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出現,低碳經濟在國際上越來越受到重視。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出現了快速的增長,但是我國的能源消耗也越來越大,CO2和SO2的排放量也越來越高。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為了能夠適應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必須對其經濟貿易結構進行一定的調整。本文就低碳經濟對我國經濟貿易結構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并相應地提出了幾條我國經濟貿易結構調整措施。
【關鍵詞】低碳經濟 經濟貿易結構 影響
自2003年英國提出要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替代當前的石化能源發展模式后,世界就把低碳經濟作為關注的對象,尤其在金融危機發生后,世界各國都在為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努力把經濟復蘇和經濟轉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1]。作為發展中國家,低碳經濟對我國經濟貿易結構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特別是在全球氣候逐漸變暖的情況下,低碳經濟這種提倡低能耗和低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更被全球所重視。這一趨勢對于中國經濟和貿易發展提出了嚴峻的考驗。本文從低碳經濟的背景入手,對低碳經濟對出口結構影響進行分析,就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外貿出口結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和意見。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以及提出原因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
低碳經濟(Low-carbon economy)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思想作為是其理論指導,采用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新能源開發以及產業轉型等多種手段,對一些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進行最大化的降低,對溫室氣體的氣體排放進行減少,以能夠實現一種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共同進行的經濟發展狀態。低碳經濟模式的基礎就是實現低能耗、低污染以及低排放,同時這一經濟模式的提出也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一大進步。低碳經濟發展是碳排放量最低、社會經濟發展成本最低以及生態環境代價最低的經濟模式,并且對于地球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從而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
(二)低碳經濟提出原因
“低碳經濟”的提出是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在受到全球氣候變暖的極大威脅的時候。伴隨著全球人口不斷的增長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大,在能源使用的同時所出現的問題,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不單單是光化學煙霧、煙霧以及酸雨等危害,由于大氣中的CO2濃度逐漸升高,從而導致全球氣候逐漸變暖,這屬于是嚴重環境問題。
二、低碳經濟對我國經濟貿易結構的影響
(一)成本增加,競爭力下降
隨著近幾年,原材料的價格上漲,產品的成本有所增加,并且我國的有些出口產品受到了一些發達國家的出口限制,例如受到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所設定的高額“碳關稅”的限制,不但又進一步增加了我國出口產品的成本,并且也使得我國的產品在國際間的競爭力下降,出口的數量有所下降,從而導致了貿易限制,出現了貿易限制效應,使我國的對外貿易有所影響[3]。其中我國受到沖擊最嚴重的行業分別是:非金屬礦物制品制造業、石油加工業、金屬冶煉加工液、金屬制品制造業、儀器儀表辦公機械制造業、化學工業以及電氣機械器材制造業。
(二)傳統高碳工業產品出口發展受阻
能源對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中國作為世界的制造基地,承擔有相當一部分的勞動力密集、低技術含量、高能耗、高污染的行業,在國際產業分工的勞動制度中,資源和能源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占相當大的比重,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環境成本。由于環境和能源的限制,傳統的高碳產業在中國的發展遇到了困難。
(三)顯示出了我國外貿交易市場不成熟
隨著我國經濟的大力發展,我國碳的排放量不斷增加。根據世界銀行的定義,也將碳排放稱為碳交易,指的是根據一方購買合同向對方支付使得溫室氣體排放減少的一種排放權的行為。在2005年國際間簽署的《京都議定書》,對于發達國家的碳的排放量設定的嚴格的規定,并且設定了逐年必須達到的排放目標[4]。然而我國碳交易市場還處在萌芽階段,交易上還存在非常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這對低碳出口產生不利的影響。目前我國的排放權主要是關于水污染物以及SO2的排放,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機制的CDM項目中,我國只對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權交易進行了參加,并且在國內并沒有把CO2的排放權交易進行開展。
(四)高碳產業遭遇貿易摩擦增多,出口環境惡化
由于碳關稅產生的擴散效應的影響,導致了我國高碳產業的出口貿易面臨嚴峻的挑戰。據官方統計自2009年6月26日《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在眾議院表決通過的短短十幾天的時間里,美國就連續對我國高碳排放產品如:油井管、銅版紙、鋼格柵板等9種產品發起了貿易救濟的調查。另外發達國家對我國進行“碳關稅”征收的易得性,也必將會導致“碳關稅”征收數量、地區以及產品出現一系列的擴散效應,從而加大國際間貿易摩擦的激烈性。導致我國出口環境不斷惡化,對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也會產生嚴重的影響[5]。
三、低碳經濟下我國經濟貿易結構的調整措施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構建低碳發展產業,加強競爭力
為了能夠對經濟發展方式的三個轉變進行最大化的實現,并且要把它看成是我國經濟發展中最重要和最緊迫的戰略任務。其任務就是進一步對產業結構的戰略性進行推進和調整,以能夠實現對現代服務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的大力發展,同時還要進一步嚴格控制高排放以及高耗能產業的出口政策,對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產品加大生產和開發,從而對整個產業機構的低碳化目標進行實現。使我國競爭力通過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有所加強。同時還要對相關法規制度進行完善,以一些強制性手段來對節能減排進行控制,從而對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進行有效的減少,為低碳經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6]。另外還可以出臺相應的政策,以對低碳企業進行扶持,從而對企業的環保意識進行加強,促進低碳經濟的不斷發展。
(二)加強技術創新發展戰略,改造傳統產業,推動低碳經濟發展
