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里的哲學家》
Physiologie du go t
作者| 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
文| Renee C. Fountain
授權 |《紐約時報》
讓·安泰爾姆·布里亞-薩瓦蘭,記不住這個名字沒關系,但是這個人寫了一本書,叫做《廚房里的哲學家》,請記住:這是飲食界的圣經。
這位出身名門的公子哥,做過法官、當過市長,最不濟的時候跑到美國拉小提琴——不小心又成了美國當時唯一的職業樂團的首席小提琴家。薩瓦蘭將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化作美食奇談,講述這既是童話、烹飪書、諷刺文學還是人生訓誡的美食故事。薩瓦蘭從人們的飲食習慣說起,剖析其文化依據、歷史延續,而后根據其豐富的人生經歷暢談各地與美食有關的奇遇,成功地把飲食上升到了文化學理的高度。
他說美食(“食”字在這里既是動詞也是名詞)是“一門集雅典之優美、羅馬之雍容、法國之精巧于一身,匯聚高深的設計與高超的表演于一體,熔美食之熱誠與明智之鑒別于一爐的大學問。其高貴的品質可以用‘美德’一詞來概括,它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最純潔的快樂”;他說“告訴我你吃什么,我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樣的人”;他還說“國家的命運取決于人民吃什么樣的飯菜”……
這本于1826年作者去世兩個月前才出版的巨作,注定不同凡響:巴爾扎克主動請纓為該書撰序;大仲馬對薩瓦蘭的引用就像《論語》中的“子曰”那般頻繁;該書自民國時期引進中國,當時的知名文人人手一本,同樣公子哥出身的錢鍾書先生更是愛不釋手;時至今日,當代美食家依然把這本歷經200年的小冊子奉為圭臬。
世界上就是有這么一小撮人,天賦異秉、超然塵上,人類語言中的各式溢美之詞仿佛就是為他們的存在度身訂造——薩瓦蘭,無疑就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個。
《惡時辰》
In Evil Hour
作者|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文| Elinor Lipman
授權 |《紐約時報》
初寫于1956年的《惡時辰》,是馬爾克斯的第一部獲獎作品,時值哥倫比亞獨裁者戈麥斯·卡斯特羅結束四年獨裁統治后,新政府在人民的擁護下上臺,但并沒有實現之前承諾的公正和自由。馬爾克斯曾如此說自己的寫作初衷:“我所滿意的是描寫孤獨的書,你在《惡時辰》里又一次感受到這種悲劇氣氛,就是權力的孤獨。鎮長原本來征服小鎮,結果自己越陷越深,反而感到被小鎮征服了。”故事發生在暴力活動已經過去的一個小鎮上,相對《百年孤獨》的恢宏磅礴,《惡時辰》短小精悍,故事情節被高度壓縮在短短兩周內,作者試圖表現在看似平靜的間歇期,小鎮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在恐怖陰影下的生活細節和心理變化,以證明暴力問題的根源沒有鏟除。該書中的鎮長是馬爾克斯描寫的第一個極權人物,后來延續到《百年孤獨》中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身上,至《族長的沒落》時發展到極致。可以說,《惡時辰》是馬爾克斯探尋權力之奧秘與孤獨的首次嘗試。書中,馬爾克斯借助理發師與法官的對話,表達了對極權主義的反感——“高談闊論整整兩年,戒嚴、新聞審查,一切照舊,當官的還是原班人馬”,“咱們這個國家快要出事了”。
馬爾克斯在半個世紀以前的社會反思仍會引起今人的共鳴,這就是作家的最大的魅力,無怪乎文學界盛贊馬爾克斯是“世界文學史上最無爭議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