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國有資產管理模式是我們當今面臨的問題之一。文章對國有資產管理的意義進行了理論分析,并分析了現階段國有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資產管理 國有資產 行政事業單位
一、國有資產管理的意義
隨著國有經濟的不斷發展,國有經濟逐步成為國民經濟中的主力。為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良好發展,需完善國有資產管理模式,使得在國有資產管理的過程中,一方面確保了國家對國有資產的所有權,另一方面能夠促進國有資產良好運作、有效發揮其經濟效益。為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一方面需完善國有資產管理模式,另一方面需進行國有資產改革。
二、現階段國有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國有資產配置中存在的問題
(1)財政預算未嚴格執行,導致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的購置與預算完全偏離;(2)國有資產的購置未符合企業的標準,或國有資產的配置不科學,例如一是缺乏與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標準,如單件設備價格控制標準、人均擁有標準、每百人擁有量標準。二是缺乏行業標準。如黨政機關的公共服務資產、衛生部門的醫療設備以及教育部門的教學設備,這些資產的價格定位及人均擁有量沒有行業參考標準。(3)缺乏科學的時段標準,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新產品、新品牌層出不窮,價格千變萬化,再好的標準也只能適應一段時間,如果不及時修訂則形同虛設。(4)缺乏區域性資產配置標準,如按自然人口配備醫院的標準、按受教育人口配備學校的標準、按新聞的需求量配置報社的標準、按服務范圍配置黨政機構的標準等;(5)資金分配渠道的多元化和分配不公影響了資產配置的公平性,特別是部分權力部門得到的專款多,建設投入高,占用的資源多。資金分配不均造成單位之間、部門之間資產配置不公,浪費與不足并存;(6)缺乏透明、規范、高效的采購制度和相應的監督機制,導致財產購置方面存在浪費甚至腐敗現象。
(二)國有資產使用環節中存在的問題
在微觀管理方面,一是行政事業單位不重視資產管理,內部資產管理制度不完善,對資產的相關核算也不及時和準確,導致資產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移交時會發生丟失或損壞的現象。二是資產管理與財務管理相脫節,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部門與財務管理部門沒有將資產管理工作進行有效的銜接,導致賬務與實務不相符合,會計信息部真實。三是部分行政事業單位未單獨設置資產管理崗位,導致資產管理存在缺陷。四是資產用途的轉換不規范,在非經營性資產向經營性資產轉換的過程中,沒有進行公開的招標,進行私下交易,導致國有資產流失。五是資產使用效率偏低,對外投資隨意,有的以投代管,只投不管,無人對資產安全完整負責,圖有資產流失嚴重。
在宏觀管理方面,一是缺乏統一的使用管理辦法來全面規范單位各項使用行為。實踐工作中,對涉及財政非稅收入的管理規定多一些,而忽視單位內部實物資產使用規范,任由單位自行一套。二是由于缺乏先進的管理手段,資產使用效率偏低。三是資產配置標準不完善,資產使用效益難評價。
(三)國有資產處置環節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國有資產處置不及時,已報廢的國有資產賬面上做了處理,但資產沒有及時報廢、變賣、處置,或已報廢的資產沒及時做報批、報廢處理,出現賬實不符的現象;二是沒有完善的國有資產處置制度,導致國有資產浪費。例如行政事業單位為了追求消費品質,提前處置公務用車;三是沒有完善的規范處置行為,對國有資產不實行上報審批、資產評估,就擅自出售或核銷。甚至個別行政事業單位把資產借給個人長期使用,既無借條又無文字記載,存在公為私化的嚴重隱患。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四是閑置的國有資產沒有在行政事業單位中良好的進行調劑,例如計算機等電子設備更新換代很快,行政事業單位因資產報廢程序繁瑣或疏于管理,大量計算機閑置不用,但這些設備對邊遠山區的單位或學校來說又是極好的資源,如果能合理配置,會極大地減少國有資產的浪費,讓國有資產發揮更大經濟效益。
(四)國有資產評估環節中出現的問題
一是未評估即將轉讓、處理、出售的國有資產,導致國有資產低價處置,最后使得國家權益在國有資產轉讓、處理、出售中受到損害;二是部分人員與評估公司串通,導致國有資產評估流于形式,國家權益在國有資產評估的過程中受到損害;三是部分行政事業單位采用的評估公司能力尚缺、不能確保國有資產能夠得到真實的評估,這樣也會導致國家權益在國有資產評估中受到損害。
(五)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環節中出現的問題
