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總結歸納了商業銀行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分析了商業銀行資本結構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回顧了商業銀行最優資本結構的相關理論研究,展望了未來我國商業銀行資本結構理論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商業銀行 資本結構
銀行資本是商業銀行用來覆蓋非預期的損失,抵抗風險的最后一道防線。當商業銀行的資本不足以彌補損失時,銀行將進入破產清算程序。商業銀行在進行資本管理時,除了要考慮資本規模外,還要考慮資本結構。
廣義上資本結構指銀行各種要素的組合結構。約瑟夫·F·辛基(2002)用資產負債率或負債權益比率來定義銀行資本結構。狹義地說,商業銀行的資本結構是指銀行各種資本的價值構成及其比例,包括附屬資本比例、股東持股比例、資本公積比例、未分配利潤率以及長期次級債務率等。
銀行資本結構的研究是基于現代企業資本結構的基礎而來。現代資本結構理論基礎是MM定理,Modigliani和Miller(1958)在《美國經濟回顧》上發表的《資本成本、公司財務以及投資理論》中提出,該理論認為在完美市場上,沒有稅收和破產成本等情況下,企業的價值與資本結構是獨立的,即企業無論是負債籌資還是權益資本籌資都不影響企業的市場總價值。在之后的研究中,MM理論的假設條件逐漸被放開。
商業銀行作為特殊的金融企業,其資本結構決策較企業更具有特殊性,值得進行單獨探討。近些年頻發的金融危機更是充分暴露出商業銀行的資本結構缺陷,即混合型資本工具與債務型資本工具不能充分吸收損失。因此,自2007年以來我國掀起一股研究商業銀行資本結構的熱潮。在此有必要梳理商業銀行資本結構的相關研究文獻,并對其總結,為下一步銀行資本結構的研究奠定基礎。
一、商業銀行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
企業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非常復雜,商業銀行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更復雜。Maisel(1981)認為在銀行在進行資本結構的決策時,破產成本、資本市場的不完全、公司所得稅及信息不完全等因素都應納入考慮。Jeasen和Meckling(1976)、Myers(1977)、Stulz(1990)和Flannery(1994)等人在MM定理的基礎上放松了信息充分的假設,討論了委托代理問題,認為代理成本可能是決定銀行資本結構的一個重要因素。La Porta(2002)認為由于信息不對稱與代理成本問題的存在,商業銀行治理機制會對銀行資本結構產生影響。
許多經濟學家使用計量模型(大部分為回歸模型)來實證研究商業銀行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許多因素被認為會影響商業銀行的資本結構。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銀行外部因素,另一類是銀行內部因素。
(一)外部因素
從外部因素來看,經濟學家主要圍繞利率、稅率、資本充足率、通貨膨脹率以及經濟周期等因素來討論商業銀行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
Alan J. Marcus(1983)分析了美國銀行1960-1978年資本結構的變化趨勢,提出銀行的資本結構與利率、股權融資的稅收劣勢相關,且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王文平、閆東修(2012)的研究也發現法定準備金率對銀行資本結構有顯著負向影響。
1988年《巴塞爾協議》出臺后,商業銀行資本結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關于股權資本監管的問題上。Oliver E.Willamson(1988)指出,監管是銀行資本結構選擇的法定約束。然而Gropp和Heider(2007)運用美國與l5個歐洲國家的銀行多年的數據,發現這些銀行擁有遠超過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的資本,沒有證據顯示銀行資本結構圍繞銀行最低資本充足率變化。Monica Octavia Rayna Brown(2008)使用了發展中國家的56個上市商業銀行作為樣本進行研究,結果支持了該觀點,也認為最低資本要求對銀行資本結構的影響不顯著。
Osterberg和Thomson(1990)以232家銀行控股公司為研究對象,對銀行業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企業所得稅對資本結構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洪悅(2012)的研究結果也支持了這個觀點。但是,王文平、閆東修(2012)以我國l3家股份制銀行2000-2010年的數據為樣本,得出的結論是銀行稅率雖然對資本結構有顯著影響,但呈現負向關系。
邵曙陽(2005)采用1994-2002年我國11家商業銀行的面板數據,考察銀行資本結構,發現通貨膨脹率對資本結構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但是,洪悅(2012)以我國16家上市銀行2002年到2010年的數據為研究對象,發現通貨膨脹率會影響商業銀行的資本結構,且呈負相關關系。
