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中日雙邊貿易規模不斷壯大,經貿合作不斷深化,中日雙邊貿易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同時中日政治關系及技術關系對兩國貿易影響也進一步增加,由此引發的貿易摩擦數量也在上升。因此中國方面應區分政治與貿易關系,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建立產業集群,以應對中日雙邊貿易中出現的問題。
【關鍵詞】中日關系 雙邊貿易 貿易摩擦 對策
1972年中日兩國恢復邦交,在中日兩國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日雙邊貿易不斷發展。中日兩國雙邊貿易規模和經貿合作關系不斷擴大深化,從單一的貨物貿易增加到了服務貿易,產業投資和金融服務等,其中日本在中國的產業投資可以同時引進日本的先進技術到中國,促進中國技術發展。日本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雄厚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設備,而中國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同時擁有優質豐富的勞動力,中日兩國資源互利互補,雖然經受了很多波折和干擾,雙邊貿易仍保持持續發展的趨勢。
一、中日經貿關系發展的特點
1.雙邊貿易額大幅度增長
2012年,中日雙邊貿易額達到3294.5億美元,相比1972的10億美元,中日建立邦交關系40周年后兩國貿易額增長了近330倍。而日本對中國的投資也持續增長,規模也大型化,其中制造業所占比重不斷升高。
2.雙邊貿易比重在變化
中日貿易額從1990年的2.6萬億日元增長到2004年的19.0萬億日元,貿易額年平均增長率達14.6%,遠高于同期日本貿易額3.6%的平均增長率。特別是中國從日本的進口多高于出口,致使對日本貿易連續十多年逆差,2010年逆差增長到557億美元,2011年也達到463億美元。而在2012年日本也由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國下降到第五大貿易國,日本作為中國主要的貿易伙伴位次在下降。
3.中日深化金融合作
2012年中國對日本債券的持有量達到20萬億日元(約合1964億美元),同比增加14%,中國仍為日本最大的債權國。2012年6月1日,中日兩國啟動人民幣和日元直接兌換,日元成為美元之外第一個與人民幣直接交易的外國貨幣。貨幣直接兌換不僅可以節約成本,還有利于降低因匯率變動而產生的風險。在促進日本企業增加對中國的經濟貿易合作方面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并且這也符合中國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的戰略。
二、中日關系存在的問題及影響
(一)中日政治關系
日本的貿易政策可以說是服務于其政治需要的。2001年4月日本實行的緊急限制進口中國大蔥、蘑菇、藺草等農產品的貿易政策,只是因為自民黨為了贏得農民的選票。
由于日本政府及右翼勢力反華情緒增長,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以及修改教科書篡改歷史,尤其是2013年的日本購買“釣魚島”事件,中日政治關系墜入冰底,由此嚴重影響了兩國經濟貿易關系。釣魚島爭端升級以來,2012年中日雙邊貿易總值為3294.5億美元,下降了3.9%,我國對日本出口僅增長了2.3%,自日本的進口下降了8.6%,具體的如2012年9月日系車在華產銷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達40.8%,赴日旅游團數量大幅下降,日產數碼產品在中國銷量明顯下降等。
(二)中日技術關系
楊振運用RCA指數法對兩國主要貿易產品的比較優勢進行分析得出,中國對日本出口產品以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和初級產品為主,而日本對中國出口的多是高附加值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了確保日本在經濟、技術領域的優勢以及抑制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日本在技術轉讓上設置了過多的人為障礙,嚴格限制對華的技術出口。在核心技術上依然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日本,但這并不會在實質上動搖中國發展的根基。中日雙邊貿易額的持續增長造就了日本經濟復蘇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中國市場的局面,這也成為日本在對華政策上必須考慮的重要掣肘因素。
綜上所述,中日之間的貿易摩擦數量不斷增多、范圍不斷擴大。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就是日本的貿易保護主義,主要手段就是通過設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將中國出口商品拒之門外。中日貿易摩擦領域也已經從農產品領域擴大到了第二產業的工業品、紡織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領域。由于中日雙方在貿易上的互補性以及各自的重要地位,貿易摩擦嚴重影響了中日雙邊貿易的展開,也影響了日方的在華投資,不利于日方進一步的擴大中國市場,再者對于中日的消費者而言也帶來許多不利影響。
三、解決中日貿易現狀的對策
(一)區分政治與貿易
中日雙邊貿易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關系的影響,中日政治關系緊張影響經貿合作發展,這在傷害了中國和日本雙方企業的利益。如果中國在政治問題上對日本的經濟制裁過重,顯而易見的是在中國的日企將大量停產,在日企的大量中國員工及與日企間接相關的就業人員都將面臨失業,利益受損的的還將是中國。而對中國來說,確保就業維持社會穩定同樣也是當務之急,因為中日政治關系緊張導致一系列的反日游行等,將會擾亂社會秩序。因此,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和日本作為世界兩個重要的經濟體,中國應該謹慎使用經濟制裁,應該妥善處理政治問題,區分政治和貿易,實現雙贏。
(二)優化出口商品結構
我國應該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增強對國外先進技術吸收消化的能力,加強技術方面的自主創新能力,逐步優化中國對日本的出口商品結構,降低原材料等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對低附加值的產品進行加工,并由粗加工、低附加值制成品轉向精加工、深加工至高附加值的產品,提高附加價值高商品出口的比重。不斷改進目前中國出口商品在質量、設計和包裝等方面的不足,繼續開拓日本市場。同時中國政府應該更注重提高產品質量,同時學習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營造良好的企業生產環境,引進高素質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
(三)建立產業集群
政府應制定產業組織政策,確保產業規模效應和產業集群優勢的發揮。同時要注意通過產業集聚形成配套互動,利用集群優勢形成產業鏈,實現產業鏈升級。建立產業集群不僅可以有效降低由于貿易摩擦導致的出口商品立案調查和最終成立的概率,還能提高商品出口企業應對貿易保護行為的反應速度和力度。同時在中國與日本日益加劇的貿易摩擦中,政府應該積極尋求世界貿易組織的裁決和保護,妥善解決雙邊貿易中的問題,維護我國產品貿易的正當權益。
參考文獻
[1] 王立鶴.淺析中國蔬菜的國際競爭力——以中日貿易戰為例[J]. 國際貿易問題.,2002(03): 20-24.
[2] 張志鵬.中日經貿合作淺析[J]. 商業經濟,2012(18): 83-84.
[3] 王揚陽.中日貿易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 中國外資,2012(08): 28-30.
[4] 楊振.中日貿易逆差問題探析[J]. 對外經貿,2012(10): 13-15.
(編輯:龍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