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認為我國長期的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村金融供給風險較高和收益率較低等因素,導致農村金融供給短缺問題,并成為影響我國農村金融經濟和諧發展關鍵性因素。進而提出解決農村金融供給短缺問題的策略建議:從政策引導、信用保險體系建立、加大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投入和促進民間金融發展。
【關鍵詞】農村金融 金融供給 供給數量 供給質量
一、農村金融供給的現狀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地區對金融供給需求也逐漸在增大。但與此同時,金融機構處于對風險、收益的考量,對經濟落后和不發達地區,尤其農村地區的信貸投放較為謹慎,加劇了農村貸款供給短缺問題日趨嚴重。
據人民銀行2013年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農村(縣及縣以下)貸款余額為14.5萬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21.6%;農戶貸款余額為3.6萬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為5.4%;農林牧漁業貸款余額為2.7萬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為4.1%;全口徑涉農貸款余額為17.6萬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為26.2%。上述數據可以看出農村的金融供給仍遠遠低于城市,城鄉不平衡的發展格局仍然較為突出[1]。
二、農村金融資源的供給數量分析
(一)農村地區金融機構覆蓋不足
目前我國在農村地區服務機構配置明顯不足,截止2012年年底,全國金融機構服務網點達到近21萬個,其中在鄉鎮地區的服務網點僅約為6萬個,約占網點總數的29%。且多數金融機構服務網點都設置在經濟較為發達的中東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后的西北部地區服務網點覆蓋愈加不足,據統計截止2012年年底約1500個鄉鎮無金融服務機構,仍處于金融機構服務空白區。
(二)農村地區金融供給不足
以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短期貸款發放情況為例:盡管短期農業貸款自2007年以來在逐年增長,但在2006年以前,該項貸款占短期貸款總額的比重卻一直低于10%,只是在2006年來才突破10%,達到13.40%。到2012年底,短期貸款中的農業貸款余額仍不足15萬億元,占全部貸款余額的比重僅21.6%。可見,目前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信貸資源供給有限,并不能滿足農業經濟發展對資金的需求,呈現出了農村金融供給嚴重不足的局面。
(三)農村金融供給利率較高
目前國內農村地區涉及的短期貸款主要由各地的農村信用社供給,但由于處于農村地區服務成本較高,農村信用社一般都會實行最高政策允許的貸款利率。按照人們銀行相關規定,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最大上浮系數為貸款基準利率的2.3倍,以人民銀行最新的一年6.0的基準利率計算,其為農民提供的1年內貸款利率可高達14.0,顯然增大了農民的負擔。
三、農村金融資源供給質量分析
(一)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相對較低
由于在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機構不足,使得對農金融服務功能逐漸弱化,農民無法享受的與城市相同的優質服務,農村金融服務一直處于較低的水平,難以滿足農民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金融服務機構不足,金融機構為了提升盈利水平,對長期處于非盈利或是虧損的農村網點進行撤并,將大部分網點資源集中設置在縣級鄉鎮區域,造成了金融服務機構在農村地區的網點不斷減少;二是服務方式較為落后,設置在農村地區的網點均采用傳統人工處理的方式,目的是減少計算機和網絡等現代信息化基礎設備的投入,從而達到縮減成本目的,最終導致其各項金融服務較為落后;三是服務效率較低,由于采用傳統的人工進行處理,在開展各項服務時效率明顯遠遠落后于基于信息化的城市服務網點,尤其是涉農貸款方面,一般在農村地區辦理的涉農貸款平均要比城市慢3—5個工作日[2]。
(二)農村金融創新不足
在農村地區設置網點的金融機構,尤其在相對偏遠或是經濟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一般金融均開展最為傳統的存、貸款服務,諸如代銷國債、基金、銀行卡等依托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業務均不在農村地區的網點進行開展。此外,在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為了收益的考慮,都對小額短期貸款較為鐘情,并未真正研究如何根據農民需求開展多樣化的服務,造成服務產品缺乏,導致無法滿足新型農業經濟發展需要。
(三)對農金融政策和制度不完善
目前國內任何金融機構信貸基本都是基于擔保和可變現抵押,通過這兩種方式來規避風險。由于我國目前并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同時農村地區的信用體系幾乎空白,但目前農村地區在大多數農民缺乏有效的擔保方式和可變現的抵押物的現實情況下,金融機構又不得不采用農民在當地“信用”作為貸款依據,從而大大地增大了農村地區的金融供給風險,最終導致金融機構對農村地區的金融供給不斷萎縮[3]。
四、農村金融供給短缺的對策和建議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的收入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至關重要,農村經濟產業化是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之一,產業化經濟的發展必須具有與之配套的金融供給作為基礎。顯然通過以上對農村地區金融數量和質量上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目前農村金融供給短缺的現象較為嚴重。加大對農村地區的金融供給是政府和金融機構迫切而又長期需要完善的工作,對于農村金融供給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進和完善:
(一)完善農村金融相關優惠政策制度
農村地區金融供給不足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金融機構投入產出率較低,因此金融機構不愿增加農村地區的金融供給。因此為了促進新興農村產業經濟的發展,政府應該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在網點的設立、人力的投入和利率的補貼等多方面對發展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進行扶持,引導金融機構向農村地區發展,從而解決農村地區金融機構不足的問題。
(二)完善農村信用保險體系
農村地區金融供給不足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多數農民收入的穩定性較差,缺乏有效的擔保方式和可變現的抵押物,使得農村金融供給的風險較大。因此,建立農業信用保險體系勢在必行:首先逐漸建立健全以“政府扶持、商業運作”農業保險體系,增強農民抵抗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然后以現有信用體系為基礎,并根據農業的特殊性建立農民信用體系,為農村地區金融供給提供保障,降低供給風險。
(三)加大政策性金融機構對農業的投入
農業發展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作為政策性的金融機構,是國家戰略經濟發展的重要金融供給支柱,因此通過出臺政策推動兩家機構加大對關系國計民生的農業產業經濟投入,形成兩家政策金融機構穩定農村金融供給扶持政策,和長效機制。
(四)促進民間金融組織的發展
我國通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的發展,民間已積蓄了大量資本,應該引導民間資本加大農村地區的投入,使得民間資本成為農村金融供給的有效補充。具體措施包括:首先,加快制定相關法律體系,為民間金融合法、公開地存在提供政策法規基礎;其次,要培育各種的民間金融組織,如互助合作銀行或合作基金等;再次,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擔保補償制度及市場退出機制,為民間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
[1] 賀培. 農村支付體系建設中的郵政金融 [J] . 農村金融研究,2007 (07):44- 45.
[2] 柴繼欣. 改革和完善我國農村金融經營機制 [J] . 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9 (02):60-63.
[3] 施文藝,李衛斌. 新農村建設的金融體系探討 [J] . 特區經濟,2009 (07) :162-164.
作者簡介:岳晨瓊(1992-),女,山西懷仁人,遼寧科技大學經濟與法律學院金融系學生,研究方向:公司金融、農村金融。
(編輯:龍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