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外并購是對外直接投資的一個重要方式,是一國跨國性企業為了某種目的,通過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將另一國企業的一定份額的股權直至整個資產收買下來的行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已經走過二十多個年頭,從開始的零星并購開始走向世界,走上了越來越多的海外并購之路。隨著后金融危機時代的到來,我國企業海外并購面臨新的挑戰,如何從中找出潛在的問題并做出相應的措施,是中國企業今后海外并購活動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金融危機 海外并購 對策
一、金融危機后我國企業海外并購的挑戰
(一)資金支持有限
企業海外并購所需資金是巨大的, 一些規模較大的海外并購,少則數億、多則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的資金需要。由于我國企業處于發展階段,一般資金實力有限,而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主要采用現金支付方式,這些現金一部分是依靠自有資金,其余的需要從銀行和資本市場等籌集,而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基本上沒有參與海外并購和海外融資,支持企業“走出去”的金融機構僅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并且這兩家銀行資本金很難支撐越來越多的企業并購需求。并且與國外企業相比較,中國企業的融資渠道較為狹窄,海外并購的手段較為單一,以及缺乏對后續資金的估算,有些企業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便貿然出海,在并購后背負巨大的財務壓力,資金狀況惡化,最終陷入經營困境,也導致了并購的失敗。
(二)政治障礙進一步加重
以美國為主的西方發達國家歷來習慣于以政治思維來看待與思考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行為,尤其是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重要主體的海外并購,雖然獲得了國內的大量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但在國際上,中國企業偏國有的性質正在成為海外并購的現實阻礙。波士頓咨詢公司高級副總裁兼董事麥維德指出,中國收購者要贏得并購更為困難,其潛在原因往往是政治,因為很多西方人對于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沒有做好準備。此外,他們還擔心如果收購者是低成本的中國企業而非西方企業,那么企業員工被解雇的可能性更大,特別是經濟危機后這一方面的問題進一步加深。
(三)缺乏熟悉海外并購的專業人才
與國際上的跨國公司相比,中國企業開始走向海外并購之路的時間相對短暫,經驗較為缺乏。危機后,海外企業遭受重創,市值降低,多數中國企業期望能夠借此機會走上并購之路,但由于經驗不足,準備不夠充分,海外并購專業人才一時難以培養,因此缺乏有經驗的海外并購人才是中國企業走上海外并購的最突出障礙之一。所謂海外并購的專業人才是指通曉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國際營銷、國際企業管理和國際商法等知識,熟知跨國并購業務,能夠運用被并購企業所在地區的語言處理相關業務和糾紛,熟悉當地文化習俗和社會環境,具有較強的公關和應變能力的高端復合型人才。國內企業集團幾次失敗的海外收購,幾乎都是以失敗告吹,這與他們缺乏相應的專業人才不無關系。例如,2010年中國光明食品收購澳大利亞Sucrogen,開始一度提高收購價格到17.5億澳元,但最終下調收購價格至16.8億澳元。在這個過程中,新加坡豐益國際趁機參與競爭,最終以17.5億澳元完成了對Sucrogen的收購,導致光明食品與其失之交臂。光明食品在收購過程中正是因為缺少專業的團隊提供高效的服務和良好的策略,未能對Sucrogen作出正確的估價及談判不力,導致收購過程的屢屢碰壁。同時,由于缺乏有豐富經驗的專業團隊操作,過早地公開收購信息,讓對手漁翁得利。
(四)缺乏海外并購的法律保障和有效手段
現階段我國關于企業并購的法律多數針對引進外資的情況,對中國企業進軍海外市場并購的情況主要是規條例等行政制度,缺乏有力度的權威的法律條文,處于真空狀態。另外,海外并購對應的咨詢、擔保等中介機構和資手段也相對偏少,這種狀態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企業海外并購的順利進行,使得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交易成本大大增加,致使中國企業失去了很多難得的對外投資機會。
二、金融危機后我國企業海外并購的對策
(一)防止盲目進行并購
中國企業國際化道路才短短二十余年,要成長為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后危機時代情勢下,我們應有明確、清晰的發展方向,從實際出發,準確評估企業自身的實力制定長遠的戰略發展計劃。并購的項目或者公司要有比較好的發展潛力,而且應選擇同企業自身有關聯度的業務,并在并購之后有足夠的資本和軟實力促使企業不斷成長、不斷發展。許多失敗的海外并購案例表明,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多數盲目跟風,缺乏明確的并購目標和方向,并未全面了解和掌握目標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
