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實施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縣項目以來,全國各地積極組織項目的競爭和實施。安徽省結合本地實際,因地制宜作好項目規劃,本文結合實際項目,重要講述項目發展思路、工作方法和保障措施,值得一些地方借鑒。
關鍵詞: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問題與對策;探索
1、工程概況
朝陽鎮孟家溝項目區位于靈璧縣北部,涉及朝陽、陸圩、李寨、趙莊、旗桿、韓家、楊橋、崔巷、裴集等行政村,42個自然村,涉及農業人口18629人。項目區土壤類別以砂壤土為主,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是花生、棉花等。2010年糧食作物平均畝產710kg,人均純收入4001元。
朝陽鎮孟家溝片有大溝3條大溝流經項目區,其中孟家溝東西貫穿項目區,孟家溝長12.0km,項目區有中溝25條長29.5 km,小溝257條長179.9km。現有溝洫標準較低,淤積嚴重,漫水橋等阻水建筑多,嚴重影響區內排水。現有大溝橋梁15座,中溝橋梁38座,小溝橋梁126座,總體橋數較少,布局不合理,大中溝橋梁多建于上世紀70~80年代,損毀嚴重,部分橋梁孔徑偏小阻水嚴重,已成危橋;項目區內現有機井132眼,存在嚴重淤積、完好率低、配套不完善等現象。上述種種問題,嚴重制約項目區內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發展。
2、指導思想
根據財政部、水利部《關于做好第一、第二批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2011年度標準文本報送工作的通知》(財農便【2010】297號)和安徽省財政廳《關于安排2011年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補助專項資金(指標)的通知》(財農【2010】1674號)、省水利廳農水處、省財政廳農業處《關于報送第一、第二批小農水重點縣2011年度標準文本的通知》的精神,按照安徽省財政廳、水利廳的有關要求,靈璧縣財政局、水利局在通過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針對本縣存在旱澇災害的主要問題,選擇了靈璧縣2011年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朝陽鎮孟家溝片項目區。在治理澇災的同時,大力發展灌溉工程,為進一步推動靈璧縣農村水利“民辦公助”探索建設經驗,并做出示范。
3、主要做法
3.1健全組織機構,落實領導責任靈璧縣政府成立了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由分管農業的副縣長任組長,財政、水務部門主要領導為副組長,受益鄉鎮領導及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工程日常工作,實施工程的鄉、村也相應成立了由鄉鎮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工程建設領導小組, 形成由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的格局,層層靠實責任,加強工程監督和管理。
3.2加強工程前期管理,嚴格執行“四項制度”在項目開展區組織召開鄉村兩級協調會,解決了永久性占用土地問題,“三通一平”工作落實到位。 縣政府批復組建項目辦公室為項目法人,經市水利局批準,工程施工單位及材料供應商通過公開招標擇優選定,均實行合同制管理,委托符合施工要求的監理單位實施監理。 “四項制度”的執行,保證了工程質量,促進了工程進度,確保了資金安全。
3.3加大督辦力度,確保施工進度
工程開工后,市主管部門、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工程現場調研,為工程排憂解難。縣上分管領導隨時進行現場跟蹤,臨時召集水務局、財政局領導班子深入到項目區田間地頭檢查督導,安排部署任務。縣水利局為項目實施的主體單位,局領導班子針對重點縣建設項目任務重、工期緊的特點,集中抽調了一批責任心強、能吃苦、懂技術的專業技術人員參與工程建設,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施工方案,明確了施工人員職責,要求吃住在工地,采取“白 + 黑”、分工不分家、相互配合的原則,倒排工期,確保工程全面按期完成。
3.4合理規劃,做到規劃切實可行以省財政廳、省水利廳及市水利局有關文件精神為指導,調查摸清工程現狀, 滿足林果蔬菜業發展要求,結合農民實際負擔能力,認真編制規劃,對現有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擬定分批改造計劃,確保規劃實施。
4、存在的問題
根據 《靈璧縣小型農田水利規劃》本次規劃以大溝為單元,疏浚中、小溝,恢復田間溝、地頭溝,同時進行面上橋涵配套工程建設,解決區內3.86萬畝農田除澇排漬和耕作通行等問題。
家溝片大溝治理按5年一遇除澇標準設計,疏浚長度12km,土方18.74萬m3。
——大溝橋規劃:項目區內大溝上有7座簡易橋阻水嚴重需拆除重建,以不束水不計落差為原則規劃橋梁孔徑,設計采用公路-Ⅱ級標準,橋型為板梁式結構,橋面寬度滿足交通、生產需要。本規劃共拆除重建大溝橋7座,其中:1×10m板梁橋4座、2×8m板梁橋2座、2×10m板梁橋1座。
——孟家溝片治理面積35.1km2,共需疏浚、開挖中溝21條長35.76km,疏浚、開挖小溝及田間溝257條長179.9km,土方54.86萬m3,配套中溝橋50座,配套小溝橋125座,農溝橋195座,維修涵閘1座,改善除澇面積3.86萬畝。
孟家溝片現有機井132眼亟待修復,另需新打機井419眼并配套;孟家溝片修建田間生產道路20km,其中:新建5km,維修15km。靈璧縣2011年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區(孟家溝片)建設總投資為1619.53萬元。
實施效益:本工程實施后項目區農田除澇能力提高到5年一遇,農田灌溉面積達到100%,灌溉保證率達到75%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85。開挖疏浚大中小溝和田間工程配套可改善排澇面積3.86萬畝;井灌工程完成后新增灌溉面積2.93萬畝,改善灌溉面積0.93萬畝。年增產糧食501.8萬kg,年綜合增量效益為802.88萬元。
本項目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還有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通過擴大灌溉面積,發展節水型灌溉,可以緩解水資源緊張狀況,提高灌溉用水保證率;通過農田排水和綜合治理使治理區達到高產穩產和旱澇保收;通過溝渠治理和建筑物配套,將不斷地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資金籌措方案:項目總投資為1619.53萬元,其中:中央及省級財政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補助資金1050萬元,縣財政補助200萬元,社會籌集、群眾自籌及投工投勞折資等369.53萬元。
工程建設將采取“項目法人制”、“工程監理制”、“招標投標制”、“集中采購制”、“財務報帳制”、“竣工驗收制”,實行全過程、全方位的技術質量監控。
5、對策建議
落實下達項目建設資金。 盡可能使項目在施工黃金期內開工建設, 確保當年建設任務按期完成,及時發揮工程效益。
5.1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中縣配套資金和群眾投勞部分所占比例較大,確實存在財政壓力大和農民負擔重的問題。
5.2充分發揮農民在農田水利建
設中的主體作用,一方面,繼續通過廣播、電視、標語等加大宣傳力度;另一方面,按照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的有關要求,盡可能組織農民參與工程規劃、籌資、投勞、建設、運行、管護的全過程,使農民群眾真正成為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和受益的主體。
5.3對較大灌區實行專業化管理,平時注重對工程養護人員的技能和管理知識培訓。對其他小型水利工程要創新管理, 建立縣、 鄉、村三級工程管理網絡, 規范發展用水戶協會,建立以用水戶管護為主、鄉鎮水利服務站指導為輔的工程管護機制,調動農民自覺配合協會開展工作,實現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長期高效運行。
5.4整合資金,多方面吸收資金投入。要整合農村水利扶貧、財政、以工代賑等多類國家投資, 加強資金管理,在確保地方財政配套資金落實的同時爭取社會籌資,并研究制定和吸收必要的銀行貸款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