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用了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和向量自回歸模型(VAR)來研究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農產品價格指數(API)的變動關系。并且在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之前,采用了擴展的迪克—福勒檢驗(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來檢驗了這個時間序列的平穩性。選取了1989—2009年的數據,最后得出的結果是,API的變動不是引起CPI的原因,但是會影響到CPI的變動。結合這樣的檢驗結果從宏觀經濟形勢、農產品供求、農業生產成本變化和國際市場影響等方面分析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原因。
【關健詞】CPT APT 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一、 我國農產品價格上漲和通貨膨脹的關聯波動情況
2000年以來,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體制在摸索中不斷走向完善。這一期間,價格總水平基本上保持了平穩, 通貨膨脹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十五”期間消費者價格指數(CPI )平均漲幅遠低于國內生產總值(GDP )9.48%的平均增幅,為為1.36% 。但是農產品價格的走勢卻偏向于異常,在走出了政策和經濟持續下降低迷的情形以后,呈現出了比較強勢的反彈,這個是在之前未曾估計到的。從一系列的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到,2001、2003和2005年農產品環比價格指數比同期上漲3.1%、4.4%和1.4%,甚至在2004年的時候達到了前所未有的13.1%,雖然在2002年的時候有了小幅度的回落,但是總體還是一個上升的態勢,在以后的期間里面,農產品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呈現出了改革開放以后農場品價格上漲的一個“黃金期”。
2006中期以來,我國部分重要農產品價格開始上漲,并逐漸形成周期上揚趨勢。2006年上半年豬肉價格走出低谷并呈持續上漲趨勢,到2007年5月,全國已經形成了普遍的價格上漲趨勢。尤其是我國部分農產品價格,開始快速上漲,直至2007年9月份形成一個了至高點。農產品價格的上漲甚至波及到了其他類食品和產品的上漲。與2006年同期相比較,2007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了4.8%,食品類價格上漲12.3%,其他消費品的價格也達到了近幾年價格水平的一個巔峰。
2007年我國的農產品價格也產生了很大的上漲幅度,比往年同期上漲18.5%,其中種植業上漲9.8%,林業上漲4.4%,漁業上漲8.1%,畜牧業上漲尤為明顯達到了31.4%。而這僅僅是農產品價格上漲的一個片段,將1978年的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為基數100,農產品價格在1996年達到了上漲的巔峰,高達550。但是從1997年開始,農產品沒有持續之前的上漲態勢,反而出現了低迷的現象,一直到2003年的下半年才開始呈現出恢復的勁頭。從此以往,除了豬肉價格還能同之前相提并論,別的農產品價格仍讓回不到之前的水平。盡管在2004年,農產品價格出現了小幅的上漲,最高在2006年也就達到了508.9。
農產品是其他類產品的基礎,其價格也會是其他類產品價格的基礎。民間有一種說法,“一糧帶百價”。在2010年度,居民消費價格一季度同比上漲2.2%,二季度上漲2.9%,三季度上漲3.5%,四季度上漲4.7%,全年平均比上年上漲3.3%,其中食品價格上漲7.2%。農產品生產價格上漲10.9%。2010年10月,國內市場糧食及食用油價格平均上調15%左右。這組數據對比很容易聯想到,是否是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引起了通貨膨脹勢頭的上揚。因為從歷史的經驗來看,一旦農作物繼續因為某些原因而出現大幅上漲的態勢,CPI的漲幅也將十分驚人,通脹預期會逐漸愈演愈烈,近一段時間以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居高不下。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也處于一個高位運行的態勢,在最近的2013年更是有較高預期。
二、 通貨膨脹與農產品價格變動關系的統計檢驗
(一)擴展的迪克—福勒檢驗(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二)格蘭杰因果檢驗
前文已經提及,在兩個時間序列是平穩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格蘭杰因果檢驗的方法來判斷其中一個變量是否為使另一個變量波動的根本原因,同樣使用EViews3.0進行數據處理,得出結果。
三、 向量自回歸模型
四、結論
在我國國民經濟各行業中,農業相對于處于一種發展和前進的弱勢,農產品也是如此,在市場中農產品的供給彈性比較小,相對于其他行業更容易成為通貨膨脹的表現形式。由于發展的不和諧,小康社會還沒有完全的實現,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還是居高不下,在居民的消費價格指數總水平的統計中,食品價格所占的比重還是比較高的。
對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降低恩格爾系數是現在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但是在目前的對于居民消費價格水平的測算上面,食品類的消費還是占據了比較大的比重,而農產品又幾乎是其他類食品產品的重要原材料,所以維持農產品價格穩定對于其他類產品價格的穩定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農業系統自身的薄弱性,當通貨膨脹產生的時候,很容易就波及到了農產品的價格,勢必造成農產品價格的向上波動,進而演變成通貨膨脹的表現形式。
通過確定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從中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來盡量避免或者提前預知結果來講影響降低到最小。在整個經濟體中,農產品作為最薄弱的環節,在通貨膨脹產生的時候,最容易受到其影響進而影響到其他產品的價格。在政府指定相關政策的時候,應該首先考慮到這一點,從而顧及到農民的生活狀況,從而真正做到城鄉統籌,使農民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一致提高。
參考文獻
[1] 劉斌.張兆剛.霍功.中國三農問題報告[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07~2008)[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3] 孫敬水.計量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4]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5] 王燕.應用時間序列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6] 程國強.新一輪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影響與調控建議[J].中國發展評論(中文版),2008(01).
[7] 康竹君等.關于中國農產品價格上漲的經濟學分析及對策[J].云南社會科學,2007(06).
作者簡介:黃鑫(1989-),女,漢族,河北唐山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研究方向:抽樣技術與數據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