Ayuso等(2004)利用西班牙1986-2000年商業和儲蓄銀行的非均衡面板數據,分析了經濟周期對其超額資本(超過最低資本要求的資本數量)的影響。在控制了資本成本、風險、規模等潛在因素之后,他們發現超額資本和經濟周期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而GDP增長率每增加1個百分比,超額資本比率會減少17%。胡援成和程建偉(2008)以資本資產比率來衡量資本結構,也得到同樣結論,發現其與GPD增長率顯著負相關。
(二)內部因素
從內部因素來看,經濟學家主要圍繞以下因素討論,研究結果隨著研究對象的變化而變化。
1.銀行規模
王向東和儲晶晶(2008)、宋光輝和郭文偉(2008)、王文平和閆東修(2012)、陳志紅(2012)以及洪悅(2012)均認為銀行規模與銀行資本結構相關,且正相關。但是,鞏師恩(2008)、胡援成和程建偉(2008)等認為銀行規模與銀行資本結構是負相關。陳詩冶、孫紅梅和陳良(2011)認為銀行規模與銀行資本結構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性。
2.銀行盈利能力
邵曙陽(2005)、王向東和儲晶晶(2008)、鞏師恩(2008)、王文平和閆東修(2012)、陳詩冶、孫紅梅和陳良(2011)以及洪悅(2012)均認為銀行的盈利能力與銀行資本結構相關,且是負相關。然而,宋光輝和郭文偉(2008)、胡援成和程建偉(2008)以及陳志紅(2012)等認為銀行的盈利能力雖然會影響銀行的資本結構,但是是顯著的正向影響。
3.銀行資產擔保價值
邵曙陽(2005)、鞏師恩(2008)、陳志紅(2012)等認為資產擔保價值會影響銀行資本結構,兩者負相關。但宋光輝和郭文偉(2008)卻認為資產擔保價值對銀行資本結構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陳詩冶、孫紅梅和陳良(2011)認為資產擔保能力與銀行資本結構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性。
4.資產增長率
宋光輝和郭文偉(2008)認為資產增長率對資本結構有比較顯著的正向影響。但是胡援成和程建偉(2008)認為兩者之間沒有顯著相關性。
5.成長性
大部分學者的研究成果認為成長性與資本結構沒有顯著的關系,但是陳志紅(2012)認為成長性會對商業銀行的資本結構產生影響,且是負向影響。
6.不良貸款率
胡援成和程建偉(2008)以及洪悅(2012)均認為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會對銀行資本結構產生影響,且是正向影響。
7.其他因素
王向東和儲晶晶(2008)提出銀行的資產結構與銀行資本結構相關,且正相關。周赟,周立逸(2012)提出商業銀行目標客戶的企業規模也會對銀行資本結構產生影響。宋光輝和郭文偉(2008)認為銀行所有制性質對資本結構有比較顯著的正向影響。王文平和閆東修(2012)認為股利支付率會對商業銀行的資本結構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
二、商業銀行資本結構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一)銀行經營績效
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如前所述會影響銀行資本結構的決策,反過來,商業銀行的資本結構通過影響銀行的融資成本和融資風險,也會對銀行經營績效產生直接影響。此外,周文定(2003)對4家國有商業銀行和4家上市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數據進行比較研究,結果表明商業銀行資本結構還會通過治理結構間接影響銀行經營績效,即資本結構影響治理結構,而治理結構又會影響經營績效。
國內學者在研究銀行的資本結構對經營績效的影響時,大多研究的是兩者之間的關系。王一棟(2012)發現我國商業銀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經營績效呈顯著負相關;銀行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與經營績效顯著負相關;第一大股東性質為國有股與經營績效顯著負相關;外資持股比例與經營績效非顯著性正相關;附屬資本比例與經營績效顯著負相關。也有與之相反的結論,如鄭玲(2011)認為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與經營績效顯著正相關。
高正平、李儀簡(2010)實證研究結果顯示,主要股東間的相互制衡與銀行績效成正比,國家股權在總體上對銀行績效的影響是正的,但與銀行績效又呈現一種左低右高的非對稱U形曲線關系。
(二)銀行風險
王書華、孔祥毅(2009)認為融資結構對改善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狀況具有重要作用,核心資本、附屬資本、資本充足率以及資產規模與以流動性比率度量的流動性風險之間存在著非線性關系。楊有振、趙瑞(2010)從我國11家商業銀行的面板數據出發,發現股權集中度與不良貸款率正相關,與流動性比率負相關;國家股占總股份的比重與不良貸款率正相關,與流動性比率負相關。仇榮國和謝悅英(2012)降低股權集中度以及國家占股比例有助于分散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風險,附屬資本占總資本比例及資本充足率與不良貸款率表現為負相關關系。左婷婷和孫玉榮(2012)研究發現股本比例、資本公積比例、一般風險準備率、未分配利潤率以及長期次級債務率對銀行風險的影響效果十分顯著。
(三)銀行治理結構
