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課題擬從一則事例出發,管窺中小金融機構在支持地方特色產業轉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和中小金融機可能面臨的風險,提出解決建議:在支持特色產業轉型過程中,中小金融機構應從客戶對象選擇、信貸結構優化、信貸產品創新以及實施動態監測等方面加強風險防范,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防范化解區域性、系統性信貸風險,促進特色產業結構調整更趨科學合理。
【關鍵詞】中小金融機構 特色產業 轉型
一、引言
寧津縣自古就有“小爐匠之鄉”的稱譽,2010年11月,該縣被中國機械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五金機械產業城”。通過充分造勢,一大批五金機械加工企業蜂擁而來,截至2010年底,該縣規模以上五金機械企業達140家,從業人員達4.2萬人,五金機械成為該縣中小金融機構重點支持的地方特色產業。截至2012年末,寧津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向汽車(機車)零部件、工業閥門、健身器材、紡織機械、電梯及零部件、電子衡器、五金制品以及小型農業機械等五金機械產業提供信貸支持資金2.8億元,占全部貸款余額的10%。
隨著國家“轉調創”產業政策的推進實施,該縣部分五金產業在轉型調整、結構升級過程中因產能落后、結構不合理面臨破產倒閉,造成中小金融機構信貸資金面臨風險,甚至造成大面積的信用違約,五金產業不良貸款率遠高于該縣不良貸款率。
二、以小見大:中小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特色產業轉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轉變的過程中,相伴而生的是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產業結構的轉型調整。資本的流動是實現生產方式轉型、經營形態轉型、行業轉型、產品轉型、市場轉型以及產業載體合并、收購、重組、破產等轉型調整最必要的條件和最基本的保證。這是產業調整普遍的特征。對主要依靠中小金融機構間接融資實現轉型升級的地方特色產業而言,這一特征尤為顯著。轉型過程中出現的金融支持問題也有自身的特點,具體表現在:
(一)中小金融機構與地方特色產業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
一般而言,地方特色產業是某一行政規劃區域的龍頭骨干產業或主要經濟支柱,中小金融機構是地方金融的主力軍,是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融資渠道,兩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要比一般意義上的實體經濟產業與金融支持的關系更為密切。一方面,地方特色產業往往是從地方傳統產業發展而來,具有地域(家族、師徒)特色性,融資的主要渠道是地方中小金融機構而非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另一方面,特色產業升級促使中小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在產品設計、服務語言等方面體現地方特征,使信貸產品適應地方產業調整的需要。中小金融機構與地方特色產業之間這種緊密聯系可能產生以下問題:第一,地方特色產業自身的屬性使得產業之間存在種種關聯關系,一旦產業轉型不成功會使信貸資金面臨風險,甚至造成大面積的信用違約,使金融面臨產業風險、區域性風險。第二,客戶信息的審查問題上的矛盾:在對客戶信息的認知上,地方特色往往是優秀企業群體的代表,很容易達到融資準入條件,但如果對地方特色產業客戶信息掌握不全面、審查不嚴格,會使信貸資金陷入循環擔保、關聯擔保,加大了信貸風險。第三,在信貸產品設計上,中小金融機構對于產業的考察關注勝于對個別企業的審查,信貸產品針對產業特征設計,但是對于產業內部產品結構、技術集成、產能結構及環保要求等要素的衡量缺乏專業的判斷,出現因對所屬產業的信貸而放松個別企業準入把關的情況。
(二)中小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特色產業轉型中的影響因素
除經濟金融法規政策等中小金融機構必須遵循的政策法規外,在支持特色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中小金融機構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的干預。兩者中小金融機構和地方特色產業對于地方經濟發展的意義,地方政府在政策支持、行政指導及銀企合作的撮合上“指導了”金融職能的發揮。導致在對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往往只注重資金的持續供給和資金的數量單純增加, 融資并不是通過市場機制完成的,而是地方經濟發展、政府政策指導等多方博奕的結果。造成中小金融機構在產業、地區之間的投資結構失衡,導致重復投資建設,影響了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收益。
三、監管把脈:中小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特色產業轉型問題分析
(一)產業依賴
