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經濟危機時代,消費成為經濟增長最大的拉動力,我國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舉措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本文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對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與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回歸分析,證明消費性支出與可支配收入和CPI之間能有效地解釋。研究結論對促進居民消費性支出、拉動經濟增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消費性支出 可支配收入 消費物價指數 回歸分析
在當前經濟相對過剩的情況下,消費需求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難題。我國的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降低了經濟運行的安全性和長遠發展的潛力,經濟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影響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的因素探究,對于宏觀經濟進行有針對性的政策調整以實現“更加重視民生,更加重視社會目標”的“十二五”規劃前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文獻綜述
城鎮化是我國未來發展轉型的重要方向,城鎮居民家庭消費情況比農村居民家庭有更好的代表性和更長期的可研究性。馬立平(2006)總結出居民消費是構成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可以將其作為擴大內需的主要動力。王微(2003)對中國城鄉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結構與趨勢進行了研究,提出了消費與支出的模型,為本文研究指出了方向。同時,苗偉(2011)研究表明,城鎮居民收入與消費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因此,從長期來看,要刺激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必須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張海燕(2011)通過分析CPI 指數波動對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發現黑龍江省的CPI 指數雖然有所下降,但是居民依然感覺到物價過高。筆者意識到,CPI對消費的影響是兩方面的:其一,物價升高會抑制居民的消費欲望,降低消費;其二,生活必需品的消費彈性極小,幾乎不受物價影響,從而擴大消費額。張真(2007)指出:計量經濟學是數理統計方法在經濟學領域的發展與創新,推動了經濟學的實用化。因此,筆者采用計量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對于本課題的研究是合適的。
二、數據與方法
變量定義:被解釋變量Y: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PCE)。解釋變量X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代表社會總供給;X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DI),代表居民的收入水平;X3:消費物價指數(CPI),可認為是市場上的貨物價格增長百分比。為避免時間序列經濟數據中的異方差影響,對Y、X1、X2取自然對數,記為LNY、LNX1、LNX2,這種變換不會改變時間序列的特征。
三、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
模型結果表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提高1%,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平均提高0.885507%;CPI每上漲1單位,將使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平均升高0.884009%。
因此,我國應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來刺激居民的消費需求,從而提高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性支出。但對于CPI我們不可以盲目地認為其與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性支出呈正相關意味著CPI就可以越高越好,CPI上漲意味著物價上漲,物價的上漲將導致企業能夠較多獲利,但城鎮居民生活,特別是低收入家庭生活將受到直接影響。
(二)政策建議
努力提高國民可支配收入,縮小收入差距,刺激國民消費需求。造成我國居民消費需求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居民收入的增長緩慢,消費能力低;次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消費增長低于收入增長,低收入戶的收入與消費增長嚴重滯后。
控制CPI的增長幅度,提高貨幣的實際購買力而不是僅僅提高消費性支出總量。一般而言,在通脹預期背景下,居民的消費意愿較強。
擴大內需時,不要過分關注GDP。我們曾假設與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與GDP有正相關關系,而在研究中發現兩者關系不顯著。GDP增長并不意味著居民消費需求得到了刺激。
改善國內市場結構,促進消費升級。我國的消費率明顯偏低,改善國內的市場結構,減少企業不健康的投資就成了當下擴大內需的關鍵點。
健全我國保障機制,政府應在合適的時候做出合適的導向,讓居民把握價格波動周期,適機進行大件商品消費。
參考文獻
[1]毛霞.我國城市居民家庭消費性支出的實證分析[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 (01).
[2]苗偉.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費性支出關系協整分析[J].企業導報,2011(17).
[3]張海燕,周娜.CPI指數波動對居民消費水平影響的實證分析——以黑龍江省為例[J].北方經貿,2011(07).
作者簡介:王思傲(1992-),男,河北秦皇島人,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國際金融;潘夢梅(1991-),女,福建三明人,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國際金融。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