威廉姆森(1988)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中,債務和股權不應僅僅被看作是可以替代的融資工具,而且還應該被看作是可以替代的治理結構。張維迎(1999)認為,資本結構是公司治理結構最重要的一個方面。胡蓉(2007)研究發現,銀行的資本結構與董事會規模顯著正相關,而控股股東國有性質與獨立董事比例不存在負相關關系,對管理層的獨立性也沒有顯著的負面影響。
(四)銀行效率
Robe rt DeYong,Iftekhar Hasan (1998) 研究了美國銀行業(1984—1993)的技術進步、效率及生產率變化,得出小型銀行效率遞減,并對影響美國銀行業效率的因素進行了分析,表明銀行集中度、資產對銀行效率有著顯著的正效應,不良貸款率、人均營業費用與銀行效率有著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而不同股權結構的銀行其效率有著顯著的差異。李紅坤(2007)也發現資本充足率與銀行效率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三、最優資本結構
從20世紀70年代初,Klein開創性地將MM理論運用到銀行資本結構研究中,把銀行當作一般企業,以利潤最大化為出發點,尋找最優資本組合。此后,學者們在他的理念基礎上開始研究銀行的最優資本結構。隨著計量手段的發展,現在的學者越來越多地運用計量模型來量化研究銀行最優資本結構。
Karaken和Wallace(1978)認為,在有進入障礙條件下,負債越多的銀行價值越高,如果考慮破產成本與稅收,銀行存在一個最優資本結構。Pringle(1974)認為銀行所處的金融市場具有不完全性,這使得銀行可以通過放款或者是投資產生的超額利潤來尋求股東權益的最大化。當這種超額邊際收益等于權益資本的超額邊際成本時,銀行企業即可得到最佳的資本結構。
Diamond、Douglas W.和Raghuram Rajan(2000)認為,最佳的銀行資本結構是權衡銀行的流動性創造、預期銀行破產成本和強制借款人還款的難易程度的結果。
Victor E.Barrior和Juan M.Blanco(2000)在MM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市場模型和監管模型,研究發現在銀行最優市場資本比率小于法定的監管要求時,銀行的最優融資決策是監管資本比率加上資本緩沖值;銀行在向最優資本比率調整的過程中,市場模型的調整速度明顯快于監管模型。實證結果還表明,與監管模型相比,市場模型的銀行擁有較高的資本比率,監管約束是銀行增加資本的一個因素,但市場壓力是銀行資本增加的主要驅動。
Samu Peura、Jussi Keppo(2006)注意到了資本結構調整的滯后,擴大了銀行資本選擇的動態權衡模型。他們認為最優銀行資本的選擇是銀行股權機會成本、違反最低資本監管要求的特許權價值損失和資本結構調整成本三者動態平衡的結果。
John P.Harding、XiaozhingLiang和Stephen L.Ross(2007)研究了存款保險、資本管制和稅收優惠對銀行最優資本結構的交互影響,發現在存款保險、稅收和最低資本要求下,銀行存在一個內部的最優資本比率。
國內也有學者討論銀行的最優資本結構。張天寶、金永軍和陳柳欽(2008)討論了一般企業情況下,安全網保護下,資本監管下的銀行最優資本結構。郭文旌和周磊(2012)在Barrios—Blanco模型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考慮無存款保險制度、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以及利率期限結構等的最優資本結構選擇模型。
四、我國商業銀行資本結構未來研究展望
從我國商業銀行資本結構的研究現狀來看,商業銀行的最優資本結構值得進一步探討,比如考慮利率管制、我國隱性存款保險制度等制度因素,考慮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程度等。此外,伴隨著金融危機的頻繁出現,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結構是如何影響銀行的風險大小及治理結構也值得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王向東,儲晶晶.對我國上市銀行資本結構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8(07):367.
[2]周赟,周立逸.目標客戶企業規模與差異化銀行資本結構的關系研究[J].上海管理科學,2012(06):10-13.
[3]鞏師恩.上市商業銀行資本結構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8(19):99-100.
[4]宋光輝,郭文偉.我國商業銀行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研究[J].南方金融,2008(01):30-42.
[5]陳志紅.我國商業銀行資本結構影響因素分析[J].價值工程,2012(09):175-176.
作者簡介:韓穎(1980-),女,武漢人,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數量經濟學專業博士在讀,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銀行;易重喜(1979-),男,東風汽車有限公司東風商用車公司,采購工程師,中級經濟師。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