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部門銀行”為特點的柜面業務檢查體系,已不適應銀行綜合化建設的需要,表現在職責分散設置、制度不統一、方式單一以及條線激勵。本文提出了以“流程銀行“為理念、整合管理資源、統一檢查要求和內容、提高非現場檢查覆蓋內容和效率以及應用科技手段組織檢查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部門銀行 風險 檢查 管理 柜面
隨著銀行營業網點功能綜合化、柜員業務處理綜合化、營銷團隊服務綜合化的推進和深化,以“部門銀行”為特點的現有柜面業務檢查體系必然要隨之優化。優化應以“流程銀行”為指導思想,整合柜面檢查資源,既統籌考慮對公、對私業務特點,也兼顧風險和效率原則,建立標準統一、操作性強、獎懲明晰的檢查管理機制。
一、現狀和問題
(一)“部門銀行”為特點的檢查人力資源配置,不能適應綜合化需要
“部門銀行”模式的檢查人力資源配備,是以條線、部門為界進行。地市級管理機構分別在會計、個人金融、風險管理等部門設置督導、內控管理、內控與非信貸等團隊,從各自條線擔負了營業網點檢查輔導職責;支行級管理機構亦如此配置;甚至在基層營業機構,也是按照對公設委派營業主管、對私設柜員主管來構建操作風險防控的第一道防線。
檢查人力資源重復配置的同時,業務素質并不能滿足綜合化建設的要求,主要表現是復合型人才匱乏,通過從業經歷來看基本是會計、個金涇渭分明,極少有熟悉多方面業務知識的檢查人員。
(二)各自為政的檢查管理模式,檢查制度不統一
涉及柜面業務檢查的各項檢查制度從各自條線出發,一是檢查頻率不一,以地市級分行層級為例,“會計營運檢查”要求對營業機構實行按月巡查,“個人金融業務檢查”要求每季抽查一次,抽查面25%,“關鍵風險點監控檢查”中涉及營業機構的大部分風險點要求每月檢查1次,“運用營業監控錄像資料進行業務檢查”要求每季不少于1次,檢查面一個季度檢查面覆蓋全部基層支行;二是檢查內容重復,上述四種檢查不同程度地涉及到機構和人員管理、現金和尾箱管理、重要單證、印章、授權以及安全防范等基礎管理或柜面操作的內容,形成多個條線對同樣內容重復檢查;三是檢查結果各自運用,各條線檢查發現的問題在本條線進行處理、通報,檢查成果未能有效運用的同時,基層機構疲于應付各條線檢查和整改,形成“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局面。
(三)檢查方式單一,檢查信息有進一步規范的空間
目前各條線對營業機構的檢查方式以傳統的現場檢查為主,輔以調閱監控錄像資料的非現場檢查方式。歷史數據、會計檔案、影像等系統等在檢查中運用程度并不高,后臺調閱系統數據或信息來開展檢查還不夠深入和廣泛。過多的現場檢查即占用了大量檢查人力,也對柜面服務造成一定影響。
檢查信息的管理,一是一個檢查制度就有一種底稿,各條線底稿形式各一、記載內容不一、詳略程度不一;二是仍以傳統的紙質形式記錄工作底稿,檢查結果和整改情況雖以郵件或公文形式上傳下達,但以孤立文檔形式存在,未形成數據庫,不利于檢查信息的歸納、分析;三是檢查和整改信息傳遞滯后,現行檢查流程一般是現場檢查全部結束后,集中下發整改通知書,層層轉達后整改后,再逐級上報,時效性不強。
(四)條線激勵,機構評價機制各有側重
對公條線對營業機構風險防控方面的評價主要是從機構及人員、會計結算與管理、內控制度執行情況、柜面服務四個大的方面進行評價;對私條線對營業機構的評價主要是從客戶服務能力、市場營銷能力、網點基礎環境和制度執行能力四個方面進行評價。可以看出,對公、對私條線對營業機構的評價各有側重。
二、解決方案
(一)整合柜面操作風險管理資源,調整柜面操作風險管理職責
一是統籌規劃檢查人員配備,整合現有對公、對私、風險等柜面操作風險檢查人員;二是建立跨部門、跨業務條線的柜面業務檢查工作機制,打破對公對私柜面業務檢查“自掃門前雪”的部門壁壘,改變分散檢查、多頭管理現狀,統一組織開展網點操作風險檢查;三是實行對公、對私條線統一管理,明確營業網點柜面執行層面操作風險管理的管理部門,并明確與資金結算、個金、公司等產品和業務部門的職責界限;四是統一網點風險控制激勵機制,整合各條線對網點風險控制評價、激勵政策,形成統籌獎懲、標準明晰。
(二)統一檢查要求和內容,提高檢查效率和質量
統一柜面操作風險檢查的要求和內容,一是整合檢查內容,機構和人員管理、現金和尾箱管理、重要單證、印章、授權、反洗錢以及安全防范等基礎管理內容各條線管理要求基本一致,可以進行深入整合;二是統一檢查頻率,明確網點機構負責人、委派營業(營運)主管自查頻率,統一管轄行對網點的檢查頻率和檢查面;三是統一檢查文案,統一檢查工作底稿、整改通知書等相關資料的格式,在保證全面準確記錄檢查信息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文字工作量。四是統一問題整改和責任追究,對檢查發現問題統一下發整改通知書、統一跟蹤整改責任、統一進行責任追究。
(三)提高非現場檢查覆蓋內容和效率,減少對前臺服務的影響
非現場檢查一是要利用好現有歷史數據、會計檔案、影像等系統,檢查之前就篩選好需要檢查事項的柜員、時段,盡可能減少翻閱、詢問、等待的時間,以提高檢查效率;二是擴大非現場檢查的內容,運用好“反欺詐交易檢測模型”、“非現場檢查模型數據”等,對內部賬戶大額資金可疑匯出、資金結算產品簽約真實性等進行系統判斷;三是實物盤點后移,利用營業網點每日日終尾箱入庫,探索將現金、重空等重要物品的實地盤點向后臺轉移的可行性,提高管轄行檢查的突擊性,也降低網點管理人員檢查的工作量。
(四)開發檢查管理系統,提高檢查信息的利用水平
檢查管理系統,應包括以下功能:一是建立任務,根據每次檢查的目的和要求,確定具體檢查項目、檢查內容、檢查范圍等,可以以檢查項目標準詞條的形式建立任務庫,在建立任務時選擇即可;二是任務分解,明確檢查明細項目的責任人,將具體任務與事先建立的檢查人員進行分配;三是檢查記錄,提供標準的問題記錄模板,統一問題描述口徑,包括問題發生時間、涉及賬戶、責任人等等;四是聯動責任追究,對現場發現的無爭議的問題,可以在現場就下發整改通知書、聯動積分等;五是要有強大的匯總和分析功能,既可以按管轄行、條線等屬性進行匯總分析,也可以按照問題部位、業務類型等屬性進行分析。
作者簡介:李楠,畢業于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經濟專業,國有商業銀行從業20年,先后從事房地產信貸、會計、內部風險防控等工作,研究方向:銀行操作風險控制。
(編輯:劉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