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遇到一個舊識。
我記得,每次看見他,他都是同樣的苦瓜臉和不快樂。十年如一日。
“不知道什么時候可以安安靜靜過日子,不再為五斗米折腰。”
我按捺不住,對他說:“你如果不喜歡應酬,大可以不去。”
“唉,這你就不懂啦!我……我做這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他忽然又防衛起他最憎恨的事情來。
事實上,應酬與他的工作并沒有必然的關系。我看得出,在他抱怨的時候,他的眼睛炯炯有神,無聲地訴說著愛恨交織的情緒。我緘默了。就讓他愛恨交織下去好了。他只是在為他的無奈找聽眾,并不期待解決任何問題。這讓我想起,一些喜歡在婚姻中愛恨交織的男女?!叭绻氵@么痛苦,他又對你這么差,為什么不離開呢?”如果你好心地想當解鈴人,你通常會得到類似的答案:那人忽然戒心十足地防衛起他最憎恨的事來。
“你不會明白的,我身不由己啦……”
“我,唉,認命了——”
真正認了命,就不該有怨言緋語,不是嗎?
從前,有這么一副對子。詩人嫌院子里的芭蕉,風來發出沙沙聲,雨來滴滴答答地響,吵得人不能靜心入夢,揮毫寫下:——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詩人的妻子,慧心獨具,戲筆完成下聯:——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
芭蕉可不是你自己種的嗎?芭蕉是一樣的芭蕉,只是你的心變了,發出雜音的,不是芭蕉,而是你呀!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種了芭蕉,又怨芭蕉。當初喜滋滋進了大公司的人,不久就為大公司的繁雜人事煩惱頻添、早生白發;不久前才因一見鐘情而日夜相望,曾幾何時,情人已經變成了仇人;最親密的朋友,轉而成了致命的敵人……昔日的愛,變成今日的恨事,為什么?
只因一念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