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種創新性的產業組織形式,產業集群正成為提升江西區域經濟競爭力和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路徑。本文借助SWOT態勢分析法,系統地、客觀地分析江西產業集群發展的優劣勢以及面臨的機遇和威脅。本文的研究希望能為江西地方政府制定適宜的集群發展政策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產業集群 SWOT 分析 江西
一、優勢分析
(一)區位優勢
江西在地理位置上位于我國東南、長江中下流南岸,毗鄰目前經濟最具活力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東南三角區,是四省一市的共同腹地。江西是東盟與中國長三角的物流通道,水陸空交通條件優越,境內出省通道全部實現高速化,鐵路京九、浙贛線貫穿全境。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交通條件使江西在接受沿海發達省份經濟輻射和帶動上具備其他欠發達地區無法比擬的優勢。區位優勢有利于江西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引起生產和人口在地理上的集中。
(二)環境優勢
江西境內擁有優良的水質和空氣環境。截至2010年,江西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3.10%。省內擁有155個森林公園,其中國家級43個;33個濕地公園和195個自然保護區。2012年主要河流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81.2%,而同期全國平均水平僅63.9%。對環境空氣質量進行監測的11個設區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全部達到二級(達標)以上。在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引起公眾關注的今天,江西生態環境優勢更有利于發揮,良好的生態和居住環境不僅是江西發展工業、特色農業和旅游業的有力支撐,更是形成產業集群的良好品牌。
(三)資源優勢
江西的資源優勢可以分為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等。江西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截至2009年,礦產資源大省江西已發現礦產187種。其中,有色金屬、貴金屬、稀土礦產資源方面在我國甚至于世界具有的重要地位。水資源方面,江西坐擁我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境內水系發達,河流眾多。豐富的地表水資源是江西的潛在優勢。江西勞動力資源儲備豐富。據數據資料顯示,江西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為3143.08萬人,占總人口的70.52%,比世紀初上升了2.62%。勞動力資源呈逐年增長的趨勢。
(四)成本優勢
目前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中經濟發達城市的工業用地已近乎枯竭,土地價格暴漲。廣東、浙江等省勞動力成本上升,水、電、土地等價格上漲,導致近萬家企業外遷。江西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相對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導致勞動力價格低廉,大部分員工工資水平只相當于東部沿海地區的1/2左右。江西生產要素價格相對較低,有利于集群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其競爭力。這些成本優勢,有助于江西工業園區的招商引資,促成產業集聚和集群化發展。
(五)后發優勢
江西的后發優勢在于可以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汲取教訓、避免走上集群發展的彎路,有條件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技術、人才、管理方法、資金、理念等來促進江西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江西經濟發展較多指標落后全國平均水平,產業集群的發展也處于初級階段,但也蘊藏著投資開發和直接搶抓國內外產業轉移機遇的優勢。截至2011年,江西實際使用外資在中部六省中處于領先優勢,投資集聚趨勢漸佳。對于江西而言,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借鑒東部沿海省份集群轉型升級的思路和做法,并通過有效的政策引導,可以逐步優化江西產業集群的發展。
二、劣勢分析
(一)經濟發展水平
江西經濟發展存在基礎薄弱、經濟總量小、人均收入低的劣勢。經濟發展水平直接關系著產業集群的培育和成長,其中最能夠影響集群發展的是企業的數量和產業的規模。區域存在一定數量的企業是產業集群形成的前提,否則就不可能稱之為“群”;產業規模是產業集群成長的基礎,如果產業沒有形成規模,那么就無法進行專業化分工,集群就難以可持續發展。江西的企業數量和產業規模在全國處于劣勢,不利于產業集群的發展,有待盡快改變。
(二)金融支持力度
江西產業集群內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相對于龍頭型企業,中小企業難以通過信用貸款進行融資活動。征信系統不完善、金融機構對集群認識的局限性、企業自身不完善等主要因素導致江西中小企業出現融資難的現狀,無法滿足集群內企業的需要,阻礙江西產業集群發展的進程。面對劣勢,本文認為江西政府應該加大財政扶持,鼓勵民間合法融資行為。
