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9年10月1日起,新《保險法》正式實施,這對于保險行業更好地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但新法在近幾年的實踐中,顯現出些許不足與漏洞,本文以新法第四十三條為例,對投保人兼有受益人身份,故意制造保險事故的情形做了補充性探討,并對前款中投保人故意傷害被保險人,保險公司免責的規定提出了質疑,最后筆者對第四十三條的更改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投保人 受益人 被保險人 新《保險法》
一、問題的提出
2009年10月1日起,新《保險法》正式實施,它對保險市場的一些基本制度和原《保險法》的重要章節、條文作了較大的調整和補充,對行業發展和保險監管作出了許多新規定,具有重要的法律價值和社會價值,有利于保險行業更好地發展。隨著時間的推進,社會的發展,保險案件越來越復雜,新《保險法》在某些規定上存在的漏洞也開始顯現。其中,第四十三條規定:投保人故意造成被保險人死亡、傷殘或者疾病的,保險人不承擔給付保險金的責任。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的,或者故意殺害被保險人未遂的,該受益人喪失收益權。較之修訂前《保險法》六十五條規定: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險人死亡、傷殘或者疾病的,保險人不承擔給付保險金的責任。改變了受益人故意傷害被保險人,保險公司免責的情況。于是,筆者提出了兩個疑問:(1)當投保人也是收益人,在傷害被保險人后,保險公司是否該免責;(2)為什么只改變收益人故意制造保險事故時保險公司免責的情況,而投保人故意傷害,則維持原判。
二、投保人兼具受益人身份,故意傷害被保險人時的條款運用
根據新《保險法》第四十三條的規定,投保人和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險人傷害后,保險公司的責任是不一樣的。如果把傷害人設定為投保人,則保險人不承擔給付保險金的責任,若投保人已交足二年以上保險費的,保險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向其權利人退還保險單的現金價值。要使把傷害人看成受益人,則該受益人喪失收益權,保險公司不能免責。不同的設定,保險公司所承擔的責任是完全不同的。
對于此問題的爭論,有專家認為:投保人是保險合同的當事人,可以指定受益人;受益人只是保險合同的關系人,其收益權依附于保險合同的存在,所以,法律就該合同先對投保人身份作出處罰,則依附合同的受益人身份就不存在了,保險人無須向其他權利人支付保險金。
在筆者看來,投保人負有支付保險費的義務,受益人享有保險金的請求權,從常理來說,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險人死亡、傷殘或者疾病的概率比投保人更大。此外,把傷害人看成為受益人來處理,更符合新《保險法》修正的意義,保護被保險人和其他受益人的利益,也更符合法律的公平正義觀。
三、投保人故意傷害被保險人時保險人可否免責
《新保險》法中,將受益人故意造成保險事故,保險人免責改成了喪失其收益權,以此來維護被保險人和其他受益人的利益。那么,為什么投保人故意傷害被保險人后還是要免除保險人的責任呢,這對于被保險人和受益人是否公平呢?后文,筆者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分析這個問題。
從保險理論、保險法理對保險人擔責和免責構成要件的探討:當保險事故為意外事故,保險人需要承擔責任;反之,保險人免責的要件是事故為故意事故。在人身保險中,被保險人是保險的對象,事故是意外還是故意,應以被保險人的感官為判定標準,所以,人身保險所指的意外事故是發生于被保險人意料之外,非被保險人能力所能避免,給其造成實質性損害的事故。
投保人故意造成被保險人死亡、傷殘或者疾病,對于投保人自己來說,是主觀、故意的,但對于被保險人卻是無法預料到的,也是非其能阻止或控制的。所以,此類事故應該歸為意外事故,保險公司也應該承擔相關責任,給付保險金。
四、從投保人、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三方關系對保險人免責與否的探討
新《保險法》做出“投保人故意傷害被保險人,保險人免責”的規定,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防范道德風險,減少保險欺詐。就以前的案例來看,投保人(同時兼有受益人身份)多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殺害被保險人,少有為了第三方利益故意制造保險事故。新法如此規定,對于其他受益人是不公平的,因為他們在并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取消了受益權,不僅要承受失去親人的痛苦,還不能得到經濟上的撫慰,這并不符合法理道義。
要是投保人不是受益人,被保險人的生死對于他并沒有利益聯系,道德風險也就無所謂高低了,此時保險人免責,在一定程度上是把對投保人的懲罰轉嫁到了被保險人和受益人身上。
試想,投保人故意制造事故后(如果兼有受益人身份,則取消其受益權),保險公司還是要承擔責任,支付保險金給相關權利人。如此規定更加符合人身保險合同立法的意旨:最大程度地維護被保險人之利益 。
五、關于對新《保險法》進行第四十三條的修改建議
新《保險法》之所以沒有修正投保人故意制造事故的相關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對道德風險的防范,經過筆者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此規定并不能真正起到抑制投保人故意傷害被保險的惡劣行為(故意傷害判定技術才是關鍵),相反會損害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利益。故建議將新《保險法》的第四十三條改為:投保人故意造成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的,或者故意殺害被保險人未遂的,保險人不能免責,兼有受益人身份的,喪失受益權,被保險人有權要求變更投保人、受益人或解除保險合同。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的,或者故意殺害被保險人未遂的,該受益人喪失受益權。
參考文獻
[1] 左范明.《保險法》第四十三條問題探討[J]. 中國保險,2011(11):44-45.
[2] 王雪丹.對投保人故意制造保險事故與保險人免責的質疑[J].前沿,2010(04):118—120.
作者簡介:陳勝男(1992-),女,湖北荊門人,西南財經大學保險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保險學。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