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減刑與假釋是我國“寬嚴相濟”刑罰執行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茖W完善的減刑、假釋制度更有利于促進犯罪分子改造的積極性,鼓勵和推進其改過自新,達到預防犯罪并逐步減少犯罪發生的目的。本文將先從概念與意義入手,后分析我國針對減刑假釋制度有關的法律法規,根據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我國的客觀情況提出個人看法與建議。減刑、假釋工作開展的好壞,不僅關系到服刑人員的方方面面,關系到監獄部門的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關系到刑罰目的及社會效果的實現。因此,我國減刑與假釋制度迫切需要在法理研討、立法及司法等各環節加以科學化、規范化,進一步得到完善,與我國司法實踐相適應。
【關鍵詞】減刑假釋 制度 公開評議 效率 監督
在我國刑罰執行制度中,減刑、假釋制度是重要組成部分。這兩項工作開展的好壞,不僅關系到我國刑罰目的的實現,更與“首要標準”的實現及社會的長治久安密不可分。隨著社會主義法制化建設地不斷推進,我國減刑與假釋工作應得到更進一步的重視,需要在法律研討、司法執行和監督制約等各環節加以規范。
一、減刑、假釋制度的現存問題
(一)減刑制度的現存問題
1.現行評價標準存在不實
我國《刑法》第78條規定,罪犯在執行期間如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和生產改造,且確有“悔改”或“立功”表現,可以減刑;確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應當減刑。在司法實踐中,“應當減刑”的比例非常低,每年絕大多數罪犯獲得減刑的理由都是“可以減刑”,這就為操作中的隨意性帶來了較大空間。
2.減刑程序與實踐方式不夠完善
我國《刑法》第79條,《刑事訴訟法》第221條規定,減刑應由執行機關提出建議書,報請人民法院審核裁定。但在司法實踐中,監獄部門報送的關于罪犯減刑的書面材料送到法院后,法院組成合議庭審理,在審理過程中,法院屬于被動審查,極少到罪犯服刑監獄實際了解待減刑罪犯的具體改造狀況。這種司法程序存在明顯不足。第一,監獄提請報送的書面材料是法院所做裁判的主要依據,顯然無法結合罪犯在監獄的實際學習及改造現實表現,從而影響對罪犯認罪、悔罪的判斷,缺乏罪犯危險性的認識;第二,監獄和法院之間的過程脫節,直接制約了減刑的順利貫徹落實,制約了罪犯的人權保障及改造質量;第三,各地方法院在內部也存在一些自身制定的限制性規定。
3.監督制約脫節與失位
在我國監管制度中,針對減刑政策沒有設置相應的裁定撤銷或變更制度,使得一些服刑罪犯在減刑即成事實后便公然抗拒改造,若對這種嚴重違反監規監紀的行為不加以處罰,將不足以保障減刑制度的有效執行。但若想對其進行處罰,卻沒有相關的法律依據,致使監獄改造部門處于尷尬境地。實踐已經證明,罪犯出獄之初一年內,重新犯罪率較高,減刑對罪犯改造的促進并不能延伸到罪犯釋放之后,使得靠減刑提前釋放的罪犯在出獄后,出于種種原因,極易再度走上犯罪的歧途。
4.比例范圍脫離實際
在監獄改造實踐過程中,多為人為地規定減刑比例,致使多數監獄因符合減刑條件的罪犯數多于上級下達的減刑指標數,而造成部分達到受政策獎勵的罪犯無法得到獎勵。這嚴重違背了立法宗旨和刑罰制度的本意。由于罪犯減刑人數是按監區、分監區等部門單位人數進行分配的,而符合減刑條件的罪犯不是按單位與比例均勻分布,例如勞動改造監區與特殊監區的減刑比例就極難統一標準,并容易誘發“權錢交易”,導致司法腐敗。
(二)假釋制度的現存問題
1.審理規定欠妥與監督考察不力
我國《刑法》規定,假釋案件的審理、裁定權由中級以上民法法院行使。這在司法實踐當中已經證明不利于及時有效的運用假釋手段。因為假釋本身是依據罪犯在服刑中的悔改表現,而這些悔改表現情況只有執行機關才能真正的了解與掌握。中級法院在審理這些案件時,僅通過執行機關報送材料進行書面審查,及一次訊問,做出的主管判斷極易缺乏客觀真實了解,導致假釋的批準與駁回不夠準確。同時,對于假釋的監督考察,如何配備各自的職權和應承擔的責任,如何考察監督措施的落實,沒有明確規定。