地方特色產業“特色”的形成發展往往基于產業之間存在的師徒技藝傳承、家族手藝繼承、特定地域水土風情以及經濟發展歷史傳統等因素,構成產業鏈的企業集群之間存在某種關聯關系,具有這種關聯關系的企業在產品構成、技術含量、銷售市場,甚至融資渠道等方面具有共性,一旦轉型失敗會導致整個產業鏈、甚至上下游產業的信貸資金全部面臨風險。
(二)行政干預
地方特色產業是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龍頭骨干,政府重點支持培養,基于利稅收入、產業政績、地方發展等因素考慮,往往本著“能轉不關、能調不轉、能創不調”的原則支持地方特色產業發展,轉型中出現融資問題就在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搞“拉郎配”,使地方特色產業貸款帶有“涉政性”,造成貸款易放難收。
(三)風險傳導
由于中小金融具有點多、面廣的分布特點,一旦發生風險很容易在鄉鎮、城區中小金融機構融分支機構之間傳遞,對主要依靠中小金融機構貸款融資的地方特色產業而言,流動性緊縮使其不能得到轉型所必需的資金,資金鏈的斷裂將不可避免地導致企業的破產,而企業的破產使銀行進一步面臨貸款不能收回的損失,銀行業和實體經濟部門間的相互作用更加強化了危機的程度。企業的兼并和破產又存在大量逃廢銀行債務的現象,銀行事實上承擔了大量的改革轉軌成本。
(四)信貸政策
缺乏有效的信貸風險控制機制和監督機制。技術關聯性產業之間的關聯關系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中小金融機構對于產業集群的周期性風險、組織協作網絡、融資擔保關系等不熟悉,難以有效貫徹落實信貸風險控制機制和監督機制,對貸款風險認識不足,缺乏有效的資產保全手段,加劇了風險的傳導。
四、對癥施策:中小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特色產業轉型的建議
對于上述中小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特色產業轉型中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一)支持對象選擇:選擇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產業
中小金融機構在支持特色產業轉型過程中,一定要配合國家發展戰略及產業政策的實施,根據國家經濟產業政策有計劃地扶持重點行業發展,對國家產業政策鼓勵發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項目及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生物育種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鼓勵支持,對于未按規定程序審批或核準的項目,尤其是國家明令限期淘汰的產能落后、違法違規審批、未批先建、邊批邊建等項目,不提供任何形式的信貸支持,已經提供支持的,通過采取追加擔保、限期收回等有效措施保護銀行信貸資產安全。
(二)信貸結構優化:考慮支持產業在貸款總額中的比重
中小金融機構在信貸投放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借款企業、擔保企業所屬產業在貸款總額中的比重,借款企業、擔保企業的產業結構及發展前景還要綜合考慮產業集群的周期性風險、組織協作網絡、融資擔保關系等,投放前將特色產業在地方經濟中的比重與貸款行業比重進行比較,防止風險積聚和重復建設,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要科學把握貸款期限、規模和利率,把握好信貸投放的方向、力度和節奏,引導資金增量的合理流向和存量調整,促進信貸結構調整,合理配置信貸資源,提高抵質押貸款占比,促進信貸結構優化。
(三)信貸產品創新:發展供需匹配的信貸產品和服務
中小金融機構要結合地方特色產業特點開發多種形式的低碳金融產品,對符合國家節能減排和環保要求的企業和項目按照“綠色信貸”原則辦理信貸支持。對于紡織、五金機械制造等重點產業,可探索開展核定貨值質押、訂單質押等融資方式,對于大宗物品,可由生產商搭橋與經銷商聯系開展融資租賃、購置儲蓄等業務,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支持。優化信貸管理制度和業務流程,加大配套金融服務和支持,在國家現行法律允許、財產權益歸屬清晰、風險有效管理控制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靈活多樣創新信用模式和擴大貸款抵押擔保物范圍,積極探索建立有效的信用風險分散轉移機制。同時,探索建立和完善客戶環保分類識別檔案,支持發展循環經濟,從嚴限制對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消耗型的企業和項目的融資支持。
(四)實施動態監測:加強對重點產業金融服務狀況的跟蹤監測
中小金融機構各分支機構之間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信息共享機制和聯合預警機制,對于產業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個別信貸風險,深究形成原因,進行行業發展分析,發現風險苗頭及時防控,防止風險擴大,防范化解區域性、系統性信貸風險;同時,加強已出臺信貸政策的導向效果評估,有效疏通政策傳導渠道,有效發揮信貸引導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作用。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