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西方發達國家在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進程中,逐步地總結、完善出一套二元結構理論,這些理論對于后起的發展中國家具有重要借鑒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到今天,也出現了類似于西方的城鄉二元化等發展結構問題,但是二元化產生的原因不盡相同。正確認識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并將其與西方的二元化情況相區別,才能使我們更加合理地借鑒西方二元結構理論,結合本國國情,探索出一條適合解決中國現有問題的城鄉一體化發展道路。
【關鍵詞】二元結構 城鄉一體化 戶籍制度 土地制度
一、二元結構理論的發展及研究現狀
二元結構理論是發展經濟學的基礎理論之一,是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尤其是在資本積累和城市化發展過程中提出和不斷發展完善的理論集合。如今,二元理論對于后發發展中國家如何應對發展中的二元結構困境,更好地由二元發展轉換到一元發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具有很重要的理論參考價值。
不久前,我國剛剛公布城市人口數量首次超過農村人口數量(擁有城市戶籍的人口仍然只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多),這成為了中國城市化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但是,城鄉二元化的格局越來越成為制約我國經濟轉型、擴大國內消費市場的最大羈絆。我國的城鄉二元化的格局有哪些特點,如何去把握,西方的二元結構理論乃至于城市化發展經驗教訓對我們又有何啟發,都需要我們進行總結,進而為下一階段改革的攻堅克難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持。
關于二元結構概念的最早論述來自于荷蘭社會學家J·伯克,在調查了印度尼西亞社會經濟狀況后,他于1953年出版了專著《二元社會的經濟學和經濟政策》。在他看來,“一個社會及其基本特征是由相互依存的社會精神、組織形式和生產技術共同決定的。”“現代城市社會和現代工業部門同傳統農業社會和傳統農業部門,在經濟制度和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別。”由此他認為,在二元結構的社會中,社會沖突的實質不僅是存在于經濟組織方式上,而且在于孕育這兩種經濟的文化基礎和傳統。
陶濟在《二元結構理論的由來和發展》一文中進一步將之后的二元結構理論分為以W·劉易斯為代表的“工業帶動論”、以H·錢納里為代表的“產業結構轉變論”、以舒爾茨為代表的“現代要素引入論”以及由此發展的“誘導技術變遷論”和K·繆爾達爾的“核心—邊緣關系理論”五大類。
其中以劉易斯1954年在《曼徹斯特學報》上發表的《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一文最為著名。劉易斯在文中提出了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模式。該模式首先假定勞動力是無限的;其次將經濟部門設定為傳統部門和現代部門,即農業經濟部門和現代工業經濟部門;最后再假定工資水平不變,即由于現代工業部門的勞動力來源于農業部門的流出,所以其工資標準并非由人才要素市場等因素決定,而是取決于農業部門的工資水平。他進一步認為,由于工業部門的產出大于農業部門,而工資水平的相等又會使工業部門得以積累資本、擴大生產規模,以吸收更多的農業勞動力。與此同時,農村由于勞動力減少造成的勞動力價格的逐漸上升,并推動工業部門勞動力價格提高,直到最后達到平衡。在這一階段中就實現了農村人口的城市化與傳統農業的現代化,二元社會發展結構就會轉化成一元社會發展。而舒爾茨他們顯然更加關注農業技術的改善對于二元結構轉型的作用。美國發展經濟學家拉尼斯和費景漢就發展了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他們認為“二元經濟是出于農業經濟和現代經濟增長之間的一個歷史時期,由此才能從農業經濟階段過渡到現代增長階段,其主要標志就是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狀況。”并同時認為“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農業經濟向二元經濟過度的必要的前提條件,也是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擴大非農業部門的推動力。”這樣,我們便可以至少歸納出一元發展到二元發展,再回歸到新的一元發展的至少兩個推動力,即現代工業部門中的資本積累以及傳統農業中的技術進步。
二、二元結構在中國的具體表現、形成的原因及其引發的問題
上述提到的所有關于二元結構的理論與我國目前的狀況是否具有適合性,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和運用這些理論,關鍵就在于我們需要仔細去評析這些理論提出的社會和時代背景以及其理論假設前提與我國社會現狀是否相一致,或者是否具有某些相似性。