(二)制定完善政策法律體系
鑒于海外并購方式正逐漸替代原地新建方式,成為對外直接投資主流方式,政府有必要進一步建立和健全海外并購法律體系和支撐保障體系建設。在2009年商務部發布實施了新《境外投資管理辦法》的基礎上,結合我國企業并購的實際狀況和預計走勢,進一步完善并購法律體系建設,健全并購監管體系,形成完備的法律體系,從而進一步完善與規范并購操作和管理,使企業的海外并購行為能夠真正做到有法可查、有據可依,維護市場之公平公正。改進對外直接投資管理,簡化企業并購程序、下放并購審批權限,提高政府的辦事能力,降低企業并購成從而提高市場效率和優化資源配置。
(三)拓寬海外并購企業資金支持
1.從政府層面來說,首先應進一步降低海外并購的門檻、簡化申請程序和審批流程、放寬外匯管制制度,實施相關的金融、信貸支持政策,并建立一定數額的海外投資風險基金,對符合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但風險較高的一些海外并購項目適當扶持;其次應鼓勵銀行和海外并購企業相互合作,參與跨國并購活動的并購企業與相關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相互參股或簽訂合作協議,實現銀企合作或企業通過新建收購等方式擁有自己的財務公司、銀行等,銀行以同樣的方式擁有自己的產業公司,實現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緊密結合。
2.對于企業自身來說,首先是充分利用國內充裕的資金和外匯儲備,繼續發揮現金融資支付方式的優勢。短期內,中國國內的金融市場不會取得質的改變,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中仍將主要采用現金融資支付方式。中國目前有2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可以充分滿足大額國際支付的需求。因此,今后一段時期,中國企業跨國并購仍應充分利用現金融資支付方式,從國內金融市場募集資金,以快速地實現對目標企業的并購。其次要靈活運用多種融資支付手段,積極利用國際金融市場完成跨國并購交易。
(四)培養、引進、儲備海外并購的專業人才
人力資源是決定企業海外并購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組建一個擁有專業素質和熟悉跨國交易流程的高端復合型人才團隊在海外并購中的益處顯而易見。
1.積極引進熟悉海外并購業務國際人才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各國勞動力成本下降。根據美國勞工部公布的相關數據顯示,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10月份美國的全國失業率上升至10.2%,為26年來最高水平。西方國家失業率的上升為中國企業提供了一次低成本吸引高素質的國際人才的機會,具備了引進那些具有國際資本運作經驗的人才的條件,為中國企業海外的并購提供智力支持。
2.培養、儲備海外并購的專業人才
在國內重點高校開設相關專業,培養精通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國際營銷、國際企業管理和國際商法等知識,熟知跨國并購業務的綜合型人才。同時,選派國內優秀人才到海外進修,學習國際先進的并購技術和管理經驗。目前,越來越多的區域政府開始意識到這一點,例如上海市和黃浦區政府,正在支持并購公會籌辦黃埔并購講習所,將專門為市場培養實用型并購人才,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乃至全國培養、儲備、孵化并購專業人才,積極推動行業人才認證,為并購人才流動填補空白。
(五)大力發展對第三世界地區的海外并購
在區位選擇上,大力發展對第三世界國家的跨國投資。海外并購的經驗表明,收購目標所在國與中國的貿易關系對海外收購的成功有顯著的影響。但這種貿易關系不是以絕對量來衡量,而是以相對量,即伙伴國對中國產品的認可和依賴程度,而通過貿易積累起來的國際認可和國際商務經驗有助于海外收購的成功。因此,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政治阻力進一步加深的形勢下,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區位選擇上應注重拓展中國海外并購市場的多元化,著重選擇第三世界地區的發展中國家。
三、結束語
由于海外并購面臨的問題較國內并購而言更為復雜,中國海外并購企業面臨著資金的壓力、政治因素的阻礙、并購人才的短缺以及海外并購法律和手段的缺乏等問題。因此在危機后全球經濟亟待發展的情勢下,中國企業應更加注重自身的發展,引進培養專業的海外并購人才,在總結海外并購失敗經驗的基礎上,冷靜理性地對待海外并購,從實際出發,把握并購良機大膽出擊,使海外并購能真正有利于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真正地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君君. 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現狀與風險分析[J]. 經濟與法,2011(05):100—104.
[2] 諶潔珂.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貿易現狀及展望[J].經貿論壇,2011(06):25—27.
[3] 戴德鑄.當前中國企業跨國并購之對策[J].當代論壇,2009(08):12—13.
(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