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信息的可靠性越來越重視。但以財務重述為代表的降低可靠性的現象越來越多,這極大地誤導了投資者對資本市場運營狀況的判斷,降低了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投資者們對財務報表系統的信心和對財務報表披露的會計信息的信任度。在這種情況下,對財務報表重述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本文以研究分析影響上市公司財務報告重述的幾個因素為基本點來探索財務報告的可靠性。
【關鍵詞】上市公司 財務重述 財務報表 可靠性
一、背景
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APB),在第20號意見書《會計變更》中要求企業在發現井糾正前期財務報告的差錯時,重新表述以前公布的財務報告APB對需要進行財務重述處理的“差錯”歸納為以下幾種情況:計算錯誤、會計原則應用錯誤、財務報告公布日已經存在的事實的忽視或誤用。
我國2006年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28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中規定,前期差錯包括計算錯誤、應用會計政策錯誤、疏忽或曲解事實以及欺詐產生的影響當發現前期差錯時,公司應在發現差錯后的第一套會計報表中重述差錯發生期間列報的比較金額,同時,還需披露對每一個受影響的會計報表單列項目的調整金額或更正金額。
自有效市場假說提出以后,高效的會計信息質量一直被視為保證證券市場有效性的關鍵。財務報告作為上市公司對外披露信息的主要載體,是投資者獲得公司信息的重要途徑財務重述本意在于通過提供更為準確完整的信息來保護投資者,但管理層可能通過財務重述達到自利性目的,而財務報告重新表述表明前財務報告的低質量和不可信,囚此會造成嚴重的經濟后果。
令人擔憂的是,近年來財務重述現象日趨頻繁,大有越演越烈之勢。以美國為例,雖然發生財務重述公司的數量占全美上市公司的比例不高,但進行財務重述的上市公司的數量和比例逐年攀升,從中不難發現,美國財務重述公司從1997年的83家增加到了2005年(截止9月份)的439家,財務重述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由同期的0.9%攀升到了6.8%其他一些研究機構采用的統計和分類方法稍有不同,因此得出的每年財務重述公司家數有所不同,但財務重述逐年增長趨勢同樣明顯綜觀中國證券市場,情況亦不容樂觀我國重大會計差錯更正事項屢見于企業財務報告,我國學者雷敏等(2006)發現,我國上市公司補充說明事項一半以上與利潤相關,這反映了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的不規范和隨意性,以及部分上市公司采用財務補充更正公告的方式來粉飾財務信息的惡意行為。
二、財務重述的影響因素
1.公司基本特征
一般情況下,規模較小,負債比率高,成長性較差,不確定性高,股權結構較為分散的企業,尤其是創業板上市的企業,財務重述的概率較高,正因為這些因素使得這些小企業的穩定性較差,環境一發生變化,自身的經營狀況也馬上有相對應的變化。且這類企業的冒險精神比大企業更強,更有可能鋌而走險。此外,對于股權的控股情況,通過一般的資料搜集總結發現,對于主權,國有股比例越高,重組的概率越高,流通股比例越高,重述概率越低,流通股比例高,則其中定有大部分是機構投資者,他們擁有更好的資源,更專業的技能,所以對上市企業的監督力度較強,在此強烈的監督下,企業財務報告認為故意出錯的概率較小,那重述的概率自然就降低了。另外,企業管理層的持股比例與重述概率之間呈“U”形變動,當管理層的持股較少時,隨著持股比例增加,管理者會為企業更賣命,希望把企業做好,所以經營比較認真謹慎,但當管理層的持股比例達到一定程度時,管理層的目的不再是為了企業的發展,而是怎樣通過提高自己手中的股票的價格來賺取更多的錢,所以為了抬高股價,財務報表的問題變得更普遍,自然報表重述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
2.公司治理層結構
在這一點上,公司治理層結構越完善,財務重述概率越低。而所謂的公司治理層結構好,即公司董事會獨立性高,審計委員會獨立性也高。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公司所有權、經營權和監督權才能真正相互獨立,相互制約也使得財務報告更具有真實性。
3.公司高管背景特征
第一,高管團隊的規模和高管性別與公司財務重述顯著正相關。高管中,男性比例越高,財務重述的可能性越大,因為相對于女性,男性普遍膽子更大,更具有冒險精神,更容易有激進的手段。第二,高管年齡與財務重述負相關。一般情況下,年齡越大越保守,年輕時喜歡拼一拼,愿意冒更大的險來追求更多的利益。隨著年齡的增加,想法會發生改變,這時候更多關注的是如何保持住現在的狀態,并且不愿意冒險,只是安于現狀,所以財務重述的概率自然降低了。最后,高管團隊與董事長性別差異、年齡差異與重述正相關。
