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關系到地方經濟的發展,但由于市場經濟體制和結構的優化完善,職業教育和地方經濟的發展已經開始出現脫節現象,由此我們應該深思如何進一步改革職業教育事業。本文將以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闡述作為切入口,分析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脫節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如何利用職業教育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職業教育 地方經濟 發展 脫節
一、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關系
職業教育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體現,是通過培訓教育的方式,為經濟發展吸收更多的知識技能型的勞動人才,提供活躍的生產性因素,尤其是技術型人才,對地方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地方經濟的發展需求決定職業教育的模式,根據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制定具體的教育措施,因此可以說,地方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著職業教育的需求。首先是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經濟的生產、管理、建設和服務等領域,亟需一支高素質的技術型人才,擔任協調地方經濟發展的重任,從而提升和發展地方的經濟。其次是調整地方經濟結構,譬如所有制結構、就業結構、產業結構等,都離不開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目前在開發人才和創新人才方面,布局并不科學合理,而職業教育能夠結合地方經濟的發展和市場需求,為經濟結構調整培養出各種種類和層次的人才,為人力資源合理配置助上一臂之力。最后是地方經濟發展需要不間斷補充勞動力,鑒于勞動力資源流動性的頻繁和崗位的不斷添加,職業教育應該結合地方經濟市場的實際需求,然后增加相對應的專業教育,而對于逐漸脫離市場需求的專業,要予以適當刪減,這樣才能針對性地為地方經濟提供源源不斷的勞動力資源。
二、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脫節的原因
職業教育的基本前提是滿足經濟發展的勞動力資源需求,但由于社會環境影響因素、政府管理因素、職業教育機構本身管理因素等的問題,導致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出現脫節的現象。
(一)社會存在傳統教育觀念的詬病
相比于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重視,這是社會傳統教育觀念的詬病。很多家長希望子女進入社會之后,能夠以高學歷的優勢獲得高新職位,而對于技能型人才存在一定的誤解和偏見。再加上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方面,片面地追求高學歷,使得那些真正有技術能力的人才無法得到重視,接受職業教育的畢業生在市場發展中的地位被動,很多家長不愿意自己的兒女接受中等教育,形成職業教育發展的阻礙。
(二)政府的教育政策不完善和投入不足
任何教育事業的開展,離不開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和足夠經費的投入。但目前很多地區對職業教育重視程度不足,一方面是勞動準入制度不完善,沒有建立完善的勞動力市場,未能為接受職業教育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另一方面是政府沒有有效監督就業市場和用人企業,某些特殊的企業崗位聘用了沒有培訓和持證的人員,對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造成一定的就業打擊。在教育經費方面,某些地方政府未能給予職業教育機構提供更多的財政投入,而偏向于普通教育,但實際上,職業教育相比于普通教育,前者需要建設更多的教育教學設施,否則難以有效開展教學活動和改善辦學條件,協助發展地方經濟更是無從談起。
(三)職業教育機構本身的原因
職業教育機構作為地方經濟發展人才輸出的主要基地,存在的與地方經濟發展的矛盾問題:首先是辦學思想不明確,在普通高中生源競爭環境下,某些職業教育機構設置了“綜合高中班”,喪失了職業教育應有的人才教育意義,甚至導致職業教育機構的畸形發展。其次是教育機構的辦學體制不靈活,墨守成規地按照初級教育、中級教育和高級教育三種模式,意味著學生進入職業教育機構就讀之后,只能選擇三年制的教育模式,而未能提供繼續深造的途徑。最后是專業設置不科學,沒有強調專業與市場需求的銜接關系,在缺乏市場人才需求準確預測的情況下,僅僅根據國內專業的熱門程度盲目地開設,最終導致學生走出校門后,當地勞動力市場沒有辦法提供與專業相匹配的崗位工作。
三、職業教育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若干建議
鑒于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之間的緊密關系,以及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的脫節現象,筆者認為有必要從社會、政府和教育機構三者的角度,針對性地思考如何利用職業教育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一)改變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