(三)傳統思想觀念
產業集群發展離不開思想觀念的影響。江西地區人們的思想觀念相對保守,市場經濟觀念、競爭意識相對較為薄弱。傳統的思想觀念容易讓人滋生“安于溫飽、不思進取”的小農經濟惰性,而這種惰性和封閉性極大破壞江西地區創新創業氛圍的形成,進而影響產業集群。江西地區缺乏具備敢創新、爭一流的企業家群體,影響中小企業形成的速度。
(四)產業配套能力
相比東部沿海省份,江西產業集群內的產業配套能力較差。產業配套是集群內企業扎根和發展的重要支撐,而從江西現有的產業集群來看,大多數集群只注意到發展核心產業本身,而忽視其產業配套服務。此外,江西大部分產業集群并沒有及時完善與生產企業相配套的社會服務體系,如中介組織、行業協會組織、信用體系等。集群發展缺乏公共支撐平臺,導致集群內的企業無法真正享受規模經濟的好處,進而不利于外部企業的進駐和集群內企業的穩定發展。
(五)區域創新網絡
創新是產業集群發展的根本動力。產業集群的創新主體是企業,而江西目前大部分企業缺乏高級人才和自主創新的科研條件,員工素質普遍較低,技術創新能力不夠,較多依賴技術模仿和裝備更新,集群發展處于價值鏈的低端環節,產業升級的難度較大。另外,江西產業集群的區域合作創新機制還不健全,企業之間的合作創新和知識交流,企業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技術合作都十分缺乏。當然,江西整體科技實力提升不足是其中一個主要的不利因素。考察江西目前已形成的產業集群,發現大部分集群還沒有構建科技服務平臺,有的科技服務平臺也沒有有效運作。區域創新網絡尚未形成,很大程度上影響江西創新性產業集群的培育、發展和壯大。
三、機遇分析
(一)搶抓國家政策
產業集群的發展是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以來,我國相繼發布《促進中部崛起規劃》、《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等國家戰略規劃。江西適逢國家政策扶持的關鍵時期,產業發展也在產業政策的引導下優化升級,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和贛南蘇區建設成為江西集群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從江西省實際來看,國家的政策傾斜給江西經濟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江西省各地區的發展動力正在逐步加強,對外開放的思想觀念不斷深化,工業園區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穩步推進,這些機遇將會給江西的集群經濟注入發展的活力。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傾斜,江西的產業集群即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期。
(二)承接產業轉移
近些年來,我國東部沿海集群經濟的先行區由于勞動力、土地、原料等供應達到極限,地價、勞動力價格、電價等成本全面上漲,企業投資和生產成本不斷提高,迫使東部沿海的企業紛紛向中西部轉移。“十一五”期間,東部經濟增速明顯放緩,而中西部的經濟增速明顯加快,產業的梯度轉移速度不斷加快,產業轉移的規模越來越大。目前國內發達省份的集群正在走轉型升級之路,抓住時機憑借江西特有的區位優勢、成本優勢和資源稟賦,繼續大規模承接產業轉移是江西培育產業集群、壯大集群經濟的關鍵,當然也是江西產業集群提速發展千載難逢的機遇。
(四)挑戰分析
(一)宏觀環境
江西產業集群發展的良好趨勢帶動外貿經濟持續增長,而日漸增多的國際貿易環境壁壘會給江西產業集群的企業帶來巨大的挑戰和威脅。國外對中國制造的產業設置越來越嚴格的要求,致使大部分生產成本低的江西產業集群時時面臨反傾銷的壓力。另外,開放經濟體制下人民幣的升值問題也會成為江西低利潤出口型產業集群面臨的重大挑戰。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等是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在此背景下,國家對產業集群企業的資源利用水平和節能減排要求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這對當前江西以低成本作為主要競爭手段的產業集群帶來新的挑戰。
(二)區域競爭
產業集群的經濟和社會效應已引起各地政府的重視,各省市及江西省內各縣市都出現區域間激烈競爭的局勢。縱觀中部各省,紛紛采取強力措施搶占產業轉移的高地。江西周邊省市在優惠政策方面互相比拼,形成趕超擠壓的競爭態勢,使江西發展承接型產業集群面臨巨大的挑戰。江西省內各縣市的區域競爭主要集中在工業園區招商引資方面。缺乏科學合理的產業布局規化會使園區引進的企業趨同現象嚴重,同一產業分散在不同園區,造成江西各工業園區集群相似度高、產業集聚效應差、產業規模和競爭力發展不足的威脅。
參考文獻
[1]張鑒君.金融支持江西產業集群發展問題研究[J].金融與經濟,2009(03):48.
[2]羅瑩.欠發達地區產業集群研究——以江西為例[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張啟磊,男,江西師范大學財政金融學院產業經濟學10級研究生, 研究方向:新興產業研究;李繼生,男,江西師范大學財政金融學院產業經濟學10級研究生, 研究方向:金融產業研究;方小祥,男,江西師范大學財政金融學院產業經濟學10級研究生, 研究方向:產業發展與經濟政策。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