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金融改革的推進和宏觀調控的加強,影子銀行成為金融領域的熱門話題。本文對中國式影子銀行進行明確的界定,從監管強化和金融創新的角度探析中國影子銀行發展的必然性及其趨勢,提出了應正確看待中國特色的影子銀行,從而提高監管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影子銀行 貨幣供給 金融監管
一、引言
影子銀行是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后出現的一個重要的金融學概念,作為一個“舶來品”,以其杠杠性和多樣化融資方式提高了金融效率,卻又游離于“一行三會”的監管之外,很可能造成系統性風險。近幾年以來,我國影子銀行發展迅速,其融資規模可能已經達到社會總融資規模的半壁江山,引起了各位專家、學者和政要的高度關注與討論。但是我國影子銀行是在我國特殊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與西方影子銀行有什么不同,其產生并迅速發展的原因又是什么,如何正確認識影子銀行的發展及將其納入規范的監管框架,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吸引著我們深入研究。
二、影子銀行的概念界定
追根溯源,影子銀行體系(Shadow Banking System)最早由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執行董事麥卡雷在2007年度美聯儲年度研討會上首次提出,是指不受監管機構監管的,與接受中央銀行監管的商業銀行系統相對應的金融機構。在發達國家這些機構主要包括投資銀行、對沖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債券保險公司,私募股權基金以及結構性投資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其特點是通過銀行貸款證券化進行信用擴張,把傳統的銀行信貸關系演變為隱藏在證券化中的信貸關系。在“影子銀行”中,金融機構的融資來源主要是依靠金融市場的證券化,而不是如傳統銀行體系那樣,融資的來源主要是存款。而“影子銀行”的證券化最為主要產品就是把住房按揭貸款的證券化。它還包括了資產支持商業票據、結構化投資工具、拍賣利率優先證券、可選擇償還債券和活期可變利率票據等多樣化的金融產品與市場各種各樣的信用擴張工具。
中國版的“影子銀行”與美國次貸危機的“影子銀行”有很大差別,主要體現在信貸功能的實現方式的差異。后者主要是通過資產證券化來進行,而中國“影子銀行”很大一部分是通過把銀行信貸擴張由表內移到表外等方式進行,但是其實質都是通過不同的信貸關系進行信用擴張。目前關于中國式影子銀行的定義,學術界、管理層和市場眾說紛紜,尚未有統一定論。主流的觀點認為,廣義的影子銀行指的是銀行體系以外的金融中介活動,如小額信貸公司、典當擔保公司、銀行及券商理財計劃、私募投資及民間金融等等。概括地講,就是銀行表外業務、非銀行金融機構和民間金融。綜合來看,筆者認為,影子銀行是指發揮著傳統銀行的功能卻沒有傳統銀行的正式,即影子銀行本質上是有功能而無實體的“銀行”,恰如銀行的影子,看的見卻摸不著。
影子銀行的本質是以金融創新為手段行使傳統銀行的功能。影子銀行的發展壯大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整個融資結構,它們充當金融中介的作用,通過運用各種金融工具以較高的回報率吸收其他金融機構資金及社會剩余資金,為投機性融資和龐氏融資提供流動性。由于影子銀行只起到金融中介的作用,其本身不需要很高的固有資金,其操作的靈活性很高,把信貸形式轉化為投資形式,本質上只是銀行職能的變種。
三、影子銀行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及特征
目前,在我國并沒有官方給出明確的“影子銀行”定義,但是它被普遍認為主要集中于三種形式的融資。第一類是銀行表外業務,如理財產品;第二類是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如信托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第三類是民間金融。2009年以來我國影子銀行的規模迅速膨脹。由于缺乏監管,并沒有關于影子銀行規模的準確數字,但是,各機構對影子銀行規模的估算基本上都處于15萬億-30萬億的范圍,相應的,其占GDP的比重在30%-50%之間。
從結構上看,我國影子銀行主要在兩個領域快速膨脹:信托和銀行理財產品。而備受關注的民間融資在快速發展了兩年之后規模開始下降。在過去的三年,信托行業資產規模每年大約以2萬億的速度上升。目前,信托業約7萬億的資產規模已經超過保險業,躋身為中國金融業中第二大金融體。而且從利潤層面看,信托業利潤率在同行業中仍然遙遙領先,而同期銀行利潤率則呈現下行趨勢,說明信托業在未來仍有擴張的動力。同信托業一樣,銀行理財產品2004年開始起步,在2007年、2008年達到頂峰。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下半年開始銀行理財產品發展有所減慢,但是隨著刺激政策的出臺,理財產品規模迅速擴張。據統計,銀行理財產品(非保本型)規模大概有4.2萬億,其中含銀信合作、銀證信合作和銀證合作部分。另外,通過民間金融提供的影子銀行規模大約為4萬億。標準普爾估計,截至2012年年末,中國影子銀行的信貸投放規模為人民幣22.9萬億元,相當于銀行業貸款總額的34%,同時相當于201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4%。
