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子商務促進了小微企業的發展,而電子商務本身所具有的公開、透明、數據可記載的特點,使電商平臺沉淀了海量的數據,為了解企業的經營和信用情況創造了條件。大數據、云計算的發展,為利用這些數據開展針對電商企業的小微信貸,破解小微信貸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微貸款面臨的困難,然后分析了電商平臺上的大數據給小微信貸帶來的變化,最后就銀行與電商平臺在網絡小微信貸業務上的競合關系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小微信貸 電商 銀行 大數據
一、引言
小微企業是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家庭作坊式企業、以及個體工商戶的統稱,其特點是產權和經營權高度統一、產品或服務種類單一、市場占有率很低或只在小范圍有較高市場份額、規模組織較小。銀行在開展小微貸款業務時,一般將貸款500萬元以下的劃為小企業,100萬元以下的劃為微企業。小微企業數量占企業總數的90%以上,在增加就業、促進經濟增長、科技創新與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融資難一直是困擾小微企業的一個問題。據統計,有近六成的小微企業因資金緊張而有借款需求,但其中只有10%的企業借到部分所需資金。而大中型企業獲得了銀行近70%的貸款,小微貸款在全部企業貸款中的比重不足30%。
近年來,電子商務得到迅速的發展,小微企業紛紛“上網”,同時催生了更多的小微企業。電子商務中海量數據的沉淀為互聯網金融創新提供了條件,同時也為解決小微企業的貸款難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小微信貸面臨的困難
小微企業信貸需求具有規模小、頻率高、時間急和風險高的特點,但這種需求常常難以得到滿足,這既有小微企業自身的原因,也有銀行以及相關體系不健全的原因。
小微企業缺乏足夠的抵押擔保。小微企業一般缺少土地使用權、門面房、商業用房、工業用房等銀行普遍愿意接受抵押的財產,同時存在固定資產少、流動資產變化快、無形資產難以量化等問題導致難以獲得擔保。據調查,我國小微企業因無法落實擔保而拒貸的比例為23.8%,因無法落實抵押而拒貸的比例為32.3%,合計總拒貸率為56.1%。
缺乏信用評價機制,信用標準與信用評價制度滯后。小微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較弱,缺乏競爭力,市場風險高,管理水平落后,經營風險大,信用觀念差,財務制度不健全,信息不透明,使得金融機構不能把握中小企業的貸款風險,不敢向其發放貸款。
信用擔保體系不完善。目前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擔保的機構少,并且擔保基金的種類和數量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民營擔保機構受到所有制歧視,只能獨自承擔擔保貸款風險,而無法與協作銀行形成共擔機制。由于擔保的風險分散與損失分擔及補償制度尚未形成,使得擔保資金的放大功能和擔保機構的信用能力受到較大制約。
銀行交易管理成本高。由于小微企業貸款“額小、面廣、期短、工作量大”,與大額貸款相比費用高,同時也沒有成熟規范的財務制度,銀行需要花費不少的財力、物力去調查客戶信息的辦理業務,不能很好地形成規模經濟。
缺乏合適的信貸產品。針對小微企業信貸需求的特點,缺乏與之相適應的信貸產品。即使小微企業成功獲得貸款,由于手續過于繁瑣且申請周期長,也會影響企業資金周轉。
貸后管理問題。由于小微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信息不透明,對于已經發放的貸款,存在貸后管理困難、貸款不良率較高的問題。
三、大數據給小微信貸帶來的改變
近年來電子商務發展迅速,2012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達8.1萬億元,阿里巴巴旗下的電商平臺淘寶和天貓的銷售總額突破了1萬億元。根據《商務部“十二五”電子商務發展指導意見》,到2015年,我國規模以上企業應用電子商務比率達80%以上;應用電子商務完成進出口貿易額占我國當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0%以上;網絡零售額相當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以上。
與此同時,由于電子商務公開、透明及數據可記載的特點,在各種電商平臺(B2B,B2C,C2C)和第三方支付平臺上積累了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包括了企業的資金流、物流、經營信息數據。這些數據具有“大數據”的四個特點:數據體量大,數據種類多,價值密度低,處理速度快。大數據以及云計算技術的發展,為解決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提供了新的可能。依托于開展電子商務所積累的數據,一些電商平臺如阿里巴巴已經開展了小微信貸服務,為小微信貸的開展帶來了新的改變:
1. 建立依賴于大數據的信用評價機制。根據電商企業的經營數據和第三方認證數據可以辨析企業經營狀況,反應企業償債能力,從而解決了傳統金融行業針對個人及小企業貸款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流程復雜等問題。以阿里金融為例,阿里金融與阿里巴巴、天貓、淘寶網、支付寶底層數據完全打通,小微企業在阿里巴巴、天貓,淘寶店主在淘寶網上經營的信用記錄、發生交易的狀況、投訴糾紛情況、每年的經營狀況和業績等百余項指標信息都在評估系統中通過計算分析,最終作為貸款的評價標準。對小微企業而言,重視數據,而不是依賴擔保或者抵押,不僅降低了融資的門檻,也讓小微企業在電商平臺上所積累信用的價值得以呈現。
2. 通過建立“小微信貸流水線”降低管理成本。由于商戶的信用記錄收集起來比較便利,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的同質化和標準化程度較高;有了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的支持,小微信貸服務可以設計成像普通商品一樣,成為工廠流水線上的批量化產品。與銀行通過信貸員一家一戶跑小微信貸相比,這不僅降低了運營成本,也簡化了融資的環節,還可以為小微企業提供365×24的全天候金融服務。
