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直線傳播原理是人們從大量的觀察事實中得到的認識。墨家從這一基本事實出發,對針孔成像,影子的生成等光學現象進行實驗、觀察和分析,作出了科學的說明。
在一間黑暗的小屋朝陽的墻上開一個小孔,人對著小孔站在屋外,在陽光照射下,屋里相對的墻上就出現一個倒立的人影。對此,墨家解釋說,“光之煦(照)人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即光穿過小孔如射箭一樣,是直線進行的,人的頭部遮住上面來的光,成影在下邊,人的足部遮住下面來的光,成影在上邊,就形成了倒立的影。這是墨家所作的著名實驗之一,既明確地闡述了光的直線傳播原理,又科學地解釋了小孔成像的現象。
《墨經》對運動著的物體的影子動與不動的關系作了辯證的說明。它指出:“景(影)不徙,說在改為”,“光至,景亡;若在,盡古息”,其意為在某一特定的瞬間,運動物體的影子是不動的,影子看起來在移動,只是舊影不斷消失,新影不斷產生的結果。《墨經》還解釋了本影與半影現象。指出一個物體有兩個影子,是由于它受到雙重光源的照射。當兩個光源照射一物時,就有兩個半影夾持著一個本影,一個光源照射物體,只有一個影子。光被遮擋之處就生成影子,此即所謂“景二,說在重”,“二
光,夾,一光,一。光者(堵),景也。”
我國有十分古老與發達的銅鏡制造技術。1976年,在河南安陽小屯婦好墓出土有銅鏡四面,證明我國至遲在殷商武丁時期(約公元前12世紀)已經發明了這種技術。出土的商周以后的銅鏡數量很多,其中大多是平面鏡,有些則是微凸面鏡,凸面鏡可以在鏡面較小的情況下,收到照出整個人面的效果,所以凸面鏡的出現是人們對其光學性質有所認識的結果。凹面鏡大多是用于取火的陽燧。在春秋戰國時期,通過實驗,闡明平面鏡、凸面鏡和凹面鏡成像的不同情況,是墨家的研究課題之一。
關于平面鏡成像,《墨經》指出:“臨鑒而立,景倒”,“正鑒,景寡。……鑒、景,當俱就;去亦當俱,俱用背”。意即若人站在平面鏡之上,其像是倒立著的。平面鏡所成的像只有一種,當人走向鏡面,像隨之;離開鏡子,像亦隨之。
《墨經》正確地指出,“鑒團(即凸面鏡),景一”。“景過正,估矢召(形容短)” ,就是說對凸面鏡而言,物體不管在什么位置上,像僅有一種,而且總是在鏡面的另一側,并總比原物體小。這同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情況是一致的。
凹面鏡的成像卻是另一種情形,《墨經》中指出,當物體放在球心外時,得到比物體小的倒立的像,當物體在球心內時,得到的則是比物體大的正立像。此即所謂“鑒洼(即凹面鏡),景,一小而易(倒),一大而正,說在中(球心)之外、內”這正確地說明了凹面鏡成像的部分情況。現在我們知道,平行光經凹面鏡反射后聚焦于焦點(F),它的成像有以下五種情況;當物體處于球心(O)以外,得到的是倒立的實像,像小于物體;物體在球心處時,在物體所在處,產生一個與物體等大、方向正相反的實像,當物體在球心和焦點之間,像是比物體大的倒立實像,物體在焦點處時,不成像;當物體在焦點之內,得到的是正立的虛像,像比物體大。雖然墨家已經知道球心與焦點(墨家稱之為中燧)的區別,但僅以球心來區分物體和像的關系,沒有說明物體在球心,焦點及球心與焦點之間時的成像情況,是它的不足之處。
上述這些結果,無疑都是通過切實的實驗得到的。雖然對鏡子成像的各種不同情況還只是經驗性地描述,但墨家所開創的應用實驗手段,并從中引出合乎科學的結論的方法,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初始實驗科學在當時得到重視與發展的狀況,在我國科學發展史上是十分重要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