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歐債務危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趨緩,出口產品銷路問題凸顯;加之外資紛紛考慮把生產基地轉移到越南等勞動力更廉價的國家,內部投資則由于國內外需求不能穩定增長也受到抑制。這樣,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就有兩駕幾乎癱瘓,全國上下都把拉動經濟增長、確保充分就業、促穩的目光投向另外那駕馬車:即內需的核心——消費。但多數國民偏低的收入如何能拉動內需?本文正是居于這個思路提出建議:用稅收、加薪、縮小工農業產品剪刀差等改善國民收入的分配,健全、完善社會保險等福利制度解決人們后顧之憂等,從而確保人們不但有消費欲望,且敢于、能夠消費,從而真正拉動內需。
【關鍵詞】美歐債務危機 GDP 總收入 總需求
一、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
經濟學上完整意義上的“三駕馬車”是指在支出法核算中的最終消費支出、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產品和服務出口。最終消費支出反映消費需求;資本形成總額反映投資需求;凈流出等于貨物和服務的流出減去流入后的凈額,反映外部需求。因為充分的需求可拉動生產、促進就業,增加財富和GDP,所以常把“三大需求”稱作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
其中消費是最主要的馬車,是GDP增長的主導因素。消費占GDP的貢獻率中國通常占50%-60%左右,國外消費占GDP的貢獻率一般高達70%-80%左右,美國、英國甚至高達85%以上。出口從本質上說仍然主要是進口國的消費,故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他國的需求,由于美歐債務危機,導致發達國家開始改變那種過度消費、負債消費、超前消費的習慣,相應地減少了對我國出口商品的需求,且我國出口地一貫以歐美為主,故影響更大。加之西方諸國認為人民幣價值低估,一直壓迫我國人民幣升值,雖然我們也適度將其升值,但美歐日并不釋懷,往往還對我們出口品進行反傾銷、反補貼的制裁,因此出口這條路會越走越窄。投資則主要由企業及個人投資(在我國外資投資也占重要角色)和政府投資組成,企業及個人投資主要取決于銷售,取決于消費。政府投資的適當增加可以促進經濟增長,但依靠財政收入的政府投資畢竟是相對有限的,甚至財政收入也仍然與消費密切相關,而我國內需不足,投資動力有限。因此,在出口、投資受各種條件限制、“馬力”不足、不能充分發揮其拉動經濟的作用時,充分駕馭好消費這駕馬車,尤其重要,這是解決目前我國經濟能否平穩、快速發展的關鍵。充分啟動消費這駕馬車,也是大多數國家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基石。
二、國民收入GDP的分配與內需
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是指在一定時期內(通常指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它不但可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還可以反映一國的國力與財富。
在GDP的核算中,若從支出法看,GDP=C+I+G+(X-M),右邊其實相當于總需求AD;因為C、I、G、(X-M)分別代表消費者、企業、政府的需求及國外對本國的凈需求;從收入角度看,GDP=C+S+T+Kr ,右邊其實相當于總供給,因為C+S+T+Kr分別表示社會當年生產的產品(總供給)所帶來的財富收入以不同的分配形式(以C、S的形式流向消費者,以T的形式流向政府,以Kr的轉移支付形式流向國外)分割完畢。換句話說,當年的國民總收入其實就是當年GDP值,它是當年生產的產品及勞務新增價值總和。進一步而言,花掉當年的國民總收入,正好可以購買完當年生產的新增產品和勞務(從新增價值這個意義上來講),這樣AD=AS,當年的產品與勞務就不會滯銷,從而可保證進行正常的再生產或擴大再生產活動,經濟發展與就業穩定才能得到保障。
