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有關農業的問題都備受重視。農村金融也同樣成為黨和政府關心的重要問題,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提升農村金融機構服務水平,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然而,真正在農村金融上傾注心力的商業銀行并不多,不少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甚至裁減農村網點,甩掉包袱實現“扁平化”管理,將城市作為“主陣地”。本文以重慶農村商業銀行為例,探討金融行業扎根農村市場所能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
【關鍵詞】農村金融 商業銀行 涉農貸款
現今,城市金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競爭同質化,利率市場化后存貸利差的空間壓縮,讓商業銀行感到緊張。如何尋求新的增長點,突破發展的瓶頸,除了自身的轉型外,把功夫花到更廣闊的農村市場成為一些商業銀行獨辟的蹊徑。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市場迸發出的潛力不容小覷。全國最賺錢的農信社之一——重慶農村商業銀行近年來在農村金融服務上投入巨大,在同業競爭加劇的條件下,以“根植地方 服務大眾”為宗旨找到了發展的新突破。
經濟發展,城鄉差距的縮小使得農民基本信貸需求,農村產業結構、生產方式都有較大的提升和變化,現有的農村金融在應對這些需求時顯得捉襟見肘。農民抵押難、貸款難問題突出,農業保險成本較高,如果農村金融服務跟不上這些需求,真正地實現農村經濟繁榮發展,解決“三農”問題將面臨更多考驗。
那么,農村金融機構如何順應農村金融服務需求的變化,適應農村金融服務需求的新特點、新變化?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在此方面做出的探索值得探討。
重慶是一個“大城市帶大農村”的直轄市,貧困山區多,高山居民多。2008年,重慶農村商業銀行由重慶農村信用合作社改組上市,成立伊始便提出“服務三農、服務中小企業、服務縣域經濟”的市場定位。在其他銀行削減偏遠網點、合并鄉鎮網點的同時,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建設網點,在全市建立了1700余網點,實現每個鄉鎮都能找到農村商業銀行。2013年1月,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個人存款突破3000億元大關,占重慶市個人銀行存款的四分之一,該銀行資產規模、存款規模、網點數量都居重慶市金融機構首位。
該行多次在媒體上對外宣稱他們所取得的成績離不開“服務三農”的理念。
涉農貸款難辦,這是金融業普遍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重慶農商行在自助開發上做文章,創新多個涉農貸款品種,全力滿足農民貸款的新需求。該行先后了推出“三權”抵押貸款,當好“三權”融資主辦銀行。
2011年,重慶農商行在總行層面設立“三農”金融服務委員會,專門負責“三農”金融業務的發展戰略規劃,并將“三農”業務部升級為“三農”事業部,負責全轄“三農”金融業務的管理和推動。同時,重慶農村商業銀行還把主城支行之外的31家區縣支行定位為“三農”業務支行,分別設立農戶貸款中心,直接營銷農戶貸款,并開辟涉農貸款審批綠色通道,推行網上在線審批,提高涉農貸款審批效率,。
另一方面,重慶農村商業銀行瞄準市場,不斷開發涉農信貸產品。具體有:返鄉農民工類——農民工返鄉創業、出國務工貸款;發展農業產業類——農村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土地復墾貸款;普通農戶類——巴渝新居、家電下鄉、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貸款等。同時,該行鼓勵各區縣支行因地制宜,創新適合當地“三農”特色的金融產品。在此期間,出現了銅梁核桃聯保、觀音橋農貿市場聯保、豐都肉牛養殖貸款等,這些貸款方式極大地刺激了農村經濟,受到了當地企業和種植養殖戶的熱烈歡迎。
據該銀行年報顯示,2012年,農村商業銀行的涉農貸款余額突破720億元。目前,該行各類涉農信貸產品已超過40種,基本形成了從傳統農戶到農村各類市場主體,覆蓋信用、保證以及各類抵質押擔保方式的比較完整的產品鏈。截至2012年9月末,重慶農商行涉農貸款余額突破720億元,居全市第一,占全部貸款的43%,較年初增加近119億元,同比多增近92億元,增速高于貸款平均增速。
盡管如此,縱觀全國大部門地區的農村金融仍舊還不是很受重視,這些地方仍然面臨金融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無金融服務機構、人員、網絡”的“三無”現象在農村地區非常普遍。部分縣域地區網點覆蓋率偏低,有些縣鄉甚至無一家銀行網點。農村個人客戶資產大多規模小、抵抗自然災害風險和市場風險能力弱,信用基礎設施發展相對滯后。農村金融風險高、隱患多、防控難度大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觀。又由于農村個人客戶存在居住分散、信息不對稱、管理半徑大等不足,農村個人金融服務成本高、風險大等問題還未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目前,專門針對農村地區個人中高端客戶帶來的消費、投資、保險、稅務等新興需求設計的產品偏少,特別是業務準入和流程設計與農村個人客戶需求不相適應。
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金融服務的問題,不光是農村商業銀行一家就能解決,這需要其他金融機構一起努力,首先要將農村個人金融業務作為戰略來發展;要增強農村地區金融物理網點的輻射能力,優化網點布局;要著手針對農村個人客戶制定豐富的個人金融產品、便捷的結算渠道和良好的用卡環境,全面提升農村金融市場的服務能力。
最后,地方政府還應當充分發揮財政、稅收、保險對風險的政策平衡作用,對廣大農村個人客戶應加強宣傳教育,提高他們的信用意識水平,改善和優化農村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
作者簡介:張浩淼(1982-),女,重慶人,本科,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同等學歷申碩學員,研究方向:涉農金融。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