2.思想觀念束縛與救濟途徑缺失
受對罪犯再犯罪的擔憂,整個社會對假釋的態度是慎重的,不能容忍假釋制度在個別情況下的失敗。《刑法》與《監獄法》對假釋程序的現行規定,也沒有賦予罪犯本人對假釋過程的知情權等參與權利,同時我國假釋制度所實行的不公開書面審理,缺乏有效監督,罪犯的權利難以得到公正的保障。《刑訴法》中,規定了檢察院對假釋裁定不當的,可以書面提出糾正意見,進行再審。但法律并沒有規定相關人員對不服假釋裁定的申訴權利。
二、減刑、假釋制度的建議與完善
(一)減刑制度的建議與完善
1.罪犯考核制度的改進
改進現有罪犯考核制度,現有數據式考核是反映罪犯改造表現得唯一標準,通過對改造表現的數據折算,反映罪犯的改造效果,在實踐中顯得狹窄。新改進的考核制度,作為犯罪認罪、悔罪的主要評定體系,應豐富、完善現有實行的“雙軌制”考核方式,采取多種考核方式并舉,在量化的基礎上,綜合評定的權力在監區、監獄得到兩個層次的保留,從而將思想改造、生產改造、日常行為養成等方面得以進行綜合考量,形成一套有科學性、權威性的罪犯考核制度。
2.適度放寬減刑條件
在全面提高犯罪考核準確性的基礎上,根據現有情況完善減刑實施細則,確立犯罪計分考核在審核中的作用。使罪犯計分考核的結果成為法院裁定減刑的重要性、有法律效力的依據,牢固地將罪犯計分考核制度與罪犯減刑聯系起來,不斷完善減刑條件規定。要從法律上改變可以減刑條件過于籠統的做法,細化并適度放寬可以減刑標準,減少其再犯罪的可能。若在立法上放寬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罪犯的減刑條件,將有效地調動罪犯改造積極性,且大大降低司法執行成本。
3.落實減刑考察制度
在立法上完善制度:增設針對減刑的撤銷或變更程序。對減刑運作的監督約束不僅要立足于減刑裁定的本身是否客觀公正,更應著眼于減刑裁定后,罪犯是否已悔改,監獄通過采取減刑措施能否收到預期的行刑效果。由于減刑機制沒有給獲得減刑的罪犯規定一個考核期,缺乏對罪犯減刑后的實際表現進行有效監督的辦法,給監獄適用減刑制度埋下了潛在隱患。監獄應當根據法律規定在對罪犯進行減刑后,設置間隔期。
4.改進比例考核制度
取消人為分配考核比例的做法,拋棄“計劃經濟”模式。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可做人為規定,監獄根據對押犯按一定比例分配減刑名額,原意是控制減刑的隨意適用,但在實際中很難體現原意。按照事先預定的比例對罪犯進行考核,顯然無法滿足實際需要,應該取消按照比例考核,而根據每個罪犯實際單獨考核。
(二)假釋制度的建議與完善
1.公示、公開假釋程序
目前,大部分監獄對罪犯的假釋工作規范性不強。建立全程公開透明的辦理制度。第一,堅持在審批辦理中,接受罪犯、罪犯親屬及社會各界的監督。第二,保證監督反饋途徑,認為監獄辦理假釋過程存在不當的,可有效提出申辯,各監獄刑罰執行部門可負責核實,并進行及時答復。
這樣,將辦理假釋的執法工作置于廣泛而有效的監督下,既防止和解決了執法過程可能存在的豁然性,也有效避免個別干警可能發生的尋租行為。同時,也讓服刑人員及親屬直接看到了監獄的嚴格公正執法全過程,有效將部分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因此,對假釋案件進行全程公示、公開,并建立有效反饋交流機制,將不僅有利于消除執法誤解,增強服刑人員的改造積極性,還有利于保障相關部門公正執法,有效排除各種干憂,并最終實現社會主義法制的完善,體現其優越性。
2.有效提高假釋辦理效率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22條、《監獄法》第30條中,均規定人民法院應在收到監獄減刑建議書之日起,一個月內予以審核裁定,案情復雜或情況特殊的可以延長一個月。但在假釋辦理實踐中,案件辦理經常存在超期現象。假釋案件辦理的及時性是程序合法的重要組成,也是發揮“寬嚴相濟”刑罰機制的一個表現,是保障人權和公正執法的基本表現。
