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是大豆的進口大國,國內大豆供給基本靠進口外國大豆。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大豆的供求狀況,發現國產大豆市場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外國大豆多為轉基因產品,價格低、出油多,給國產大豆造成了很大威脅,因此我國政府應該出臺相關法律法規限制外國大豆的進口,補貼國產大豆行業,為國產大豆增加市場競爭力。
【關鍵詞】大豆 供求狀況 進出口
中國是大豆的發源地,在1995年以前我國一直都是大豆的主要出口國,東北也被稱為大豆種植的黃金地帶,但是現如今我國的大豆基本靠進口,我國已成了大豆進口大國。本文通過對數據圖表的分析,以及參考相關文獻,分析了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
一、我國大豆市場現狀
我國曾經是大豆的出口大國,是大豆的原產地,但如今,自1996年以來,我們逐年由大豆出口國家轉變成了大豆進口國家,甚至現在已經成為了大豆的凈進口國家。國內的消費需求主要由進口大豆來滿足。這種現狀從數據中可以明顯看出。1993年我國出口大豆數量為37.32萬t,進口9.92萬t,2011年我國出口數量21.41萬t,進口5263.97萬t,在這十幾年間,進口數量增長了增長了6倍多,出口數量卻在減少。
根據查閱文獻數據,1995年之前,我國的大豆出口數量是高于進口數量,從1996年開始,我國的大豆出口數量開始減少,而進口數量大幅增加,就1996年與1995年相比,1996年的大豆進口數量增加了將近4倍。之后出口數量一直處于較低水平,進口數量基本都在逐年遞增。這是一個較奇怪的現象,我國是大豆的主要生產國和原產國,但是國內消費的大豆卻基本靠進口。
在世界上我國的大豆產量位次,基本上都處于第4位,產量所占世界大豆總產量的百分比在6%左右。在2006年的農業年鑒中,也提到2005年的大豆減產105.4萬t,而其他的糧食作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增產。
大豆的大量進口說明我國對大豆的消費量并沒有明顯的減少,同時也說明大豆的減產不是由于市場上供過于求。我國曾是大豆的出口大國,東北也是大豆種植的黃金地帶,但我國大豆一直在減產,大豆產量不隨著市場對大豆的消費量和需求量的增加而增加,甚至還在不斷的減少。
二、中國大豆供給市場
中國大豆供給市場主要是由國內生產、國際市場以及庫存變化情況所決定的。國內生產包括自給消費量和商品了,國內生產商品量、國際進口數量和庫存變化量決定國內大豆供給數量[1]。
大豆的國內生產由自給消費量與商品量構成。自給消費量指的是農民自己消費所種植大豆的數量,是影響大豆供給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大豆的價格高時,農民自己消費大豆的機會成本增加,因此就會盡可能地出售大豆;當大豆價格低時,成本降低,機會成本降低,自己消費量相對增加,出售量減少。大豆的商品量是指將大豆作為商品出售的數量,是直接決定市場上大豆供給量的指標。
大豆的國際市場主要指大豆的進口。我國大豆的進口數量幾乎每年遞增,且增加幅度大,主要原因是進口大豆價格便宜,質量好,有很大競爭力。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與中國的政策相關。在1996年,中國大豆進口關稅等貿易壁壘的降低,使得大量的外國轉基因大豆進入中國市場,這類大豆出油量多、價格低廉,相關數據顯示[2],1995—1996年一年之間大豆的進口數量幾乎翻了4倍。
大豆的庫存變化情況是指期末庫存減去期初庫存,庫存在任何產品的供給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當庫存變化情況為正,即期末庫存大于期初庫存時,產品的下一年的供給量就會減少,反之則增加。不過根據相關文獻,我國大豆的庫存變化對整個大豆市場的影響不大。
三、中國大豆需求市場
我國的大豆需求市場主要是由國內消費量與出口量兩部分構成。
國內的消費量是需求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的大豆需求消費主要用于食用、加工、種子和損耗四個部分構成。加工部分主要以榨油為主。在最初,我國大豆主要是用于直接食用,主要為食用大豆,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豆的主要需求逐步由食用裝向了油用,1964年,國內食用大豆為522萬t,榨油用大豆為130萬t,種用大豆為77萬t,分別占國內需求量的71.6%、17.8%和10.6%。1985年以后,由于國內養殖業以及植物油消費需求的增加,油用大豆的需求量漸漸增加,在大豆用途中的比例逐漸提高。2005年,榨油用大豆猛增到3455萬t。在國內大豆總需求的比例達到77.2%,食用大豆為850萬t,所占份額下降到19%。油用大豆成為國內大豆需求的主體。
我國目前是大豆凈進口國,出口數量不多,主要國家為亞洲周邊國家與地區,如日本、香港等。
四、結論分析
目前我國是大豆進口大國,市場上消費的主要是進口大豆,進口大豆的價格優勢使得進口大豆占有我國絕大部分市場份額,進口大豆價格低,含油率要遠高于國產大豆,人們都偏好價廉物美的商品,國產大豆在國內缺乏競爭力。
需求市場偏好進口大豆,國產大豆需求不足,使農民不愿意種植大豆,而改種其他的糧食作物,因此大豆的播種總面積減少,產量更加減少。并且由于進口大豆,使得我國企業在大豆國際定價上沒有足夠的參與權,只能被動地跟著變動價格。這一點對我國的大豆市場有著巨大的影響,如最近美國的氣候原因——干旱,導致大部分農產品,包括大豆的出產量降低,造成其價格上漲,因此中國的進口大豆價格上漲,進而整個中國市場的大豆價格都在上漲。
進口大豆能在國內占有絕對的市場,同時政策也是一大原因,貿易壁壘低,外國大豆大量進入中國市場,因此需要出臺相關的政策來調整現有的局面。如之前出臺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就增加了對轉基因農產品的進口管制。頒布更多相關法律法規,增加外國大豆成本,提高價格國產大豆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譚林, 國際大豆供求背景下的中國大豆貿易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0.
作者簡介:吳肖夢(1991-),浙江,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農林經濟管理。
(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