社會“高學歷”、“高薪”等思想觀念根深蒂固,消除這些不科學傳統教育觀念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首先是用人單位改變“高學歷”的用人門檻,而將招聘的重視偏向于實際的技能水平,為更多接受職業教育的技能型人才量身定制更多崗位;其次是執行就業準入制度,在招聘的過程中,對于持有崗位職業資格證書的高等教育學生,給予招聘優惠政策,某些特殊的崗位人員,必須嚴格規定持有相應的崗位資格證書,否則不予上崗,這樣就能潛移默化地促使社會開始重視職業教育崗位資格培訓;再次是給予職業教育的提供更高的待遇和福利,打破“職業教育”與“高薪”不掛鉤的神話,在此基礎上,企業就能夠吸引和留住人才,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技術型勞動力資源。
(二)完善政府的相關政策和加大教育投入
政府作為教育事業的主導者,其相關教育政策的完善與否和相關教育投入的充足與否,直接影響教育機構的有效辦學。由此,地方政府應該職業教育放在戰略性的位置,為職業教育機構發展創造更多的有利條件。首先是正確定位職業教育,針對目前地方經濟人才層次不合理的狀況,政府應該將教育事業發展的政策和財政支持重心,放在職業教育方面。其次是加大職業教育的宣傳,對職業教育進行統一的組織和規范,統籌職業教育的宣傳工作,消除社會對“高學歷”、“高文憑”等的偏見,為職業教育創造有利的辦學輿論環境。再次是對職業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的完善,一方面是對公共財政體制的完善,提高財政在職業教育方面投入的增長率,合理分擔職業教育的成本,對于貧困的家庭,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減少貧困家庭的升學壓力;另一方面是拓展職業教育經費籌集的渠道,鼓勵更多的社會團體、事業單位和個人捐資助學,同時以嚴格的經費投入監督機制,確保所有經費都能夠有效投入到職業教育辦學當中,以及建立嚴格的財政審計制度,提高經費的安全性和高效性。最后是建立職業教育的監督制度和責任制度,作為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引導提高職業教育的管理水平,促進職業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職業教育機構本身的改革發展
職業教育機構是為地方經濟輸出技術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基地,其自身結構的改革發展,是提高職業教育水平的關鍵所在:一是多元化辦學模式的推進,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調動更多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參與到職業教育事業當中,筆者認為有必要建立合作制或者股份制,提高學校自主管理的力度,以及增加生源拓展的渠道。二是采用長期學制和短期學制相結合的模式,鑒于地方經濟發展的動態特征,職業教育機構應該根據不同時期的市場人才學習,確定具體的學制時間,譬如改變之前“三年制”的固定模式,而分為“一年制”、“二年制”、“三年制”的模式。“一年制”主要針對初級人才的培養,滿足地方經濟急需的技術型人才,屬于“速成式”。“二年制”為地方經濟培養具有專業技能和專業理論知識的人才。“三年制”是培養地方經濟發展所需的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的創造型高級技術人才。三是師資隊伍的建設,確保教師來源的穩定性,積極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專職或者兼職職業教育的教師,同時為現任教師提供轉崗培訓的條件,尤其是文化課程的教師。另外需要提高職業教育機構教師的待遇和社會地位,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職業教育機構的教師隊伍當中。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地方經濟的發展需求決定職業教育的模式,根據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制定具體的教育措施,因此可以說,地方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著職業教育的需求,而社會環境影響因素、政府管理因素、職業教育機構本身管理因素等的問題,導致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出現脫節的現象。因此我們有必要從社會、政府、教育機構三者的角度,針對性地思考如何利用職業教育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姜曉靜.新形勢下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機制及路徑研究[J].職教通訊,2012(35):1-5.
[2]王天成.發揮職業教育優勢、促進地方經濟發展[J].新課程學習(中),2012(11):145.
[3]田立偉,陳剛,閆英戰.職業教育適應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2(32):22.
作者簡介:賈惠婷(1977-),女,河南開封人,信陽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學歷,研究方向:經濟學。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