盡管我國影子銀行從規模上來說發展迅速,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影子銀行從形式上來說還比較初級,很大程度上只是銀行信貸模式的變種。由于我國證券市場不夠發達,給銀行和金融機構提供金融創新的工具較少,我國影子銀行大多是較為低級和簡單的資金再配置過程。這一特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資金來源比較單一。我國影子銀行沒有完善的資金市場,其資金大部分是靠吸收居民儲蓄和企業定期存款,部分來自社會閑置資金。這類資金規模較小,容易受到外部環境影響,通常不穩定。比如銀行理財產品,銀行用短期募集資金購買高收益長期資產以兌現投資回報,由于長期資產鎖定了多數資金,一旦投資者停止購買新產品,就容易發生資金鏈的斷裂。這種做法被很多學者認為是用新賬補舊賬的“龐氏騙局”。
二是融資手段創新不足。中國影子銀行大部分是為了變相地為中小企業或其他無法從商業銀行融資的主體提供資金,比如信托、銀信合作和民間金融等,這類形式仍然是以傳統的商業銀行為依托,而基于資產證券化的對沖基金,私募基金并不發達。
三是沒有形成完整的影子銀行體系。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影子銀行有一套完整的從抵押貸款到證券化及創造衍生產品的體系,每個環節都有不同的機構發揮作用。但是我國目前各機構獨立發展,規模小、數量多,缺少分工和合作,沒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總的來說,我國影子銀行總體上呈現層次較低、規模擴張的特征。
四、影子銀行在我國存在并發展的必然性
從根本上說,影子銀行應該是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形式伴隨著金融創新的進步而變化。在發達國家影子銀行是獨立于商業銀行之外的體系,基于社會需求創造信用。但是我國影子銀行的發展有其特殊的背景,其最近幾年從起步到快速擴張,并呈現出以上特征與我國的貨幣政策和金融體系是分不開的。
(一)流動性過剩導致社會閑置資金過多
影子銀行的發展從根本上說是一種貨幣現象,這是我國貨幣供給數量和結構決定的。截至2012年末,我國M2余額達到人民幣97.42萬億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貨幣供應總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國的1.5倍。在過去的4年中,全球新增的M2中,人民幣貢獻了48%,這種增長規模和速度在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史上都是少有的。M2/GDP通常被用來衡量一國的貨幣化程度,同時也可以反映一國的貨幣超發程度,一般而言,該比值越大,貨幣超發越嚴重。相比其他國家,我國的貨幣化速度過快。數據顯示,我國M2/GDP從1978年的0.32增長到2012年的1.88,在34年間擴大了近6倍。
貨幣化速度過快造成大量資金游離于實體經濟之外。2005年以來,我國狹義貨幣供應量M1的增速與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增速持續背離,M2的增速要顯著快于M1的增速。M1和M2的統計口徑區別主要在定期存款上,而定期存款大部分為居民儲蓄存款,說明造成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居民的貨幣資產存量增速大于企業的貨幣資產存量的增速。這種情況反映了社會閑散資金過多,這些資金在找不到合適出路時只能存入銀行。但是這些資金有很大的不穩定性,尤其是在我國實際利率為負的情況下,哪里有更好的投資機會這些資金就會流向哪里,而影子銀行正好給這些資金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投資機會。比如民間借貸,其年收益至少在10%以上,閑置資金很難抵擋高收益的誘惑。
(二)金融抑制造成流動性分布不均衡
金融抑制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麥金農等人提出來的。該理論用來解釋發展中國家金融業因抑制而不能有效促進經濟增長的現象,具體是指政府通過對金融活動和金融體系的過多干預抑制了金融體系的發展,而金融體系的發展滯后又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從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經濟落后的惡性循環。在我國存在明顯的金融抑制現象,其對影子銀行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對名義利率進行控制為影子銀行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來源和市場需求。當前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在加快,但是利率管制仍然存在。當利率受到人為干預時,利率就無法準確反映市場的資金供求狀況和資金短缺程度。政府往往傾向于制定較低的名義利率,當存在較高的通貨膨脹時,實際利率就成了負數。負的實際利率一方面使大量儲蓄存款尋求其他的投資渠道,這為影子銀行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來源。另一方面負的實際利率使市場上資金需求大于資金的供給,傳統商業銀行只能以“配給”的方式授信。在這種情況下,能夠獲得貸款的大多是國有企業或者大型私營企業,而大量中小型民營企業得不到貸款,只能轉向影子銀行體系尋求資金,這為影子銀行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市場需求。