一是部分國有企業在處理國有資產的過程中逃避監管,例如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在處理國有資產的過程中,未按照相關規章制度來申報國有資產處理方案,沒有按照規定對國有資產進行資產評估,導致國有資產的管理脫離了國家的監督;二是國有資產監督不全面,國有機關與財政部門監督力量有限,需進一步加強國有資產監督力量,促使國有資產的監督全面、完善;三是有關部門未嚴格執行國有資產監督的制度。國家在制定國有資產監督的制度中,需明確相應責任人的職責,若沒有履行其職責,應采取相應的懲罰。
三、完善國有資產管理的相關對策
(一)嚴格執行監督管理職責
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加強經常性的監督檢查,適時對國有資產部門的資產進行清理、清查,以摸清家底。切實加大監督查處力度。審計和紀檢、監察部門通力合作,該揭露的揭露,該曝光的公開曝光,一旦查出違紀違規問題,必須追究相關責任人的經濟、行政、法律責任,維護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嚴格執行政府采購的有關制度,實行公開招標,公平競爭,對于汽車等固定資產的維修及保險等實行定點維修、保險等制度。定期對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收支情況進行審計:固定資產的購置是否進行政府采購,設備的購置支出與國家撥款及固定資產增減是否匹配,創收收入是否及時入賬,其開支用途是否合理合法,是否嚴格控制行政事業單位票據,制止多頭開戶,實行預算內、外資金綜合預算,堵塞賬外資金,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二)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的考核體系
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和促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是目前我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中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國有資產營運主體對所出資企業的經營者要進行業績考核,把國有資產考核指標體系從總量目標為核心的考核方向轉向以效率目標為核心的考核,通過效率考核,可以有效落實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責,有利于實現國有企業經營目標。實踐證明,只要嚴格按照企業法人治理結構進行規范運作,國有企業發生腐敗的機率就會降至最低。因此,國有資產營運主體要建立科學的企業業績考核制度。建立科學的考核指標體系。考核指標是為了引導被考核者努力完成考核目的所設計的指標。業績考核要符合可持續發展和全面發展的要求。業績考核與獎懲掛鉤。考核制度與經營者收入全面結合,使年度目標考核結果直接與企業經營者收入掛鉤,在完成保值增值指標的前提下兌現基礎薪金和獎勵收入。對于經營業績差的企業經營者,不能繼續在現崗位工作,對于給國有資產造成重大損失的,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三)加強風險意識,完善風險管理文化
大部分國有企業風險意識較為薄弱,風險管理文化未在國有企業中良好實施。為有效地解決國有資產管理所面臨的問題,在設置科學合理的監督機制外,還需在企業內部培養風險管理文化,讓企業各個部門各個員工對國有資產的管理具有風險意。若企業中形成了全面風險管理的局面,才能有效地防范財務風險,促進企業的良好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文章首先探討了下國有資產管理的意義,接著分析現階段國有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探討了完善國有資產管理的相關對策。在現實生活中,相信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經濟制度的健全,國有資產的管理會越來越完善。
參考文獻
[1]嚴旭.淺談加強行政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管理[J].中國博覽,2010(20).
[2]唐可軍.關于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的思考[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10).
[3]黎海英.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研究[J].遼寧經濟,2010(02).
[4]李平.建立和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J].財會通訊,2010(04).
[5]修紅榮.淺談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J].農業會計,2010(09).
作者簡介:任敏(1962-),女,漢族,遼寧省大連巿人,單位大連市就業培訓管理中心,中級會計師,專科,研究方向: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