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詩文與酒的關系甚密,“三曹”與“七子”,乃至后來的“竹林七賢”沒有不喜歡喝酒的,似乎還真應了“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的話。“三曹”喝酒都很有名,尤其是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句子,把喝酒都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然而其子曹植因為喝酒,多次誤了大事,曾寫過《酒賦》一篇,來討伐酒之過。
曹植早慧,深得曹操喜歡。他十歲就已誦讀詩文及辭賦數十萬言,寫得一手漂亮的文章。對他的文才,開始曹操還有些不相信,誤以為是求人代作,曾經問過曹植:“汝倩人邪?”他回答說:“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曹操于是對曹植器重有加,立馬橫刀的征戰中,多次帶曹植鍛煉,并耳提面命,語重心長地勉勵,曾有“兒中最可定大事”的評價。可是才高八斗,恃才傲物的曹植,自有貴族子弟劣根性的一面:“任性而為,不自雕勵,飲酒不節”。《三國志》寫了他三次飲酒誤事,最讓他抱恨終身的是建安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困,曹操讓曹植擔任征討將軍,帶兵解救曹仁。發布命令后,曹植卻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了。另一記載與此稍有出入:“植將行,太子飲焉,逼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不論怎么說,這都是喝酒惹的禍。有道是上行下效,這自然助長了不良的社會風氣,詩人王粲的《酒賦》寫到:“暨我中葉,酒流遂多,群庶崇飲,日富月奢。”針對這種情況,建安十八年就頒布過禁酒令,“魏國既建,時科禁斷酒。”學者考證,曹植的《酒賦》大致就寫在這個禁酒令之后。在這篇賦里,曹植先寫了酒之美,接著寫了酒的釀造,又寫了酒的作用,最后卒章顯志:“此荒淫之源,非作者之事,若耽于觴酌,流情縱逸,先王所禁,君子所斥。”然而從時間上看,讓曹植因喝酒誤大事而抱恨終身一事,卻是發生在“罵酒”之后的,看來禁酒戒酒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酒這種東西特殊就特殊在它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是溝通物質與精神的橋梁。歷朝歷代都有過各種形式的禁酒令,可酒還是照樣生產,人們還是照樣大喝。早就有經濟學家說,釀酒業是夕陽產業,可中國的名酒價格卻一直不斷攀升,近來五糧液剛推出了送禮“黃金酒”,而茅臺就打出了高價“白金酒”。筆者斷言,中國的酒文化或者世界的酒文化都是以悖論形式存在的,說好說壞都有理,難怪身邊人有驚人語錄:“酒是好東西,讓人喝歪了!”此話雖說粗陋了點,卻也道出了點實情。看來,光罵酒還不行,喝酒人還得要自我檢討,自我警醒,自我控制,起碼像酒后駕車等等違法的事,千萬要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