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發展模式和資源利用方式是造成環境污染的關鍵所在,循環經濟要求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以達到遵循生態學規律的標準,將清潔生產和廢物利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實現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
【關鍵詞】循環經濟 環境保護 經濟效益
一、問題的提出
觀察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過度生產、過度消費和過度廢棄的生產和消費方式會造成嚴重的環境隱患。從發達國家和我國在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的成果來看,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在發展過程中不但要加快進程,還要兼顧經濟效益的提高、資源耗費的降低以及環境污染的減少等等,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恢復”,要發揮后發優勢,以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發達國家及地區循環經濟建設的經驗
(一)德國循環經濟建設的經驗
德國《廢棄物限制處理法》、《包裝條例》和《循環經濟與廢棄物管理法》等一系列發文的頒布,很好地促進了循環經濟的建設。比如將各類包裝物的回收規定列為國民義,大力降低廢棄物的產生量及其危害等等。德國以循環經濟立法為主導依據,通過了法制化軌道發展循環經濟的建設,最終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德國以垃圾處理為開端,隨后漸漸向生產和消費領域前進,完成了經濟的迅速增長成為了就業的新鮮力量。
(二)日本循環經濟建設的經驗
“末端治理”戰略對環境保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日本循環經濟發展的思想源泉“源頭預防”、“循環經濟”等一系列概念呼之欲出,而《容器包裝循環利用法》、《家用電器回收利用法》和《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的頒布則更是很好地促進了其循環經濟的建設,明確了政府、地方主管、企業和公眾的責任,鼓勵每個人為建立循環社會做出貢獻。世界上循環經濟立法最為完善的國家當屬日本,已經建立了“資源節約——循環型社會”,提出了以環境經濟立國的戰略并取得了驕人的成就。
(三)美國循環經濟的建設經驗
美國居世界經濟發達的國家首位,同時也是發展循環經濟較早的國家之一,美國推動再生資源發展的主要原動力是行政手段。美國在探索循環經濟試驗區發展模式的過程中實行了大量的實踐,不但建立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鼓勵循環性消費,還建立了約20個生態工業園區,其采取的措施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
于1976年,美國就制定了《固體廢棄物處置法》,從2000年起,美國能源部新技術主要內容為“零能耗住宅”,除此之外,美國總統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專門為生態工業園區組建了特別工作組,使美國的生態工業園區駐足到美國各地。美國杜邦化學公司為了達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資源,減少廢棄物和有毒物質的排放,采取并實施了組織廠內各工藝之間的物料循環。
(四)其他國家相關循環經濟建設經驗
1987年,丹麥卡倫堡生態工業園的循環經濟試驗區正式建立,針對在不同獨立商業伙伴之間進行合作協議的基礎上,致力于 “一個公司的副產品將成為其他公司的重要資源”。當地企業通過建立完善的循環鏈,實現了區內水、能源、廢物等物質的循環利用,并且在遵守生態道德和追求共同利益的共識下進行合作。
可持續發展理念是法國循環經濟試驗區大力推進的發展思路,很好地推進了可再生能源戰略,推行了水資源流域循環經濟實踐,制定了有效的垃圾處理的立法和措施。
澳大利亞的循環經濟試驗區不但注重環境保護,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發展模的發展模式,還實施清潔生產,注重資源保護和開發新能源,體現了其對可持續發展的探索和實踐。
韓國為了促進循環經濟試驗區的發展采取了顯著措施,包括注重資源再利用,完成減少廢棄物排放,不但促進以廢棄物循環利用的方式來節約能源、減少資源消耗,同時還建立相關循環經濟立法和環保措施。
三、循環經濟的模式選擇
近年來,在對可持續發展的研討中,逐漸認識到發展循環經濟必須從源頭上治理污染,即從產品的研發和設計開始就力圖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
(一)過程末端治理型
該模式強調了在生產過程的末端采取治理污染的方法,并且開始注意環境問題,結果造成治理技術的難度加劇,治理的成本耗費較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無法達到預期效果。這種“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雖然被世界上發展循環經濟的大部分國家采用,但其存在很多弊端。
(二)廢物回收利用型
這種模式不但重視垃圾的“資源化”和“再利用”, 更強調生產過程和消費領域的廢物回收和再利用,以“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為內容的循環經濟模式。在這方面,德國建立了可持續生產和消費模式,其循環經濟以廢棄物循環利用為著手點,通過生產責任者延伸將循環經濟向生產領域擴展,然后通過DSD系統向區域推進。
(三)清潔生產主導型
這一模式以實現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依據,推進清潔生產,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包括我國,已開始關注和推行清潔生產模式,完善全社會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大力采取有效措施,包括資源的整合利用、短缺資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節能、降耗、節水,減慢資源的耗竭,減少廢物和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促進工業生產和環境的共贏,減少工業活動對人類和環境的潛在威脅。
(四)生態研發設計型
此模式以實現循環型社會為目的,采取資源能源消耗少、經濟效益高,社會效益好,“零排放”、“零污染”,綠色消費等方案。在重視末端污染治理、廢棄物回收再利用和清潔生產的基礎上,更著重通過生態化的研發和設計將循環經濟的思想、原則、制度及技術貫穿于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以及社會各個領域。
參考文獻
崔軍.循環經濟理論指導下的現代農業規劃理論探討與案例分析[J]. 農業工程學報,2011(11).
[2]劉靜華,賈仁安,袁新發,等.反饋系統發展對策生成的頂點賦權反饋圖法——以鄱陽湖區德邦生態能源經濟反饋系統發展為例[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1(03).
[3]雍蘭利,吳滿財.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的柔性集成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02).
基金項目:本文受到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項目編號:L11CJL037)的資助。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