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使用2008-2009年我國的月度對我國股市的財富效應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顯示在短期內,股價與居民消費不具有因果關系,在長期股市才顯示出系數約為0.12的正財富效用。
【關鍵詞】財富效應 股市 協整模型
一、引言
2008年世界范圍內爆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我國經濟受到了挑戰,尤其是出口部門更是遭遇嚴冬,我國過于依賴出口和投資拉動經濟的弊端顯露無疑。在這樣的背景下,刺激消費,依靠內需支撐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增長成為我國轉變經濟發展中心的應有之舉。本文將從股市財富效應的角度為刺激消費提供一點有益的啟事。
財富效應(也稱做庇古效應或實際余額效應)是指貨幣余額的變化會引起總消費的變動。隨著我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發展,居民越來越重視資產的保值增值,越來越多的資金涌入股票市場,居民資產的金融化程度不斷提高,股票已經成為居民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理論上講,股票價格的變化通過財富效應應當對居民的消費行為產生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有兩種作用渠道:通過直接影響居民的財富存量影響消費;通過影響消費者的預期間接影響消費。
本文使用我國的月度對我國股市的正負財富效應進行了實證檢驗。
(二)文獻回顧
股市是否存在財富效應以及財富效應的大小,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國內外的許多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分析。
Jewson(1990)研究了美國股市在1929-1987年間的漲跌變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美國股市在這期間存在顯著的財富效應,股市市值每1美元的變化會直接導致4-7美分的消費變化。Romer(1990)、Zandi(1999)認為證券市場的繁榮能夠支持消費者對經濟的信息,證券市場的變得能夠通過市場間的滲透性與示范效應對不投資股票的家庭的消費行為產生影響。Ludvigson、steindel等(1999)同樣基于美國股市的財富效應實證研究表明股票市場的發展能夠對居民消費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但是這種影響并不穩定。
由于我國股市發展較晚并且體系不完善,所以對我國股市財富效應研究的結論并不一致。林琳(2002)和李學峰、徐輝(2003)分別檢驗了我國股票市場的財富效應,均得出我國股票市場財富效應不顯著的結論。而李振明(2001)對我國股市1999年的5.19行情的研究確認為我國股市存在財富效應。郭峰等(2005)使用協整方程模型證明我國股市對消費存在長期的均衡影響。
(三)實證分析
(一)相關性分析
(二)單位根檢驗
(四)結語
本文的實證研究顯示,金融危機后,在短期內,股價與居民消費不具有因果關系;在長期,股市的正財富效用系數約為0.12。股市正財富效應的存在,支持了股市發展有助于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觀點。因此,政府應當加大力度推動股市的健康發展,將促進股市的健康穩定的發展作為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的一條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羅文波,張祖國.我國股票市場的財富效應實證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06).
[2]高煒宇.財富效應與上海消費的快速增長[J].上海經濟研究,2008(01).
[3]余元全,周孝華,楊秀苔.資產影響消費的財富效應研究述評[J].消費經濟,2007(02)
作者簡介:曾靜(1988-),女,漢族,南京大學,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編輯:龍大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