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我國去年GDP增速下降至7.8%,普遍觀點認為,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時代已經結束,經濟進入中等增長時代。對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和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隨之成為政府宏觀調控的新方向,在此背景下,如何采取合理的宏觀調控政策,保持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的增長就成為重中之重。
【關鍵詞】中等增長 通貨膨脹 宏觀調控
由于城鎮化、工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給經濟增長帶來了很大動力,2003-201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實際增長了1.5倍,年均增速10.7%。但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和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調整使得2012年這一數字降至7.8%,為近二十年的低點。普遍觀點認為,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時代已結束,正式進入“中等增長”(即GDP年增速約7%-8%)時代。而“十二五”期間中國設定了年均GDP增長7%的新目標,似乎也在印證這一觀點。過去幾年的大部分時間里,我國經濟運行一直呈現“高增長低通脹”的態勢。但我們也注意到,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通貨膨脹率出現了反復性上下波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不利因素之一。2011年物價指數(CPI)更是達到了5.4%,2012年這一指標雖有回落,但3.25%的通脹水平仍然不低。加之今年經濟中的各種不確定因素,如投資增長加快、食品價格波動、海外量化寬松政策以及勞動力成本上升等使得通脹壓力仍有抬頭風險,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和防范。
可以說,一定程度上,我國經濟已開始進入到中等增長的發展階段。但是,經濟增長能不能保持?通脹應當控制在什么樣的水平下?宏觀調控如何才能既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又不至于讓經濟陷入高通脹?這些都是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應當保持經濟的勻速增長
雖然我國已經過三十年的高速增長,特別是近十年,平均年增長率達10.5%,經濟總量的增長使得繼續保持這種增速越來越困難。但現階段我國仍面臨著人口眾多、地區差異巨大、資源分布嚴重不均等問題,加上我們的城市化進程到去年為止也就是54%左右,所以保持經濟較高增長(7%-8%)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不過由于我們的經濟對投資和出口貿易的依賴性很高,出口占GDP的比重達70%,而國內消費的比重始終低位運行,使得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十分薄弱,容易成為“無本之木”和“無源之水”。因此,經濟增長的動力和持續性問題是我們未來應關注的重點。
二、通脹水平較高的原因
無論是以CPI、PPI還是GDP平減指數來評判,2011年的通貨膨脹率都在6%左右,毫無疑問處于這一輪經濟周期以來的高點,這顯示通貨膨脹仍是目前經濟中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2012年雖已降至3.25%,但由于內外因素加總,2013年隨時可能卷土重來。
究其原因,目前推動我國CPI上漲的主要是三種力量,或說是三種類型合力推動的。第一是需求推動,包括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需求。第二是以前不太明顯的成本推動,2009年以來,土地成本、人工成本、資本品價格都上漲了。尤其是糧食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和消費升級帶來的食品價格上漲。此外,我國貨幣增速多年高企以及勞動力成本的“政策性”增長,亦帶來通脹壓力。成本上升可說是這次主導CPI上漲的很重要原因,并且其具有一定剛性。第三就是中國全球化后帶來的因素。過去國外的通貨膨脹對我們沖擊不大,因為我國沒有加入WTO,可是這次多國推行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漲導致的輸入型通脹的沖擊就比較明顯。這也決定CPI的走勢不是以政府的一廂情愿為準則,不是靠過去傳統治理通貨膨脹的手段就能夠解決的。
三、經濟中等增長時期的宏觀調控
下一步的宏觀調控能不能達到它的預期目標,或者說相比較下一步的經濟增長目標會不會實現,經濟增長速度會不會下降而言,我們考慮更多的可能是怎么樣防范通貨膨脹問題。當然,經濟增長速度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還是非常重要。中國2012年GDP增長率首次下降到8%以下,為7.8%,但對中國經濟各方面并未帶來太大的沖擊。也即大家已經意識到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到下一個階段,目前保持7%—8%的增長速度,這個總需求對物價來說并不會產生太大的壓力,是可持續的,原因就是中國的產能在增長。對于央行而言,增強危機管理意識、確定明確的政策目標,找到中等增長和防范通脹之間的政策平衡點,是實施宏觀調控的重中之重。還應注意的是,出臺新的貨幣政策需要充分考慮市場預期的因素,應把握好出臺時機,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引起金融市場大的波動。
(一)短期對策
應對目前的通脹壓力,短期內當以貨幣緊縮、人民幣升值、糧食補貼為主。
1.堅持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同時要根據情況變化,在具體執行中進行調整。數量型的貨幣緊縮,如較高準備金率、加大對沖力度、信貸控制等都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加息空間則受日益寬松的國際貨幣環境制約。相比數量型控制和行政性管制而言,利率調整對經濟的影響更為溫和和市場化,可以通過價格信號向企業和投資者傳遞風險,決策權留在企業和投資者手上。兩者相比,價格型調控對經濟的影響更為溫和。也有專家建議,在緩解負利率的同時,不給實體經濟帶來較大影響的一個較好辦法還是推出“不對稱加息”,調升存款利率,而對于貸款利率則微調或者不調。但這樣肯定會影響商業銀行的利差收入,遭到商業銀行的反對。
央行還可以在控制貸款規模上下功夫,從長期看物價主要是初級產品漲價引起的,漲到一定程度就差不多了。成品油價上調短期是會抬高物價,但是可以解決財政補貼等一些不合理狀況。
2.以人民幣升值來緩解輸入型通脹。熱錢涌入的主要原因是對于人民幣的升值預期和資產價格炒作,不會太在意存款利率。目前的問題是美日等國實行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進一步推高了人民幣升值預期,造成大量熱錢涌入,我們首先應該打破這種穩定的升值預期,而不是停止升息,繼續扭曲資金價格。
3.糧食消費和生產環節的補貼將在短期內有效抑制糧價。事實上,這一措施已初見成效,2012年以來,物價尤其是糧食價格,已顯示出回落趨勢。
(二)長期對策
長期來看,政府應當盡快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以充分發揮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有效性;推出物業稅并理順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系以有效遏制土地價格上漲;繼續補貼糧食生產環節。當然,未來美元價格如果繼續回升,大宗商品價格回落,輸入型通貨膨脹壓力將有所減緩。
1.改變物價預期。假如每年能夠維持在4%以內,3%左右就很不錯了,假如能夠穩定住,事實上對中國的成本正常化,對中國經濟結構的轉換,包括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持,可能會好于零通脹,甚至好于2%以內的物價增長。
2.面對仍居高位的物價上漲壓力,要繼續推進價格改革,理順價格體系,這樣做短期可能進一步推高通貨膨脹,但其抑制不合理需求、刺激供給的作用也相當明顯,實際上有助于控制通脹。
3.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放緩金融開放的步伐,尤其是資本市場的放開。最近政府提出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就是很好的信號。當然,金融自由化是一個方向,但是順序很重要、步驟很重要。
參考文獻
[1]華夏基金.高增長與高通脹并存[J]. 股市動態分析,2011(17).
[2]伍超明.高貨幣增長一定會導致高通脹嗎[J]. 金融與經濟,2010(01).
[3]國泰安數據服務中心[DB/OL].[2013-04-06]http://www.gtarsc.com/p/cq/DataQuery/FinanceDataQueryForm.aspx?sl=0flag=1codeTypeID=0isload=truect=0.
作者簡介:羅曉(1980-),女,講師,研究方向:經濟學。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