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家經濟實力的逐步增強,我國越來越需要融入世界金融市場的大格局,對于我國與世界金融市場來說,金融市場的開放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開放就有風險,有風險就必須防范。本文正是以開放為基本視野基點,通過三個部分:導言即金融市場開放的定義與理論淵源,拉美國家金融市場開放的事例反思以及我國轉型期的市場規則建設來論述我國如何走好金融開放的每一步。
【關鍵詞】金融市場 金融風險 風險防范
一、導言
金融市場又稱為資金市場,包括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是資金融通市場。20世紀70年代以兩次石油危機為導火線,整個資本主義出現了 “滯漲”的社會現象。面對“滯漲”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基本喪失了解釋力,國家干預的政策基本束手無策。這種情況下,新自由主義應運勃興,并借助“撒切爾革命”和“里根革命”,不僅上升為西方主流經濟學,而且占據了國家宏觀公共政策的制高點[1]。作為新自由主義的理論成果化的典型體現,金融市場的開放則是個順理成章的步驟。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認為,國家的過度干預必然導致社會的普遍的過分的理性預期,是導致滯漲的根源。解決這一狀況的辦法就是放松管制。
1989年的《華盛頓共識》正式將金融市場的開放作為美國為主的國際壟斷資本推進全球一體化的三位一體的具體措施而正式登場。分析資本主義的屬性,全球化是其本質需求與客觀需要。因此,開放的市場是資本主義發展壯大的必要條件。所謂開放的市場,就是開放的國際市場。實際上資本主義的產生就是國際的,他的產生不是一個單獨的來源,而是全世界十分國際化的諸多因素,激烈碰撞的隨機耦合。他是前世界體系裂變的結果,所以產生是國際的,結果也是國際的[2]。
那么什么是開放的金融市場?金融市場開放分為廣義與狹義。狹義指的是個體的地方(本國)金融市場融入整體的全球金融市場體系的過程,是地方金融市場從封閉發展狀態向開放狀態轉變的過程。廣義的金融市場開放是雙向的開放,即貨幣資本、證券資本和借貸資本跨國雙向流動,它是金融開放的最終形態。從資本流動的角度看,金融市場開放除了短期貨幣資本、證券資本流動自由化外,還包括國際借貸活動的自由化,如在國際債券市場借貸、向國外商業銀行借款等等,其中匯率與利率的市場化是明顯標志。
由此我們對開放的金融市場與其背后的理論背景有了個初步的認識。
雖然金融市場的開放是全球化的必然步驟,西方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也鼓吹金融開放的諸多好處,然而觀察世界各國金融開放的結果卻不盡相同。英美等世界強國通過開放的金融市場經濟愈加騰飛自不盡言,而拉美、東南亞的諸多國家卻或有苦有甜,或苦不堪言,同樣的我們中國面臨這樣十字路口,必須以史為鑒,通過對其經驗的總結,來明確一個國家到底具有了什么樣條件才可以做到對于金融市場健康的開放。
然而時不我待,我們首先要承認或者被承認一個現實:就是當前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局面下,已經不允許我國的金融市場“遺世而獨立”,加之我國秉承著對外開放的的國策,金融市場的開放是個必然的趨勢,而且全面開放的時間異常緊迫。
二、拉美國家金融市場開放與反思
關于金融市場的事例有很多,我們僅從拉美國家的金融市場分析,來以一斑窺全豹。
關于自由開放金融市場的發展中國家莫過于拉美國家。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后,美國政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借開始改革之名,并利用貸款附加條件,市場準入等一系列方式,推銷“財政紀律”、“稅收改革”、“金融自由”及“貿易自由”等十項主張的“華盛頓共識”。強制性的推動拉美國家進行自由主義的經濟改革,使拉美成為新自由主義最大的試驗田。客觀地來說,這一階段一定程度上使拉美國家經濟繁榮。然而好景不長,1982年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先后爆發了國際債務危機,與此同時以美國為主的國際資本通過“貝克計劃”與“布雷迪計劃”強制陷入債務危機的國家按照新自由主義的措施實施“改革措施”,否則則不提供美元貸款。拉美國家被迫全盤接受。在此期間,拉美國家民族工業實力受挫,更有甚者,外國資本鼓吹的“非國有化”實際成為了“外國化”;1980—1990年間,國民收入下降幅度最小為2.4%,最多為37%,近一半的國民處于極度貧困之中。拉美國家遭受了第一個“失去的十年”[3]。