二是金融監管的強化導致銀行信貸中介功能弱化和金融脫媒(企業融資不再單純依賴銀行體系)。按照巴塞爾協議的要求,對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和不良貸款比率進行了更加嚴格的限制。為此,我國政府對四大國有銀行注資并剝離不良貸款,同時也積極嘗試資產證券化的新模式,這為影子銀行的發展提供了示范效應。另外,我國的存款準備金率相對發達國家來說過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銀行吸收存款的意愿。兩個因素都迫使商業銀行轉而發展較少受央行監管的表外業務,通過不占用資本金的方式獲取額外的收益,這促使商業銀行甘愿扮演影子銀行中間人的角色,積極開發理財產品、銀信合作、委托貸款等業務。
三是銀行信貸為主導的金融體系難以應對復雜的宏觀經濟環境。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我國實行了寬松的貨幣政策,大量放貸并出臺了4萬億的救市計劃,積極扶持房地產業的發展。但是到了2010年為抑制通貨膨脹的威脅,我國開始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兩年內連續5次上調銀行存貸款利率,12次上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并且對房地產實行打壓的政策。這種宏觀經濟政策的急速轉變使中小企業和房地產業已經投資的項目面臨嚴重的資金鏈斷裂問題,不得不通過民間借貸和影子銀行體系獲取資金。
有限負債和同業競爭引起銀行主觀風險承擔意愿上升
通過對不良貸款的剝離和監管的加強,無論是四大國有銀行還是其他商業銀行面臨的自身風險都顯著下降,這使銀行本身愿意在其他領域承擔更大風險。另外,隨著政策的放寬,地方銀行迅猛發展,加上銀行業業務單一,銀行間的競爭日益白熱化。這些因素迫使銀行進行金融創新,開發新的業務,目前我國影子銀行本質上就是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成果。
五、政策建議
我國影子銀行在最近幾年間爆炸式發展其根源在于我國特殊的宏觀經濟環境和金融體系,所以我國影子銀行的發展有其必然性。從根本上講我國影子銀行得以發展的基礎是貨幣供應的急速擴張,其本質是以商業銀行為主導的金融創新的結果,而我國宏觀經濟政策和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是其發展的客觀環境。因此,我國影子銀行的發展既有利也有弊,不能一概而論。它的發展有利于我國金融體系的完善,提高資金利用效率,緩解中小企業的資金壓力,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是,它的發展也給金融業帶來一定的風險,為此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第一,積極引導影子銀行向透明化、規范化和制度化發展。從長遠來看,影子銀行的發展利大于弊,它有利于克服“金融抑制”帶來的負面效應,是金融創新、金融“脫媒”的一種現象,是朝向金融自由化方向發展的必要嘗試。應該鼓勵影子銀行的健康發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使影子銀行的發展制度化、法律化和陽光化。
第二,以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銀行系統,壓縮銀子銀行擴張空間。目前,我國利率管制的弊端日益顯現,越來越阻礙經濟的發展。利率市場化可以有效回流資金到正規的銀行系統,提高資金配置效率,有效控制影子銀行的無序盲目擴張。
第三,將影子銀行納入央行統計監測,建立影子銀行監測指標體系。我國影子銀行總體上來說還沒有發展到無法控制的程度,應該定期采集相關數據,對影子銀行相關業務進行規范,使其業務程序和資金項目公開透明,接受市場和客戶的監督。
第四,以開放和謹慎的眼光看待影子銀行,在風險和效率之間謀取平衡。影子銀行是效率促進和風險積聚的共同載體,一方面影子銀行是一種金融創新,滿足了市場的多元化融資需求,提升了金融市場效率;另一方面游離于監管之外的影子銀行可能會導致系統性風險。故我們需要適度監管,但也不能矯枉過正。
參考文獻
[1]汪曙霞,陳玉蟬.貨幣政策、銀行資本與風險承擔[J].金融研究,2012(04).
[2]毛澤盛,萬亞蘭.中國影子銀行與銀行體系穩定性閾值效應研究[J].銀行業研究,2011(11).
[3]王增武.影子銀行體系對我國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以銀行理財產品為例[J].中國金融,2010(23).
[4]何德旭,鄭聯盛.影子銀行體系與金融體系穩定性[J].經濟管理,2009(11).
作者簡介:趙曌(1988-),男,河南南陽人,漢族,研究生,研究方向:貨幣銀行學。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