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在汽車技術發展迅速,車型淘汰也比較快,過去那種東風、解放車幾十年不變的情景不可能重演,這就導致中職學校的實訓設備很難跟上汽車企業需求的提升。那么如何在學校實習條件不甚理想的情況下組織好實習課教學,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盡快掌握現代維修技能?我認為應該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將校內實習和校外實踐兩者結合起來,發揮校內的理論指導優勢和校外的實踐豐富優勢。
【關鍵詞】汽車維修專業 實踐教學 實訓課程 工學交替
2012年,有幸作為課題組成員參加了中職校工學交替課題研究與實踐活動。通過兩年來對我所在汽修專業的考察調研與實踐改革,我對中職校汽修專業的現狀有了較全面的了解,同時對我校汽修專業的設置也有了一定的改革和發展。
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做為培養現代汽車維修與駕駛專業人才的基地,應走在汽車維修模式改革的前列。汽車維修與駕駛專業已在我市大多數職業學校中相繼開設,隨著汽車維修模式的不斷變化,汽修專業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已成為我市職業教育所要探討的重要的課題之一。
一、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
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汽車維修專業課分為《汽車構造》、《汽車維修》、《汽車故障診斷與排除》和《汽車電氣設備》等若干課程,只有當學生按教學計劃學完所有課程,并加以綜合運用,才能初步掌握汽車維修的基本方法。經總結我校的實踐經驗,我認為這種模式便于課堂教學,可以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可使一名對汽車一無所知的學生,在兩年左右的時間內,初步掌握汽車維修的基本方法,但也存在著許多弊端。
(一)弊端之一:課程設置不合理
傳統的課程設置是讓學生先用1-2學期的時間學習《汽車構造》,然后再學習《故障排除》、《汽車維修》等課程。由于前后時間拖得太長,各門課的前后順序安排的不太合理,內容分的過細、過于分散,從而易造成學習上的脫節。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一個人從出生就開始與汽車接觸,到初中畢業時,對汽車已不在陌生。如果我們還沿用那種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用一至二學期的時間單純的去學習汽車構造,必然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學習乏味、厭學。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汽修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內容分的過細,使各門課程之間銜接不當,教與學分離,只利于教不利于學。對汽車不陌生,并不等于對汽車的構造原理已經基本掌握。由于學生對此認識不足,初學時厭學,從而造成對《汽車構造》的內容掌握不牢,當學習后續課程用到構造內容時,已忘了大半,使后面的課程內容也無法學好。到專業課結束時,雖然對學習構造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認識,但為時已晚,連改錯的機會都沒有了,這已從往屆畢業生的問卷調查中證實了這些情況。
職業學校的學生起點不一,程度參差不齊,“厭學”是一種普遍現象,但原因之一還是由于課程設置不合理造成的。今天的汽車已不再是三十年前的汽車了,人們對汽車的了解也已不再是三十年前的那種認識程度了,如果還沿用三十年前的那種方式去傳授技術知識,那就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
(二)弊端之二:教學內容陳舊
傳統的汽車修理是以汽車大修工藝為基礎,以零件的修理為主。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特別是加入WTO后,汽車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汽車零件的制造成本也已大幅度降低,汽車也將按行駛里程或使用年限強制報廢、更新。車輛的大修雖然保留,但已是名存實亡。因此,汽車的維修重點將是加強汽車的維護以延長汽車的使用壽命,以總成大修、汽車小修、快修為主,零件的修理以更換為主,所以傳統的修理模式已不符合時代的發展,汽車維修課的內容也已落后于現實。因此,傳統的教學模式必須改革,不然教學內容和方法就會與生產實踐相脫離,跟不上新形勢的發展。