在分析拉美國家的開放歷史后,由自由主義主導的開放市場沒有成為經濟的救世主,反而成為了引誘夏娃的撒旦,當拉美國家吃下開放這個蘋果時,地獄之門便悄然打開了。
分析拉美國家金融失敗的原因,有這幾點是值得思考的的。
1.完全不加控制的市場開放是金融市場開放失敗的根本原因。輔之其政府沒有做好市場的內部控制與監控,對市場放任自流,沒有一套行之有效地市場規則。就連世界知名的投機家喬治·索羅斯都對新自由主義經濟學鼓吹的完全自由化的市場經濟理論和主張嗤之以鼻。他說:“公正地說,贊成市場不受限制的觀點很少表現得如此粗糙[4]。
2.絕對的私有人企業制度致使國際資本家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由于這些國際資本家背后復雜的政治背景與目的使得他們在主觀上不希望拉美國家經濟發達,所以人為地使拉美國家經濟進入泥潭。同時,絕對的私有制度并沒有給西方國家帶來絕對的好處。第一,私有化使一些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其表現為,首先是大規模的私有化和產業結構調整使失業人數大量增加。其次是私有化使居民的一些社會福利受到損害,貧富差距拉大。第二,資本的自由流動、出售和購買債券的自由、新的金融產品的創立,導致金融投資人的贏利超過生產性投資,資本投資主要是投向不動產和金融業。第三,盡管新自由主義者采取了一切壓縮社會開支的措施,但由于失業率大幅度提高,福利國家的財政負擔并未大量縮減。總之,這一時期的新自由主義經濟的復興發展始終停留在脆弱和搖擺不定的狀態[5]。
3.政府的過度舉債,使得國家經濟在沉重的利息之下難以發展。在20世紀80年代拉美債務危機爆發之后。從表面層次上看危機是由于這些國家存在的需求大于供給的不平衡狀況,導致財政收支赤字、物價上漲、外債負擔加重以及國際收支狀況惡化。因此,IMF認為,要緩解拉美的債務危機,首先必須降低總需求。這之后才可能著手解決結構上的問題IMF督促拉美各國采取了緊縮的貨幣和財政措施。拉美國家在調整國內經濟時分為應急性調整和戰略性調整。應激性調整的主要措施包括:壓縮公共開支、減少財政赤字;調整金融政策,以促進出口,防止資金外逃;鼓勵出口,限制進口,以改善國際收支。戰略性調整包括:修改發展計劃,放慢經濟增長速度;加強農業部門,使經濟在部門關系協調的基礎上穩定增長;實行能源多樣化措施,以避免只依賴一種能源所帶來的危害;整頓國營企業,將部分國營企業私有化,并關閉部分長期無經濟效益的企業,以減輕虧損與國家的債務負擔。但這些對策不過是延長償債期,實施起來有其局限性,并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套用英國阿克頓爵士的句式:絕對的權利導致絕對的腐敗——絕對的金融開放導致絕對的經濟失敗!對于我國的金融市場來說,新制度的建設與市場的規范刻不容緩。為什么是制度的重建呢,因為我國經濟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今天來看仍是在過渡時期,說我國有成熟的市場還為時尚早,因此必須有一套規則來符合我國轉型期的特征,而面向金融開放又是一個新的局面,所以一個新的面向金額市場開放的規則亟需建立。
三、我國轉型期的市場規則建設
由于本文的篇幅與作者水平之限尚提不出一個可以面向實證的金融市場的規則,但卻可以勉強描述一番。翟山鷹曾經說過:當一個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后,其企業的目標便從盈利變為了防范風險。當我國開放資本市場后,其目標也必須轉向防范風險。因為在國際大資本市場中,只要風險得以防范,盈利是遲早的事。相反一味的盈利,卻會帶來我們國家承受不起的風險,就像曾經的拉美、日本、東南亞一樣陷入持久的經濟泥潭。縱觀拉美、日本及拉美國家金融市場的歷史,不難總結出,有兩大風險是必須防范的:第一,舉債過度。第二,匯率風險。因此我們的規則的核心即是要避免這兩種風險。
