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設計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處理措施,闡述了在設計中應不斷提升自己的設計理念和設計特色,以提高自己的設計水平。
【關鍵詞】設計理念 公路設計 環保 安全 美學 可持續發展 公眾參與 靈活性
1 前 言
近年來,隨著公路建設的快速發展,勘察設計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勘察設計工作還存在不小的差距。一是設計理念還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時代發展的要求,從全社會、環境保護角度考慮較少,環保意識、服務意識、安全意識、資源憂患意識不足,對自然尊重不夠,工程大挖大填現象比較突出;二是“用心”設計不夠,設計“制作”多于“創作”、“粗放”多于“精細”,有特點有特色的設計少,照抄照搬現象較多;在技術標準指標掌握上,不能因地制宜,生搬硬套現象較普遍;在一些項目中,地質勘測深度不夠,而在某些專業設計中又趨于保守,在應用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上缺乏內在動力,創新意識不強等。
2 公路設計中環保問題
公路設計普遍存在無邊坡以及借棄土石方地點及事后恢復的處理方案設計。有些設計單位環境意識差,再加上設計任務重和一味追求經濟造價等原因,單一注重公路本身的功能作用。設計中高填方路堤和深挖方路塹方法被廣泛采用、施工地區的地質勘探不細致,排水系統設計不夠完善,造成潛在水土流失和由此引起的養護階段巨大經濟負擔。有的綠化設計往往只是少量的局部貼草皮,更沒有做對邊坡整個植被的逐步恢復進行從生態、選種育種、水肥、病蟲防治、栽植技術、適地適樹等多方的研究。缺乏植物覆蓋的邊坡不利于水土保持,大量的雨水直接流失,加大了對道路周邊地區的沖刷,給農田水利帶來不利影響,不利于改善高速公路的行車效果。公路工程環保設計,使得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步入規范化,使環境影響評價報告中提出的環保措施有了實施的保障,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在監督和保護環境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開展時間較短,評價技術、方法發展緩慢,在高速公路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逐漸地表現出了一定的缺陷。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僅對初步設計中提出的備選方案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比選和論證,而對設計本身可能存在的問題分析不夠,難以發現設計中存在的問題,而施工過程中設計變更現象的出現,這充分說明路線設計本身的確存在問題。我國環境影響評價的最終結果是環境污染物排放濃度與區域排放標準的對比,并沒有將環境污染貨幣化,即沒有將外部環境成本內部化。在當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能實現資金的有效使用,不能以經濟效益和投資回報率反映高速公路工程的可行性;從而不能直觀地體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公路工程的環保設計工作應該堅持人類與自然的協調。首先,在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階段,提出生物工程防護方法,立交區、服務區園林景觀設計方案和技術措施的施工方案,并完成大氣、污水凈化處理和線位減噪設計。
3 公路設計中安全問題
在公路設計中注意保護原有地質結構的穩定性非常重要。公路經過山區或丘陵,坡度本來是自然穩定的,由于開挖導致應力釋放引起坡度滑動。以往的設計沒有考慮應力釋放,只簡單地考慮土質的自然休止角,只做一些較粗的地質勘探,因而也無法考慮與開挖前后的治理相結合的設計。應該指出的是,在可能塌方的重要地段,治理后開挖與開挖后發生塌方再治理的費用是不同量級的,一個量級相差十倍。要提倡盡量采用低填路基。高填路基與低填路基公路相比,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環保缺點和不足:工程占地數量大,使用土方量多,造價高,由此帶來的社會問題令人擔擾;由于路基靠借方填筑,在沿線無高崗或低丘借土又缺乏其他可用料源的情況下,高路堤意味著需征用更多的土地借取土方,而且交通行車不安全,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其后果嚴重。另外,大量裸露的巖石和混凝土視覺效果非常差,也不利于吸收西北強烈的陽光和汽車尾氣,與高速公路快捷舒適的特點不相協調,還會影響高速公路的行車安全。高填路基的高速公路噪音傳播范圍大,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由于填土較高,使路基在其自重壓力作用下產生沉降并危及橋梁、涵洞和路面,對軟基地區的損害就更為嚴重。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雖然大多數交通事故是因為駕駛員造成的,但科學的道路設計,完善的交通安全設施也是減少交通事故、減輕旅客生命財產損失的有效手段。交通安全設施要因地制宜,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功能上滿足安全需要,并與周邊環境協調。提高道路規劃設計方案完成的質量,體現以人為本設計思想引起大家關注道路安全。
4 公路設計中美學問題
公路不僅是人們生活和生產的重要設施,而且越來越成為人們時常接觸的審美對象,公路的美學質量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情趣和行車功能。道路交通是一個涉及人的行為和自然環境,隨著時間變化的復合動態系統。要使車輛安全行駛,就要從系統觀點出發,達到人、車、路、環境協調配合。
5 公路設計中可持續發展問題
我國道路設計理念經歷了工程造價、交通服務水平、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等多個層次。每一層次的提高,都是在前一層次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評價因素,體現了一種理念的創新,如上世紀八十年代工程量大小是主要控制因素,九十年代線形設計的優劣是主要控制因素,而目前,公路建設與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綜合協調成為主要因素。為了實現交通環境的可持續發展,1992年以來,我國交通環保工作者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98年以前對中國交通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重點是污染防治措施,1998年以后,開始重視生態環境》。護,2000年開始,中國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特別強調西部公路建設中生態保護措施。
6 公路設計中公眾參與問題
高速公路建設的根本目的是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是社會公眾的利益。因此,高速公路的建設同樣離不開公眾的參與和支持。在高速公路的規劃、設計階段,公眾對環境問題的反饋對項目環境保護工作的高效開展和順利完成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我國長期以來在公路的規劃、設計階段中都缺乏對公眾參與意見的重視,在項目的環境保護設計工作中,缺乏與公眾直接溝通的渠道。在公路設計中充分重視公眾參與的重要性,并且貫穿于整個公路設計工作的始終,為迅速快捷的發現問題,有的放矢的解決問題都提供了有利的先決條件。
7 工程設計中的靈活性問題
工程設計中,充分體現出設計的靈活性,達到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環境。規劃設計單位提出“順應地形采用靈活的路線平縱面技術指標,多種措施并舉徹底根治路基病害,邊坡加固與生態防護相結合,實現道路安全與環保的統一”。在靈活應用現有的規范、標準和規章制度的基礎上,在不降低安全性的前提下,通過靈活設計尋求達到更加符合公路沿線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和利益。具體來說,就是合理選擇建設標準、靈活運用設計指標、從建筑學、美學的角度鑒別排水防護工程結構的穩定性和美觀性,從游客的視野審視防護、綠化美化工程的合理性。
8 結束語
理念是工程建設的靈魂,提升設計理念,提高設計質量,是轉變公路建設理念、提高公路工程建設質量的關鍵。
在我們的公路工程設計中確實存在著不少問題,相信在我們的公路工程設計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安全至上的理念;堅持人與自然相和諧,樹立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理念;堅持可持續發展,樹立節約資源的理念;堅持質量第一,樹立讓公眾滿意的理念;堅持合理選用技術指標,樹立設計創作的理念;堅持系統論的思想,樹立全壽命周期成本的理念。就會得到一個滿意的設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