而要大量花掉當年的總收入,起碼要有兩個前提:一是國民收入比較公平地分配到各行各業的人們手里,或者說如果初次分配不能較公平地做到這一點,可以通過稅收、社保等二次分配手段讓人們有錢花、敢花錢。如果不借助出口和投資,國內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則大量賣不出去的話,必然是大部分人購買力不足,導致國內內需不足。大部分人購買力不足必然是該國國民收入出現不公,少數人攫取了國民財富的絕大部分。中國這幾年一直想通過拉動內需保持經濟快速發展,卻只能連連減速發展,大部分原因是國民收入分配極度不公、貧富差距懸殊導致的,因為少數人攫取了大部分財富:(1)受雇傭的員工創造的產品財富不少,而雇主給他們的薪水卻很少;(2)農民雖然作為小生產者,不直接被掠奪產品財富,但其農產品價格被壓低,他們勤勞供養全國人民的吃喝,卻被工農產品的剪刀差剝削了財富,導致一生辛辛苦苦、面朝黃土背朝天,大多數人還是貧困,消費能力薄弱。中國有9億多農民,3億多各行各業的受雇傭的員工,這些人消費能力都不高,因為收入有限且國家福利保障有限,無能力也不敢擴大消費。特別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基本上是滿足溫飽甚至未達到,溫飽之外的消費能力及其有限,這是我國近14億人,為何內需不足的根本原因。
三、我國收入分配不均下消費模式的弊端及相應的措施建議
資料顯示,美國1個產業工人的平價勞動供養率為1:4.8,德、英、法三國平均為1:6.8,日本、韓國為1:3.8,,中國約為1:1.1。這說明中國普通人地平均勞動所得遠遠低于他們創造的勞動財富,他們的所得(貨幣收入)自然不能購買完他們在各行各業創造的產品財富。另外,據統計,中國的 150 萬個家庭(約占全國家庭總數的 0. 4 % )占有我國大陸財富總量的70 %!而在發達國家,一般情況下是 5 %的家庭占有 50 %至60 %的財富,中國已經成為財富最為高度集中的國家之一。低收入者的購買力及其有限,沒有可靠的社保,也沒有足夠的消費信貸,大多數人傾其所有只能維持溫飽,少數人入不敷出,生活在貧困線上;而攫取了巨額財富的人不可能每個家庭在國內買幾十、上百套房產、開幾千輛車、人均一天吃幾十斤肉,換句話說,他們遠遠花不完攫取到的財富(他們往往把資產投放于購買海外地產、子女留學及國外奢侈性消費,但這對拉動國內內需并無貢獻),從而導致內需嚴重不足,國內必然出現大量的產品剩余。
在出口有巨大需求時,每年生產的產品不會面臨大的銷售問題,但企業賺得外匯要換成人民幣才能在國內使用,必然造成貨幣投放量大大增加,導致通脹,人們生活水準進一步下降,內需繼續萎縮。特別是當主要的出口市場發生債務危機、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大大下降時,出口必然解決不了國內大量剩余產品的出路問題,而國內低收入者占絕大多數,消費能力極其有限,少數攫取巨額財富的家庭在國內又花不了那么多錢。所以我國貧富差距的結果就是:富人雖有錢,但人數有限,且富人的消費需求彈性遠小于其他階層,故消費潛力不足;廣大中低收入階層有很大的消費需求但他們消費能力不足,結果只能造成國內市場相對萎縮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而這種消費市場的萎縮又嚴重限制了生產能力的進一步擴大。消費不足,投資也是枉然,進而影響到就業市場。所以,如果不改變我國當前不公正的收入分配模式,不縮小收入差距,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都將癱瘓,經濟翻番的藍圖將成泡影。
為此,要改變目前之困局,筆者覺得有幾點建議可考慮實施:(1)允許農產品價格按世界平均價格浮動,保護農民利益,拉動農民的消費能力;(2)公平、合理地提高各行各業雇員的薪水,使其獲得應得的收入;(3)采取稅收政策,對高收入群體加征所得稅、房產稅(非自住的)、遺產稅等,免征低收入人群的稅收并根據具體情況給予補貼,使絕大多數人有能力消費;(4)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消費信貸制度,使人們免去后顧之憂,敢于消費。
果真如此,我國即使出口需求嚴重下降,巨大的內需也可以確保經濟得到平穩快速發展。就像眾多西方國家那樣,讓內需成為經濟發展的最主要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375.
[2]楊瑞龍.家庭消費拉動GDP增長是最穩定的力量[R].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12.
[3]師穎新, 李桂榮.論中國擴大內需的目標與途徑 [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0(12).
[4]王偉.擴大內需:經濟發展的真正動力 [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04).
[5]黃梔梓.內需不足最根本原因在農村[N]. 上海證券報,2008-11 -02.
[6]彭興庭.不敢花錢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J].價格與市場,2006(05).
作者簡介:吳瑞澤(1974-),男,漢族,廣東商學院華商學院經濟系,研究方向:國際貿易與金融。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