4.制度環境
這一點應該是普遍認同的,完善的制度能降低財務重述的概率。制度完善了,公司就沒有空子可以鉆,自然乖乖地按照規定來。如今不完善的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制度就是給了上市公司很大的利用空間才使得重述現象如此普遍。
三、財務重述產生的原因
1.企業動機
企業發生財務重述的動機分為主動型和被動型。一般情況下,被動型的動機是無法預測的,例如,由于突發的不可抗力導致的損失在對本期間造成重大影響,就要對報表進行重述,又或是因新頒布的法規制度對報表產生了影響需要進行重述。但這些情況畢竟很少發生,所以研究重點主要放在主動型動機上,上市公司總是會為了自己企業的某種特定目的,利用有漏洞的會計準則,主動犯錯。犯這些錯的動機一部分是資本市場的壓力,所有企業要想快速發展,那就一定有融資的需求,銀行貸款利率高,籌資成本高,但通過上市發行股票籌得的資本成本較低,而要成功上市并且有投資者來買股票,那財務報告勢必要做得盡善盡美,哪怕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除了融資需求外,財務預期也給上市公司造成不小的壓力,只有在報表上顯示自身狀況良好,才會獲得更好的信譽,才會有投資者愿意將自己的錢拿出來。才能讓企業更好更自如地使用這部分資本。動機的另一部分則是管理層的自利行為,像是內部人在公司財務重述前后的異常交易行為和行使股票期權,包括溢價賣股票,或是在發布重述公告之前行使股票期權。這些都是管理層利用自身職務上的便利,為自己謀求本不屬于自己的利益。
2.外界因素
主要有三個方面,注冊會計師審計監督不力;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決策能力缺陷;政府準則制定及處罰力度乏力。第一,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監督不力指注冊會計師沒有發現、揭露財務報表錯報。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審計過程中固有限制的存在,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缺乏獨立性和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沒有嚴格遵守審計準則,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其次,利益相關者決策能力對財務重述也有很大影響,上市公司作為財務報表會計信息的制造者和提供者,本身參與生產、經營等各個階段,擁有各種內部信息。而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只能靠公司提供的信息來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因此,上市公司與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在獲取信息的時間、空間及內容等方面都存在差異。上市公司正是利用了這一差異,發布虛假的財務信息,而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又不能很好地鑒別信息的真假,這為以后上市公司進行財務報表重述埋下了隱患。而且,投資者和其他利益者在接受來自上市公司的信息時,會產生信息反應過度或者信息反應不足等現象。最后是制度問題,政府在制定相關準則時,往往使用概率數值范圍,而不是準確的數字,無法為上市公司提供一個準確的參考,也為上市公司進行靈活地會計處理提供了便利。我國對公司虛假陳述的處罰力度不重,導致上市公司進行會計信息造假的成本相對低廉,這也是大量財務報表重述事件發生的原因之一。
四、結論
企業內部以及外部原因導致財務重述發生的頻率非常高,這對報表使用者產生了非常不好的影響。高財務重述率表明該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信息的可靠性較低,要提高財務報表信息的可靠性,最重要的就是減少財務重述的發生。而通過對財務重述影響因素的研究,就是為解決這一問題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饒理賓,張波,曹建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重述原因及對策[J].中國證券期貨,2012(03).
[2]朱錦余,高善生.上市公司舞弊性財務報告及其防范與監管[J].會計研究,2007(11)
[3]黃世忠.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面臨的挑戰與思考[J].會計研究,2001(10).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