭杰因果關系。張立軍等(2006)通過向量自回歸模型分析,認為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存在正相關[5]。近年來經濟區域化特征愈加明顯,學者開始關注地區性城鄉收入差距與金融發展的關系。張新前等(2007)基于VAR模型,運用福建省1978- 2005年的年度經濟數據。認為福建省金融發展水平與城鄉收入差距呈現正向的相互作用[6]。吳永興,李國疆(2011)利用協整檢驗和誤差修正模型對云南省1985—2009年的數據分析論證,認為金融發展顯著地擴大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7]。
目前中國經濟區域化特征日益明顯。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之間的關系隨地區不同表現出不一致現象,因此根據不同區域作出實證研究并以此制定相應的方法,可有效的縮小地區城鄉收入差距。國內外文獻主要基于國家層面進行論證分析,關于區域分析的文獻相對較少,更沒有以山東省為例的分析,本文彌補此方面的不足。
二、數據說明與實證方法
本文在姚耀軍(2005)的指標基礎上做了修正,共用到以下四個指標,以1990-2011年為指標的樣本區間,對山東省的城鄉收入差距與金融發展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
1.城鄉收入差距指標(IG)=城市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實際人均純收入。
2.金融發展規模指標(FD)=金融機構年底貸款余額/地區生產總值,在國外文獻中,金融發展規模經常使用M2與GDP的比值來表示,稱之為麥氏指標[8],但是在中國,銀行業在金融業中占據主要的位置。銀行在經濟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用銀行數據取代M2是合理的。
3.金融發展效率指標(FE)=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王志強、孫剛(2003)認為這個比值可以衡量金融中介將存款轉換成貸款的效率。本文也選取這個指標來衡量金融發展效率。
4.農村金融發展指標(RFD)= 農業貸款/農業產出的比值(即第一產業的比值)。張立軍(2006 )選取農業貸款除以農業產出的比值。本文也選取農業貸款除以農業產出的比值作為衡量農村金融發展的指標。
三、山東省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關系的實證分析
(一)單位根檢驗
經濟變量很多存在非平穩性,運用協整檢驗前首先對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本文利用ADF檢驗法,對IG、FD、FE、RFD的時間序列進行檢驗,結果如下表1所示,根據表1可以看出變量IG、FD、FE、RFD的檢驗值大于在5%的顯著水平的臨界值,不能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假設,即上述四個序列是非平穩序列。經一階差分后得到△IG、△FD、△FE、△RFD的檢驗值小于在5%的顯著水平的臨界值,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假設,因此一階差分后的原四組序列在5%的顯著水平式平穩的,即一階單整,可以進行協整檢驗。
注:△IG 是IG 的一階差分, 其余相同;(c,t,q) 分別表示ADF 檢驗中分別表示截距項,趨勢項和滯后階數;滯后階數項用SIC準則自動確定。
(二)協整檢驗
由單位根可知,序列IG、FD、FE、RFD均為一階單整,可以進行協整檢驗,通過Eview6.0對數據進行OLS回歸分析(加入AR(1)、AR(2)以避免數據存在的自相關。),得到如下的回歸模型結果:
IG=-1.068400FD-0.918706FE+0.719773RFD+e+[AR(1)
=1.193+AR(2)=0.810]
(-4.474067) (-4.386662) (13.36942) R2=0.98 DW=2.06
由上面得到的式子可知R2等于0.98,說明擬合度很好,括號中的數據代表系數的t統計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DW值等于2.06,說明處理后的數據不存在自相關問題。
對回歸的殘差序列e進行ADF單位根檢驗,經計算。一個不包括趨勢項、截距項的檢驗在5%的顯著水平下,拒絕存在單位根假設,說明殘差序列平穩。結果表明,IG和FD、FE、RFD之間長期存在著協整關系。
由回歸結果顯示,金融發展規模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有積極影響,相關系數是-1.0684,表明金融發展規模每上升一個百分點,城鄉收入差距將下降約1.068個百分點,由于在山東省近年來政府的引導,金融資金中一部分流向了農業,促進了農民收入,縮小了城鄉差距,因此本文得出的此結果與張新前等(2007)研究福建省份得出的結論不一致。我們也可以看到金融發展效率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有積極影響。這與姚耀軍(2005)研究結論一致。農村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呈負相關,這與張立軍等(2006)的研究結論一致。
四、結論和政策建議
通過實證分析,可以看到山東省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之間存在著協整關系,金融發展規模和金融發展效率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有積極影響,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對城鄉收入差距有消極影響。本文實證分析與山東省金融發展實際狀況基本相符。首先,山東省城鄉金融資源配置不均衡。由于政府的工作重心是城市化與工業化,資金的趨利性特征使金融呈現城市化偏好。國有商業銀行、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并沒有把吸收的農村資金用于發展農村而是流向了城市,農村資金的大量外流造成對第一產業投入相對較低,農業發展落后,農民收入的增長速度遠落后于城鎮居民的增長速度,加大了城鄉收入差距。其次,山東省金融體制不健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壟斷了山東的銀行機構,信用社壟斷了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及活動。高度壟斷的金融體制造成金融效率的下降,特別是農村金融,農村金融發展相對于城鎮金融具有效率低的問題,其對產出的貢獻遠不及城鎮金融對產出的貢獻,造成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
由實證分析得出的政策建議有:(1)金融是現在經濟的核心,政府應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根據省情適當放松對金融體制的管制,發揮金融市場的競爭活力,高度發達的競爭市場會促進金融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意味著一定儲蓄將轉化為更多的貸款,只要貸款中的部分投向農村地區,都將產生很大的效益性,進而提高農民的收入,縮小城鄉差距。(2)山東省應抓住當前經濟轉型的機遇,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健全以實體經濟發展為基礎的現代金融體系。加快發展民營金融機構,完善金融監管制度,并以此促進金融規模的長期發展。金融規模的擴大對于縮小城鄉差距具有積極影響。(3)加強對農村金融資源供給。政府應鼓勵國有商業銀行、地方性銀行等金融機構在注重風險與效益的同時,加大對農村資金的轉移,改善農村金融不發達現象。加大對信用社、鄉鎮郵政系統的扶持力度,引導上述機構的資金流向農村,遏制農村資金外流。使農村的資金真正應用于農業,減少城鄉金融資源配置不均衡,增大農民的收入增長幅度,進而達到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目的 。
參考文獻
[1]Green Wood ,Jovanovic. Financial development 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R].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04).
[2]Clark,Xu, Zou. Finance and income inequality: test of alternative theories[Z] .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003.
[3]Burgess, Pand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equality in India[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82(6):174-183.
[4]姚耀軍.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關系的經驗分析[J].財經研究,2005(02).
[5]張立軍,湛泳.我國金融發展與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的關系[J].財經論縱,2005(03).
[6]張新前,胡日東.福建城鄉收入差距和金融發展關系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7(07).
[7]吳永興,李國疆.云南省金融發展、對外開放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J]云南經濟,2011(06).
[8]R.I.麥金農.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8.
作者簡介:馬子甲(1987-),男,河北邢臺人,河北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專業,2012級在讀碩士研究生。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