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吃山楂的機會比較多,比如著名的冰糖葫蘆,這是北方的名小吃,每到冬天,很多孩子都喜歡拿著長長的一串冰糖葫蘆吃。呵呵,我自己即使這把年紀了,也還是經常買來吃的。
這種冰糖葫蘆,據說起源自南宋,當時宋光宗的妃子病了,飲食不進,御醫們用盡了方法也沒有效果,于是張榜招賢,最后,一位江湖郎中揭榜,他為皇妃診脈后,讓宮人將山楂與紅糖煎熬,飯前服用幾顆,結果,皇妃服用以后,胃口日好,終于痊愈。后來,這種做法就流入民間,成為了冰糖葫蘆。呵呵,如果這種說法屬實,那么這個冰糖葫蘆還是從杭州起源的呢。
那么,山楂都有哪些藥性呢?
山楂,性微溫,味酸甘,入脾、胃、肝經,有消食健胃、活血化瘀、收斂止痢之功能。對肉積痰飲、痞滿吞酸、瀉痢腸風、腰痛疝氣、產后兒枕痛、惡露不盡、小兒乳食停滯等,均有療效。
在藥店里面,山楂有幾種制品,其中的功效還是有點區別的,我跟大家聊聊。
1.山楂,這個就是山楂的果實,摘下來,除去雜質及脫落的核和果柄。一般在藥店里面是切片烘干了。如果醫生寫“山楂”,則藥店給的是整個山楂。如果醫生寫的是“山楂肉”,則藥店給的是去了果核的山楂肉。從宋代的時候開始,人們炮制山楂是去掉果核的,但是明代很多醫家提出,果核的藥效也比較大,“核有功力不可去”,所以就有了兩個制品。一般我們現在多用帶果核的。
這種山楂,除了消食導滯,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活血化瘀。
2.炒山楂,就是取干凈的山楂,置炒制容器內,用中火加熱,炒至顏色加深,取出放涼。
這種炒山楂,活血化瘀的作用就下降了,此時,它的主要作用是消食導滯。那么,炒山楂的消食導滯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它更擅長化肉食上,在我們民間,有燉雞肉牛肉,如果不容易燉爛的,放入幾顆山楂,就很容易燉爛的說法,其實這就說明了山楂的消肉食的作用。
3.焦山楂,炮制者會取凈山楂,置炒制容器內,用中火加熱,炒至外表焦褐色,內部焦黃色,取出放涼。
這種焦山楂,除了消食導滯的作用,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功能,就是善于治療伴有積食的瀉痢,這也就是很多兒科專家,在治療孩子的瀉痢的時候,如果發現孩子同時可能有積食,就會使用焦山楂的緣故。
4.山楂炭,取凈山楂,置炒制容器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褐色,取出放涼。
這種山楂炭,具有治療血積的作用。比如古代的時候,有文獻記載,如果遇到婦女產后瘀血積滯,會用山楂炭,然后用童便煎服,可以治療“惡血上沖氣壅”。
另外,還有蜜制山楂,適用于脾虛食滯的患者;紅糖制山楂,可以和血散瘀,適用于產后血虛瘀血、惡露不盡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