據相關研究報告,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上,技術創新已長期保持在38%以上,到2050年將達到50%左右,因此,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并且實行技術部門走出去原則,不斷借鑒國外先進技術,不但和中國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相適應,同時還有利于中國低碳經濟的快速發展。多種技術,如:碳匯、碳捕獲技術、替代技術、回收技術、減排技術、能源技術和生態恢復技術等,這些技術均是世界先進的工業設備系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單位產值的“碳排放”,為中國率先進入低碳經濟的關鍵。從行業的角度來看,低碳技術在發電、交通運輸、建筑、冶金、化工以及石化等傳統部門,其實,他們可以開發的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關鍵能源技術,提高能源節能技術,最終可以基于許多低碳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例如:燃煤電廠捕獲和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和技術水平的提高,汽車行業發展電動汽車、生物能源汽車,這些無疑都是傳統產業向低碳的發展模式。
(三)積極參與國際碳交易,啟動國內碳交易市場,推動國內產業綠色升級
目前我國雖然屬于是最具潛力的碳排放交易供給國,但是在國際碳交易中卻沒有話語權。我國和西方發達國家進行碳排放權交易的主要形式就是CDM項目。這是依照《京都議定書》的規定,根據CDM項目的規定,一些發達國家的企業以及政府機構由于受到CO2排放量的控制,那么就可以采用資金投入或者是技術轉讓的方式,實現和發展中國家節能減排項目的合作,并對這一項目所降低的CO2排放量進行獲取,同時這也為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綠色升級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條件。我國一些企業應該在政府的引導之下對這種方式積極進行參與,這樣不但可以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同時還能夠得到一個節能減排技術升級渠道,這就是以較低的成本進行了企業的綠色升級,并且還可以在國際競爭中以一些高附加值的清潔產品來進行參與。目前我國還屬于是發展中國國家,其低碳技術和發達國家相比必定會存在一定的距離,因此只有通過國際之間的合作,加大對一些先進技術的引進,并且借鑒一些發達國家的成功節能減排技術,以能夠對我國節能減排的目標有效的實現。綠色產品隨著低碳經濟的不斷發展,其在市場中所占的位置也越來越重要,為了能夠實現我國出口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順應國際市場的要求,同時還要對國際標準的變化密切關注,加大力度對綠色產業進行發展,以確保我國能夠盡早生產出和國際標準相符合的綠色產品[7]。
(四)督促發達國家提供資金技術支持的同時大力進行技術創新
第一,可以督促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在節能減排上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在2010年2月19日閉幕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曾經一致通過了《哥本哈根協議》,這一協議雖不具備法律約束效力,但是卻對“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進行了確立。另外在協議中也并沒有對各國的具體溫室氣體減排目標進行確定,在資金上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能夠提供的也非常有限,但是在其減排行動上,到2020年,將提供每年1000億美元的援助發放到發展中國家,這些措施對于發展中國家在更新低碳設備的資金缺口及采用低碳發展模式多帶來的經濟損失根本是解決不了的。
第二,建立起一整套低碳技術轉讓機制。低碳技術是搶占未來低碳經濟的核心利器,所以對于發達國家來說他們根本不愿意轉讓。因此,在國際上,在低碳技術的轉讓上,中國應呼吁一整套機制的建立,以能夠迫使發達國家能夠對發展中國家的減排目標實現上提高一定的幫助,以避免把“低碳觀念”作為是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阻礙因素。
第三,大力發展低碳技術。目前美國在技術上的優勢之一就是生物質能,歐洲的光伏制造業技術世界領先,因此中國想要促進經濟的發展,就要加大和這些國家的合作,以能夠對他們的先進技術進行借鑒,來促進我國在技術發展上的創新[8]。
(五)加強宣傳力度,做好監督,營造環境
各級政府應利用各種方式宣傳低碳經濟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利害關系,經常向社會通報減排進展、成效與不足,同時要組織媒體配合政府號令及時進行相關報道和揭露。開通低碳經濟網絡專線,搭建老百姓與政府勾通的橋梁,發揮人民群眾“低碳經濟”主人翁作用。應將區域環境評估納入政府的政績和績效考核體系,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雙向督查機制,為國際貿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總之,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為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必須增強自主創新意識、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開展國際貿易,發展低碳經濟,既順乎世界潮流,又合于中國國情,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并且是最終實現由“高碳”時代到“低碳”時代的跨越的終極方式。我們也不能簡單地照搬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推行“低碳經濟”的模式,只有結合我國的總體經濟路線,逐步改變我國外貿企業“高碳”的結構類型,才能完全發揮“低碳經濟”在國際貿易推動進程中的可持續增長特色,進而實現外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邢繼俊,黃棟,趙剛.低碳經濟報告[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2010:265-290.
[2]陶良虎.中國低碳經濟—面向未來的綠色產業革命[M].北京: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199-246.
[3] 郭曉巖,楊明. 淺析中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制約因素及戰略措施[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3(01):13-19.
[4] 劉坤. PPM及其在國際貿易中的標準以及我國的對策[J].產業與科技論壇, 2009,5(01):16-19.
[5] 魏金鑫,梁艷芹,胡瑞丹,等. 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J].經營管理者,2010,16(05):18-27.
[6] 張雨荷. 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J].傳承,2010 ,27(11):18-30.
[7] 殷寶慶. 發展可持續性外貿:規避“壁壘”風險的戰略選擇[J].經濟與管理, 2010,10(02):2-8.
[8] 馬玉霞. “京都模式”對中國經濟貿易發展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經濟師, 2010,2(01):15-25.
[9]韓景華,張智慧.低碳經濟對我國貿易結構的影響及對策[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1,1(05):82-84.
作者簡介:王元春(1974-) 漢族 ,大學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
(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