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商業銀行經營與發展的好壞,其影響因素是多種多樣的。而資本結構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因素,本文將以浦發銀行為例,從資本結構的角度出發,分析商業銀行的經營與發展。
【關鍵詞】商業銀行 資本結構 經營 發展
商業銀行資本是銀行從事經營活動必須注入的資金,其資本的內涵較一般企業更為寬泛,除了所有者權益外,還包括一定比例的債務資本。商業銀行具有雙重資本的特點,常將所有者權益稱為一級資本或核心資本,而將長期債務稱為二級資本或附屬資本。雙重資本為商業銀行資本管理提供了余地。它能在保證股東權益的條件下,通過調節資本結構,降低資金成本,發揮財務杠桿效應,提高商業銀行的內在價值。商業銀行經營與發展的好壞,其影響因素是多種多樣的。本文將以浦發銀行為例,從資本結構的角度出發,分析商業銀行的經營與發展。
一、資本構成分析
根據浦發銀行對資本管理的相關規定,核心資本包括股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附屬資本包括一般準備和長期次級債券。(按照銀監會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和監管部門認可的方法計算核心資本和附屬資本。)
通過表1、表2以及圖1、圖2、圖3、圖4可分析:
(一)公司核心資本占比呈下降趨勢,但維持在70%以上
近三年來,浦發銀行的核心資本占比分別為77.58%、72.22%、71.52%;按各類資本構成占比12年末排名來看,前三位分別為儲備(56.89%)、次級債(16.17%)、一般風險準備(9.66%)。
數據表明,公司的資本來源中首要是資本公積、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等儲備項目,其次是長期次級債券。
(二)核心資本結構:儲備為第一大來源
近三年來,浦發銀行的儲備占核心資本比例分別為82.16%、76.39%、79.54%;在儲備項目中,資本公積占比最大。
(三)附屬資本結構:次級債為第一大來源
近三年來,公司的次級債占附屬資本比例分別為,是附屬資本的第一大來源;一般風險準備占比呈逐年上升趨勢;公司最近一次發行次級債融資是2012年12月28日發行總額為120億元人民幣的次級債券,用于補充附屬資本。
二、資本充足率分析
資本充足率是保證銀行等金融機構正常運營和發展所必需的資本比率。浦發銀行資本管理的目標除了符合監管當局的要求之外,還必須保持能夠保障經營的資本充足率和使股東權益最大化。從表三可以看到,浦發銀行資本充足率近三年均超過12%,已達到8%的要求,但是2012年較之2011年有所下降;核心資本充足率雖也遠遠超過4%,但是三年來呈下降趨勢,從9%以上下降到了9%以下。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在2012年半年數據出來時,浦發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由2011年末的12.70%降至12.21%,核心資本充足率從2011年底的9.20%降至8.90%。為了緩解資金壓力,浦發銀行積極調整了資本結構,并于2012年年末成功發行了新的次級債券。
三、規范實施新巴塞爾協議情況
2012年6月銀監會正式發布《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統籌推進巴塞爾協議Ⅱ與巴塞爾協議Ⅲ的實施,并在2012年12 月發布《關于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創新的指導意見》以及《關于實施<資本辦法>過渡期安排相關事項的通知》,上述政策制度均于2013 年1月1日起實施。與之前的征求意見稿相比,在達標期限、風險權重、資本范圍等方面要求均有所降低,有助于緩解商業銀行資本達標壓力,對公司整體的盈利水平不會帶來太大的影響。
就浦發銀行而言,公司按照新資本協議實施規劃,在項目實施、落地應用、合規達標、落實新規等方面持續推進新資本協議工程。一是推進IT系統的建設與優化,加強第一支柱項目成果的應用基礎,并啟動押品管理和債項評級項目,為內部評級高級法達標奠定基礎。二是拓展和延伸新協議應用領域,推進各項成果在授權、風險定價、風險限額、信貸審批、貸后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實現管控風險與提高效率并舉。三是完成上海銀監局對公司新協議實施情況的試評估,推動新協議達標進程。四是開展多層次培訓動員,組織做好新資本充足率報表的監管報送和資本充足率達標規劃的編制,強化資本集約,推動內涵式發展。
四、總結
商業銀行的資本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多變的。合理的資本結構可以盡可能降低商業銀行的經營成本和經營風險,增強經營管理與進一步籌資的靈活性。所以,商業銀行應該在推進實施新巴塞爾協議的同時,視乎經濟環境的變化和面臨的風險特征,通過調整股利分配、增資和發行新的債券等,積極調整資本結構,促進商業銀行的正常經營與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雪麗.商業銀行資本結構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4(01).
[2]戴國強.商業銀行經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陳曉露(1992-),女,漢族,浙江麗水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本科生在讀,研究方向:經濟學。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