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借助博弈論的基本分析工具,針對集中采購模式下我國政府采購涉及到的三方委托代理關系鏈的研究,分析了我國政府采購公共權力的委托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道德風險、腐敗以及合謀等問題,并通過對政府、采購官員和供應商三方行為的博弈分析,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政府采購 委托代理問題 尋租 博弈分析
一、研究的理論基礎
(一)政府采購的定義
政府采購也稱為“公共采購”,是采購的一種形式。按照我國《政府采購法》的定義,政府采購是指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使用財政性資金采購集中采購目錄以內的或采購限額標準以上的貨物、工程和服務的行為。這一定義突出了這樣幾個關鍵點:首先,政府采購的目的是向社會公眾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以滿足社會公眾的共同需要;其次,除政府部門以外,其他各類國家機關、實行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都應該建立政府采購制度;再次,強調使用財政性資金。最后,強調購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過去實行財政撥款,需求單位自行購買,而建立政府采購制度后,各個需求單位由下至上層層編報部門預算,由財政部門統一購買。
(二)“經濟人”假設
“經濟人”假設是指經濟主體在從事經濟活動的過程中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根本目標。古典經濟學將“經濟人”的假設僅限于經濟領域,而且認為人們都是完全理性的經濟人,擁有完全有序的偏好和準確的計算能力等等。新古典經濟學等學派對這一理論做了修正,即認為人們具有有限理性而非充分理性,同時將“經濟人”假設由經濟領域擴展到政治領域,認為不僅商品生產者而且政府官員也符合“經濟人”假設,由此保持了對人性分析的一致性。
(三)委托代理理論
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代理人對自身利益的追求會損害到委托人的利益,從而產生委托代理問題。在分散式政府采購模式中,廣大納稅人是委托人,他們處于“納稅人-政府-主管部門-基層單位-采購機構-采購人員”這一委托代理鏈的起始環節,委托人可以說沒有決策權和管理權,不具有行為能力。而采購官員處于這一委托代理鏈的末端,且處于信息優勢,對政府采購效率起著決定作用。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說的委托代理問題一般是指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逆向選擇是事前信息不對稱,而道德風險則是事后信息不對稱。
(四)尋租理論
尋租理論的最早淵源是1967年戈登·圖洛克所寫的論文《關于稅、壟斷和偷竊的福利成本》。他的觀點是,完全競爭理論對偏離競爭所導致的社會福利估計不足,因為人們會競相通過各種疏通活動爭取收入,即尋租;而在競相尋租的條件下,每個人都認為花費與其所期望的收益相近的費用是值得的。如果企業把有限的資源用于游說甚至賄賂政府官員,想通過政府權力的介入為其制造獨家生產機會的話,就是尋租。尋租企業除了正常的生產利潤之外,還會獲得超額壟斷利潤,但是,尋租活動中政府通過權力介入人為制造了壟斷,引起資源配置的扭曲和低效率,同時會挫傷非尋租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引起市場正常競爭秩序的紊亂。
二、政府采購中的委托代理問題的博弈分析
在傳統的分散采購模式下,運用財政資金進行采購所涉及的關系人主要有:納稅人(或繳費人)、各級政府、各級財政部門、主管部門、需求單位、單位采購機構及具體的采購人員和供應商。在公共財政體制和分散采購運行機制下,上述關系人會形成六個層次的委托代理關系,構成委托代理關系鏈。
在集中采購模式下,政府采購的委托代理關系鏈可以做一簡化,即由委托人(納稅人或繳費人)、代理人(政府采購官員)和供應商三方組成,設政府官員和供應商的合作剩余為納稅人的凈損失,對官員和供應商的合謀行為進行監督。
(一)基本模型建立
(二)模型求解
(三)均衡解的理論指導意義
2. 政府進行監督的均衡概率指導意義
三、結論
通過本文分析,納稅人與政府、采購官員之間的公共權力委托代理失靈的前提條件是,采購官員也符合“經濟人”假設,具有機會主義行為傾向,且較納稅人處于信息優勢,擁有更多的關于采購權力運作的私有信息,所以會出現種種公共權力委托代理失靈的問題。要克服采購權力委托代理運作的失靈,就要圍繞上述結論采取相應措施。
(一)盡量做到政府采購信息公開和過程透明
政府采購公共權力委托代理中一系列問題的根源在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所以,在許可的范圍內,盡量公開采購信息和采購過程,消除信息不完全,則可以減少代理人濫用公共權力的機會。同時當采購信息公開之后,廣大委托人可以以較小的成本對采購過程進行監督,這也可以有效防止委托人的機會主義傾向和搭便車心理,從而政府采購不在無人監督。
(二)實行高薪養廉的激勵政策
委托人可以通過提高報酬的方式激勵代理人為其服務的積極性,同時政府官員的正常收入可以看作是其犯錯誤的機會成本,實行高薪養廉政策后,官員一旦從事設租尋租活動被發現,則會損失高額的正常收入。
(三)加大懲罰力度
如果官員設租尋租被揭發后,受到的懲罰不僅僅是丟掉官職、退回贓款,而且還處以刑事處罰,且以后永不錄用。那么此時,雖然政府官員可以從腐敗中獲得高額收益,但是被揭發后損失更大,遠遠超過了腐敗的收益。所以,一個好的預防腐敗的制度很關鍵,會起到較好的防治腐敗的作用。
(四) 建立集中采購模式,減少委托代理的層級結構
如前所述,在分散采購模式下,會形成“委托人(納稅人)——政府——財政部門——主管部門——基層單位——采購機構——采購人員”六個層次的委托代理關系。由于層級結構非常多,所以發生代理人之間以及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間合謀、腐敗、道德風險等的概率非常大。而在集中采購模式下,層級結構較少,同時配合以信息公開制度和健全的法律監督體系,可以大大降低公共權力委托代理失靈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張華,向惠榮.關于完善政府采購制度的幾點思考[J].長江論壇,2006(02):36-39.
[2]陳媛,牟建江.淺談政府采購中的尋租行為[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6(02):79-80.
[3]趙文華,安立仁,席酉民.1998.一個新的委托代理問題——共謀行為[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1998(03).
[4]陳云.基于博弈分析的政府采購中尋租問題研究[D].南京:河海大學,2006.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