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從營口城市空間結構的演化特征、營口城市空間結構的動力機制總結出對當前營口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的建議。
【關鍵詞】城市空間結構;空間結構優化;結構動力機制
一、營口城市空間結構的演化特征
早期營口市的發展主要受通商口岸的影響,城市沒有明確的功能分區。反映出了近代中國城市空間獨有的結構特征。
日偽時期城市的空間結構有較為明顯的變化。日本帝國主義非常注重港口與鐵路的修建,城市的主要功能也沿著岸線與鐵路線進行布局。
新中國成立后,城市處于恢復建設時期,圍繞港口進行了一定的城市建設,但功能布局依舊不完善,城市規模沒有明顯擴大。
1993-2004年鲅魚圈區城市空間不斷擴大,城市呈帶狀蔓延。但也包含區內地理條件,尤其是沈大高速路、哈大公路以及長大鐵路“阻隔”作用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域向東擴進,阻礙了城市網絡化發展的進程。
營口港成為開發區空間結構中的核心節點。營口港的發展同時促進了營口開發區外部空間結構的轉變。由最初的單核據點式發展,逐步轉變為多核心城市發展,并正向網絡化空間發展邁進。
二、營口城市空間結構的動力機制
清朝初期,營口老港原來不過是個荒僻的漁村。英國將領事館遷往航運條件較優的營口,改于營口建港,成為東北沿海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商埠。西方列強為便于掠奪原材料,沿遼河筑路設廠,形成了該時期的空間結構。
建國后三十多年來,特別是七十年代中期遭受地震破壞以后,營口城市建設進展迅速,使城市面貌一新。但不免存在若干間題,為此營口將按照新的規劃向南、向西擴展市區改善環境重點加強能源、交通、供排水、通訊、服務、住宅等各項設施。在此基礎上并將逐步調整原有工業布局分別在東、中、西部形成三個工業區,使市容和市區內部結構得以基本改觀。
改革開放初期,城市用地增長以在城市周邊蔓延為主,且增長速度比較緩慢。自然條件對營口城市影響比較大。1998年以后,開始通過改造不利條件進行城市建設,直至擴展至遼東灣臨海。
當今及以后時期,帶型組團式的空間結構,利于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港口城市內部空間的橫向推移以港口為依托,多中心的組團式發展不僅是解決城市攤大餅式蔓延的有效方法,也是促進港口城市由帶狀向網絡化轉變,以及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三、對當前營口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的建議
1、營口市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的原則
遵循城鄉統籌、合理布局、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和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資源、能源節約和綜合利用,保護耕地等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傳統風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區域人口發展、國防建設、防災減災和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系統性原則
營口市空間是由處在一定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各空間要素組成的一個系統,它們都有自身的特殊功能和要求,這些要素都要在一定的空間中通過結構使它們相互聯系,達到整體的布置、匹配,這就需要一個相對綜合的、系統的規劃觀念來實現。
集約型原則
在空間結構優化中,注重城市中各產業集約集群發展,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并構成產業鏈,達到物質集成、能源集成、技術集成、信息共享、設施共享,從而形成城市的競爭優勢。因此,在營口城市空間結構優化中也要注重集約性原則。
可行性原則
優化應從營口市用地建構過程和控制性規劃設計自身的規律出發,對調查、研究、決策、設計、評審、管理、建設、反饋等各環節進行統一協調,為各方參與合作提供的平臺,并將各方成果在規劃設計成果中有所體現。
2、 營口市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目標
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把營口市建設成為環境優美、特色鮮明、經濟發達、生活富裕、城鄉協調的現代化港口工業城市、濱海帶形城市、生態宜居旅游城市和數字化城市。依托東北,以港興市。建設一帶三軸、雙城聯動的城市空間結構。
5.4.2.1經濟發展目標
2015年,營口的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500億元,年均增長20%,人均GDP約為83000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5:54:41;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000億元,人均GDP約為125000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4:53:43;到2030年,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7200億元,人均GDP超過200000元,三次產業比例調整到3:50:47。
5.4.2.2 社會發展目標
全市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以內,2015年全市總人口控制在300萬人以內,2020年全市總人口控制在320萬人以內,2030年全市總人口控制在350萬人以內。
5.4.2.3 環境建設目標
2030年市域森林覆蓋率達到55%以上,環境噪聲達標區覆蓋率達到95%以上,城市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城市建設區人均公共綠地率達到10平方米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大于300天。
3、 營口市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措施
在城市空間結構優化過程中,應通過對物質環境資源的整合、調控、優化,促進非物質性資源的發展,促進城市認同性整合,培育城市人文特質,建設城市文化,形成城市精神,促進城市在文化深層次上整合,從而獲得良好的優化效果。
總體規劃階段的優化
城市空間總體布局的內容主要散落在道路交通規劃、園林綠化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專業規劃之中。對此,有必要在相關專業規劃詳盡研究的基礎上,將城市空間控制內容整合為“城市空間系統規劃”。
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的優化
控制性詳細規劃的任務是深化總體規劃的控制目標,并使之能夠為規劃管理即對具體開發項目實施規劃控制提供法定依據。由于不同城市有著不同的社會經濟與技術狀況,具體城市空間品質在三個一級指標(城市活動支持、城市形象識別與城市運行保障)上可以取得共識,但在二級指標尤其是三級指標上會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這種差異實際上也體現了地方特色。在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 需要保證這些基本的指標能在規劃控制目標中得到較好的體現。
修建性詳細規劃階段的優化
城市空間實施項目的設計,是總規、控規階段的構想最終得到實現的基礎。
綜上所述,城市城市空間在總規、控規、修詳三個階段的整合應相應地與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相結合,并且總規指導控規, 控規指導修詳。而基于城市設計的城市城市空間整合應貫穿總規、控規、修詳三個階段。
整合式優化
城市這類工業集聚區的空間整合不是以企業為單位的,而是以區域為單位的,對其空間進行優化即對整個工業集聚區進行全方位的功能優化和提升。在城市發展中,有必要對其空間進行整合式優化,促進其功能復合化,倡導土地的混合使用,提供有特色、有吸引力的城市建設。
建設城市是我國加快技術產業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是新時期中國經濟增長和未來應對知識經濟挑戰的重大策略。但由于相關理論的缺失,技術產業發展與城市空間結構之間存在著不少矛盾,研究者與實踐者之間也存在很多模糊的認識,影響和制約了城市與城市的科學高效發展。對于這些正在探索并不斷深化的思路與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并進一步加強城市與城市空間結構形態相互關系的理論研究,從而引導城市與城市的空間結構形態和城市經濟社會生態系統的科學運行相一致,減少空間的混亂與低效,促進城市經濟和技術產業的持續發展,不僅成為城市決策規劃管理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實際問題,也成為相關理論研究者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