那么到底這個市場規則是什么樣呢,可以借鑒當今行政法學界的某些思想與精神。
金融市場簡單來看由四方構成,前三方分別為買方、賣方和代理方。可以將這三者定義為直接參與者。第四方監管方,為間接參與者。那么規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實證性中的“行為動機一致性”否則難以解釋市場中的信用風險與道德風險。對于直接參與者來說,市場規則必須具有納什均衡即:假設有n個局中人參與博弈,如果某情況下無一參與者可以獨自行動而增加收益,即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沒有任何單獨的一方愿意改變其策略,而在市場中唯一的策略就是守法。否則其中一方一定不會按規則辦事。對于間接參與者來說,他們的任務既要調節直接參與者之間的矛盾與關系,同時也要調節市場與參與者之間的關系,還要確保其克己奉公。所以嚴格行政法,來避免其非生產性尋利行為,防止權力的設租與尋租現象的出現。
而對于直接參與者與間接參與者的關系而言,市場規則要設計出一種“激勵相容”原則的法律規則與表現民主的方式,迫使監督者無論有沒有獨立的個人利益取向,都將在制度約束下沿著公共利益的方向做出選擇[6]。
對于市場法律來說其要具有“平衡性”的特點平衡理論在價值選擇上對于社會多元利益上表現了應有的尊重與合理的節制,因此在民間與官方都易于達到普遍認同的合法性。具體來說有這幾個方面:一是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平衡,使金融市場中的個人與國家利益最大化同時維持其和諧穩定;二是使公市場中的參與方與監督方相互制衡;三是使市場的激勵機制與協調機制協調運作。
四、結論
在應對金融市場風險時,必須把握我國國情即我國的市場與政治都位于改革的轉型期這一特征,在這個現實條件下,必然有許多問題是許多市場完善的發達國家沒有的,我們不應該去漠視這些問題。而我們的任務正是針對這些特有的問題來制定規則。“均衡性”的市場規則是一個比較可取的手段。在市場中的各方唯有在承認其利益并制定符合其利益又不損害他方利益的規則,才會使市場正常的運作。這其中肯定不免要借“鑒博弈論”、“公共選擇理論”等西方先進的政治與經濟學理論。因此對于尖端理論的研究,又是我們規則建設的必要功課。
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以上只是作者對于金融市場規則妄自揣度,不免缺乏新意與實證性缺陷。然而科學本來就是個不斷論證與否定的過程。同時金融市場的完善需要實踐理論的雙重支撐缺一不可,完善的市場建設必然需要具體的實驗行為。相信在一次又一次的研究之下,必然會提煉出使我國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規則與制度。
參考文獻
[1]張國慶.公共行政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張木生.改造我們的文化歷史觀[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1.
[3]張國慶.公共行政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李淑梅.新自由主義與拉美國家的金融危機[J].理論學刊, 2005 (05):13-15.
[5]程恩富.新自由主義的起源,發展及其影響[J].求是, 2005 (03): 38-41.
[6]包萬超.行政法與社會科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作者簡介:梁偉杰(1991-),男,漢族,山西陽泉人,本科,研究方向:金融;何旭東(1970-),男,漢族,安徽宿州人,博士,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風險管理。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