(二)弊端之三:教學方法落后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課堂講授,課后安排實習。如汽油泵,構造課完成之后安排構造實習,修理課完成之后安排修理實習,故障排除課完成之后安排故障排除實習。雖然實習次數不少,但由于時間間隔較長,內容分的過細,把一個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所以實際收效不大;而且易造成學習上的脫節,如能以某總成為單元,把構造、修理、故排等內容綜合在一起,按一定的規律串起來講,一塊實習,講練結合,將會使學習內容更緊湊,簡單易學、直觀、易操作,必將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教學改革的創新
針對汽修專業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了加以徹底解決,配合專業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我校對當前的教學模式加以改革和發展。
(一 )采用模塊式教學法
改革傳統的課程設置方式,采用模塊式教學法,如把汽車維修專業分為四大模塊,即汽車車身維修、汽車發動機維修、汽車底盤維修和汽車電器設備維修,每一個大模塊又可分為若干小模塊,如汽車底盤的維修,可分為傳動系、行駛系、轉向系、制動系等的維修,再將每個系統做進一步的分解。無論怎樣分在教學過程中都應遵循這樣的原則,看外觀應知總成名稱和作用,解體應能掌握其組成、結構原理,常見損傷部位、產生原因和修理方法,裝配中掌握調整方法和工作原理及維護方法,最后還應掌握常見故障現象、產生原因和診斷排除方法。這樣把構造、修理、故排等內容綜合在一起講,增強了學習的連慣性,讓學生學完一個總成掌握一個總成,學完一個系統掌握一個系統。并且使學習內容更加緊湊,避免了學生記憶力差,綜合運用能力差的弱點,降低了學習難度,使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汽車維修的基本方法。由于四大模塊間交叉內容少,且直觀簡單,因此不存在銜接不當的問題。而同時開設,就縮短學生在校學習時間。
(二)改進教學方法,更新陳舊知識
把課堂搬進實習室,老師變成了師父,學生變成了徒弟,課堂變成了車間,大部分課程都在實習室里上,由教師一人講,改為講練結合,采用直觀、形象教學,使學生直接接觸了實物、模型。引導學生觀察機構的工作過程,零件的結構特點。既啟發了學生的興趣,又提高了教學效果,還避免了老師在課堂上口干舌燥,學生在課后莫名其妙的現象。
為適應當前汽車維修業的發展,我們還改進了課本上過時的汽車修理內容,刪除低效率、高成本的傳統零件修理方法,增加汽車維護和檢測技術知識,如電噴車電腦故障解碼儀的使用,四輪定位儀的使用,發動機故障診斷儀、車輪動平衡儀的使用等。在教學過程中以新型的典型汽車為例,不但讓學生學會一種車型的修理方法,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的方法,以適應汽車工業高速發展的需要。
三、教學質量的提高
教學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采用新的教學模式,將一輛復雜的汽車化分為若干個小總成,這樣降低了對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的要求,使教學內容簡單易學。學生學完一個總成掌握一個總成,學完一個系統掌握一個系統,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習難度。因用同一種方法去教學生學習不同的內容,經反復練習,讓學生學會學習,這樣還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潛能的發揮和素質的提高。這樣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做法很大程度提高了教學質量。
像一輛汽車一樣,操作越方便制造工藝越復雜,設計者付出的心血越多一樣。新的教學模式雖然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但對教師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應具有豐富的汽車維修方面的實踐知識,還應具有機械設計和制造方面的知識。有了狀元老師才能有狀元徒弟,改革教學模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提高教師業務素質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
總而言之,為建立和完善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汽車維修專業的教學質量,趕超汽車維修業的發展,我校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更新陳舊的教學內容:改變傳統的汽車修理方法,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采用一種簡單易學、實用易懂、直觀易操作的教學模式,指導教學工作,使汽修專業教學質量有了一個大的飛躍,讓我們的職業教育永遠站在汽車維修業的最前端。
作者簡介:紀瑤瑤(1982-),女,天津人,職稱:中學一級 汽車維修高級技師,高級考評員,天津市中華職專。
(編輯: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