遲到的正義即非義。對犯罪的懲罰,刑罰辦理過程在合法的基礎上,越是及時與迅速,就越是彰顯法律的公正,假釋的辦理也是如此。服刑人員在申請假釋后,其思想高度關注監獄及人民法院的案件辦理過程和裁定的結果。如總是超過法定期限,首先會給罪犯本人情緒帶來波動;其次,往往會影響到其他罪犯的改造積極性;再次,會給監獄的日常監管增添不穩定因素;并將最終不利于維護國家司法實踐的權威性與嚴肅性。
三、完善現有監督制度
(一)監督機制的必要性
減刑、假釋是我國重要的刑罰執行制度,它事關刑罰的執行效果和對罪犯的改造質量。運用得好,對促進司法公正、節省司法資源、維護服刑人員的切身利益、鼓勵其他犯人積極改造都會產生積極的效果;但如果運用不當,會大大消減這兩項制度的嚴肅性,引起人們對法律權威的懷疑。
從一些個案看,該領域的腐敗現象主要表現在:(1)花錢“購買”減刑、假釋,嚴重影響和扭曲了司法監管形象;(2)打通關系,先由本地監所部門出面,將在外地被判刑和執行刑罰的犯人押送回本地,再由本地監所部門“操作”,或減刑,或假釋;(3)監獄等有關職能部門和人員在減刑、假釋的材料報送、人員推薦和名單宣布上弄虛作假;(4)減刑、假釋缺乏開庭審判、公開聽證等程序,使暗箱操作和“關系案”、“人情案”和“金錢案”成為可能。因此,監督制度的存在具有必要性。
(二)完善監督制度的建議
1.建立統一的法律執行標準
在充分尊重社會現實的基礎上,將有關減刑、假釋的執行過程標準化,統一執行尺度。
目前,司法實踐方面的相關法律在頒布與修訂在時間上跨度大,規定尺度不一。同時,所規定關于減刑、假釋的法律制度不但涉及國家層面的幾部根本法律,也涉及公安部、司法部等職能部門的法律。不僅造成司法體系在邏輯上的混亂,也造成在執行上存在沖突,增加執行過程中的矛盾,降低了法律的嚴肅性,增加了案件審理成本。建議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組織,在堅持價值、公正與效率并重的基礎上。及時協調,跟進立法,以便于監督制度不落后于現實。
2.堅持將公開辦案這一基本方式落實于全過程
要在立法基礎上保證將監督和公開制度貫穿于減刑、假釋案件全過程。
第一,應探討解決、改變目前各地法院對監獄所送審減刑、假釋案件的審理走過場現象。并將成批審理、不開庭審理根據實際情況,逐漸轉變為個案審理、公開開庭審理。
第二,應有效加強減刑、假釋案件辦理過程的監督,審理環節實行公示,以增加裁斷的公信力,并有效防止腐敗滋生。包括改變目前檢察院監所部門檢察制約不力,新聞媒體對這一領域難以有效監督的局面。
總之,完善的減刑、假釋制度將更有利于促進犯罪分子改造的積極性,鼓勵和推進其改過自新,達到預防犯罪并逐步減少犯罪有著十分重要意義,也是當前完成“首要標準”,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因此,及時調整我國現階段減刑、假釋制度中往存在的諸多問題,對我國的減刑、假釋制度進行科學的研究和理性分析,完善與重構制度措施,其意義是十分深遠的。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法治辦中華人民共和國法規匯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國務院法治辦中華人民共和國新法規匯編[M].北京:新華出版社∕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3]陳興良本體刑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4]黎國智,馬寶善.犯罪行為控制論[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
[5]郭建安.中國勞動教養制度的歷史考察[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