3. 開發與網上信貸相適應的貸款產品。網上小微信貸業務的開展,需要有與之特點相適應的貸款產品。例如阿里金融結合電子商務的特點,為淘寶和天貓上的商戶量身定制了定單貸款、信用貸款、天貓供應鏈貸款、天貓運營服務商貸款以及聚劃算保證金貸,較好地適應了電商貸款規模小、頻率高、時間急的特點。
4. 貸后管理。電商平臺擁有的龐大的客戶資源和數據,設計的貸款產品能夠實現貸前、貸中及貸后的環環相扣,通過對客戶信息的交易狀況和現金流進行分析、挖掘,可以監控企業經營動態和行為,實現對企業的還款能力及還款意愿的準確、實時把控,對可能影響正常履約行為進行預警;貸后監控和網絡店鋪的關停機制,可以提高客戶違約成本,有效控制貸款風險。數據證明,這種貸后管理的方式是有效的,與銀行小微貸款2.4%的不良率相比,阿里金融在全部都是信用貸款的情況下不良率僅為0.9%。
四、網絡小微貸款面臨的問題
網絡小微貸款的發展,需要電商平臺、銀行等各方面的合作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但在實際操作上,會碰到各種相關的問題:
1. 相關方的利益分配問題。開展小微貸款,需要較好地平衡參與各方的利益。早在2007年,阿里巴巴就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等銀行在貸款業務方面開展合作。如阿里巴巴和建設銀行合作開展了“網絡聯保貸款”,由3家或3家以上阿里巴巴平臺上的誠信通會員或中國供應商會員企業組成一個聯合體,共同向銀行申請貸款,同時共擔風險。但后來由于數據所有權和利益分享等原因合作中止,阿里巴巴自己成立了小貸公司開展小微貸款業務,而建設銀行也自行開辦了包含了個人商城和企業商城“善融商務”電商平臺。
2. 電商系小微貸款業務的規模受到限制。電商開展的小微信貸現在多依托于其成立的小貸公司,但小貸公司存在如下缺陷,導致其在地域、規模等方面的發展都受到限制:
(1)資本金不足:目前小額貸款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為股東繳納的資本金、捐贈資金,以及來自不超過兩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融入資金,而且小額貸款公司的融資規模僅限定注冊資本凈額的50%,從而導致杠桿比例較小,融資能力差,規模難以做大。
(2)稅收政策:小額貸款公司的不按金融機構利差來征收,而是按普通的工商企業來繳納,小額貸款公司還要支付25%的所得稅以及營業稅及附加等。
(3)經營地域限制:由于小貸公司的審批和監管都是當地金融辦,無法跨省監督,導致小貸公司不能跨省經營。
3. 銀行系電商平臺在開展信貸業務方面約束較少,但起步晚、規模還比較小。以“善融商務”為例,截止2012年底上線半年,累計注冊會員50萬戶,已認證上線企業客戶數量近萬戶,實現交易金額30億元;與同期阿里巴巴850萬商戶、7770萬注冊用戶,淘寶5億注冊用戶,阿里巴巴和淘寶2012年合計1萬億的交易額相比,差距還相當大。
五、解決網絡小微信貸問題的對策
要解決電商小微企業的貸款難問題,需要實現銀行的資金優勢和電商平臺的用戶和數據優勢的強強合作,可以從如下方面進行努力:
1. 創造條件實現對電商信用的認可。在之前銀行與電商平臺的合作中,小微企業在電商平臺上所積累的信用不能獲得銀行的充分認可,仍然需要擔保、抵押或者聯保等形式,導致大量被電商平臺轉介到的銀行的貸款得不到批準,這顯然對滿足電商小微企業的融資不利。為此,需要建立和完善對大數據基礎上對電商信用進行評估的信貸模型和服務,并獲得相關各方的認可。
2. 確定適當的利益分配機制。電商平臺依托相關數據提供的服務不可避免地會要求收取相關的費用,以從貸款業務中分得一杯羹。從銀行角度,可能會相對減少收益,并且客戶的信息的獲得依賴于第三方,對銀行不利。為實現小微信貸的發展,各方價值,包括電商平臺所提供所據服務的價值應得到認可,并實現相應的利益分配。
3. 建立與網絡貸款相適應的業務模式。各方在網貸業務中分工合作,電商平臺為銀行提供電商的信用評估、貸后跟蹤等服務,銀行也應該認同電商平臺數據的價值,從而實現電商平臺與銀行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此外,根據貸款金額的大小,還可以由電商平臺的小貸公司和銀行為客戶提供分層服務,小額的貸款由小貸公司受理,較大額的則轉介到銀行。
4. 開發與業務模式相適應的網貸產品,使之能滿足小微企業的需求,又能使業務流程的各個環節環環相扣,形成貸前、貸中、貸后的閉環管理,有效控制風險。
5. 開展依賴于大數據的擔保服務。銀行對小微企業發放貸款時,需要讓小微企業提供可靠的經濟擔保來保證貸款本息按期收回。在小微企業缺乏財產擔保的情況下,第三方法人提供的擔保是解決擔保問題的重要途徑。在這方面,電子商務平臺公司具有天然的優勢,由于他們掌握了企業的經營和信用信息,對企業的信用情況比較了解,可以通過成立擔保公司來為小微企業提供擔保服務。
大數據以及相應的云計算技術的發展,為開展高效、低風險的小微信貸創造了條件,但還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使之為促進小微企業的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彭凱、向宇.我國銀行開展小微企業貸款的困難和對策[J].西南金融,2010(06).
[2]田志鵬 、張歡.美國富國銀行小微企業貸款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甘肅金融 ,2012(03).
[3]胡熠 .技術脫媒對銀行業務發展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J].新金融,2012(03).
作者簡介:彭濤(1980-),男,湖北恩施人,軟件工程碩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9級金融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管理與投資實務。
(編輯:龍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