拉尼斯和費景漢的觀點告訴我們在進行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過程中,二元制是不可避免的過程,但是我國的二元經濟結構又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和狀況呢?通過對比較勞動生產率和二元對比系數的計算我們首先可以看出我國二元結構的強度狀況。“比較勞動生產率是一個部門的產值比重(即占GDP的比重)或收入比重同勞動力比重(即部門勞動力占社會勞動力的比重)的比率,它反映1%的勞動力在該部門創造的產值比率”;“二元對比系數是二元經濟結構中農業和非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的比率”。一般來說,二元對比系數越小,二元性差別就越大;反之,則二元性越小。
從表1中可以看出,至少在2004年的時候,我國的二元化對比系數還是很低,甚至低于發展中國家平均數據,近些年雖然農業經濟有所推進,但是我國城鄉二元化轉換的空間依舊很大。
那么既然有這樣的客觀情況,再來比對我國城鄉二元化結構的具體形成原因以及現狀特點與劉易斯等人理論的假設前提是否具有一致性。劉易斯假設的三個前提,即勞動力無限、兩部門經濟和價格不變,都是建立在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基礎上提出的。在現今中國,首先,經濟社會發展到現在已經遠遠不止兩部門經濟,我們面臨的城鄉二元化所面臨的產業格局將會更復雜,產業之間的相互滲透也會更豐富;其次,我國現在的勞動力要素市場存在著用人單位缺人與許多勞動者無業并存的矛盾,現代化的工業與其他產業對于勞動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再者,我國的城鄉戶籍制二元化和土地所有權主體國家與集體的二元化,都使得農民無法絕對自由地轉向城市,變為城市居民等。這些中國特有的二元結構特點決定了我們可以參考包括劉易斯理論在內的西方二元結構理論研究成果,但是又絕對不能簡單地照抄照搬,必須要結合中國的實際,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城鄉一體化建設道路。
二元化在我國主要是城鄉經濟結構二元化(現代經濟與傳統經濟并存)。這是我國在社會結構上實行城市/鄉村二元分割的概括表達。又可稱為城鄉差別二元社會結構。“二元社會結構包括戶籍、住宅、糧食供給、副食品供應、教育、醫療、就業、保險、勞動保障、婚姻以及征兵等10余種制度,成為判斷農民與市民階層的依據。”在這些二元化現象中有些是造成城鄉二元化的原因性制度,有些是由于這樣的分割而作出的符合性制度安排。
原因性的二元化的設置包括土地所有權主體的二元化、戶籍制度的二元化等。這兩項二元化的情況其實質并非由于西方二元結構理論中所提及的工業帶動論、產業結構轉變論或者現代要素引入論等因素形成的,而是一種人為性的制度選擇與安排。
土地所有權主體的二元化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本經濟制度之上,規定城市土地由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土地除法律規定歸集體所有的以外,由國家所有。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就出現了城市與農村土地所有者的二元化區別,并因此帶來了土地使用權流轉市場的區別化狀況。按照現有國家法律法規規定,國家所有的建設用地使用權能夠在相應土地市場進行自由流轉,而集體所有的建設用地使用權只有在征收為國家所有后才能進入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市場。農村宅基地及其使用權原則上不允許買賣,農用地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也受到諸多限制。土地所有權的二元化及使用權流轉方式的區別化,一方面,導致了城鄉土地市場的人為割裂,農民擁有的土地價值被剝奪;另一方面,土地價值不能在市場上充分實現,而保留其社會保障的福利性質,也使得農民難以割舍土地而帶著土地資產進入城市之中。
戶籍制度的二元化是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建立的一種社會管理方式。這種對公民的二元化區分加深了城市對于農村地區的掠奪,也加大了農民進入城市實現市民化的難度。由于目前僵化的戶籍制度,在我國城鄉地區事實上出現了人口的四元化發展趨勢:即農村地區中的農村本地居民、城市地區中的城市本地居民、城市地區中的外地城市居民和城市地區中的農村戶籍居民。在社會保障制度和教育、醫療配套設施建設上依然存在著城鄉分割化的情況下,這樣的人口結構又給各地的城市管理者提出了重大的挑戰。
承上所述,這些與土地制度和戶籍制度相配套的二元化制度設計或二元化制度結果主要表現為各類市場(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市場、金融市場)的二元化、社會保障體系(養老、醫療、教育等)和收入分配制度等的二元化等等。我國在”十一五“期間成功建立起了農村醫療保障體系,這是一項重大的社會建設成果,但是我們同時也需要看到,城市居民的醫療保障體系與農村居民的醫療保障體系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社會保障體系的二元化雖然是戶籍制度與土地制度二元化所導致的結果,但是要解決這兩者的一元化融合問題,就必須先做好社會保障體系的城鄉一體化建設這一基礎性工作。
作者簡介:毛快(1988-),男,漢族,四川人,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