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整個建筑工程中,施工環節決定著整個工程的質量,也是決定工程總體進度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做好施工階段的管理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文章就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從各個方面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相關問題作了分析,總結了相關的應對方法,希望對今后相關問題的探究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要點分析
前言
從工程建設本身來看,施工階段的管理工作范圍很廣,而且是工程管理的核心,但也是容易出現問題的時期,因此,做好施工階段的管理工作成為關鍵。對管理者而言,明確這一階段的管理標準和管理程序,嚴格按照工程的進度以及相關的情況,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定和措施極為重要。
一、施工管理準備工作
(一)建立施工責任制度
對管理者而言,要做好施工現場的管理工作,就首先應建立施工責任制度,這樣才能夠明確各級技術負責人在工作中應負的責任,同時也才可能保證施工現場準備工作得以完善,進而為施工的正常進行提供有利的條件。這主要是因為施工工作范圍廣,在這其中涉及專業工種和專業人員較多,同時現場情況也相對復雜,施工周期長,這就決定了項目管理者必須要在項目內實行嚴格的責任制度,這樣才能保證施工工作中的人、財、物能夠得到合理的流動。一般來說,在完成制定的編制后,可以按計劃將責任明確到有關部門甚至個人,保證計劃能夠得到實施。尤其是各級技術負責人,應該在工作中明確自己的責任,推動和促進各部門認真做好各項工作。
(二)做好施工現場準備工作
1.收集資料
可以讓我們的施工人員能更多的了解項目信息,則需盡量收集擬建施工項目地下信息資料和相鄰環境資料,進而制定相應施工方案,以此來盡最大限度避免土方開挖中的安全事故。主要有:相鄰環境、地下管線及相關資料信息,特別是對于政府所提供的一系列相關資料,更需做好分析研究。在收集相鄰環境、地下管線資料時,尤其要注意:地質、地形地貌、相鄰環境及地下管線等。
實地調查地質資料需要到施工現場對地質、土壤作實地考察,并依照調查需要進行核實和必要補充;而對于地形地貌,其調查資料需要有工程所在地的城市規劃圖、建設區域地形圖、水準點、控制樁等的位置;做好地形、高差、高程、地貌等現場勘測;而對于相鄰環境及地下管線資料,則需要有施工用地區域內原有構筑物、建筑物、道路、水井、設施、土堆、溝渠、樹木、土坑、農田莊稼等;地下原有埋設物則主要包含了下水道、地下溝道、上下水管道、煤氣及天然氣管道、人防工程、電力通訊電纜管道等。
2.收集建設區域自然條件
氣象資料資料主要有雨情、氣溫、風情等。氣溫資料需涵蓋最高與最低溫度、全年各月平均溫度;而雨情資料需全面反映雷暴雨天數及時期,雨季時期,年、月降水量,日最大降水量等;風情資料是全年主導風向和頻率,尤其是大于八級風日期、天數等。而對于河流、地下水等,則有平水、洪水、枯水時期及水位;河流位置與現場距離;流速、流量、航道深度、水質等;地下水最低與最高水位及時期等。
(三)障礙物拆除
為確保施工的順利,需清理干凈施工場地內的所有障礙物。如果選擇施工單位來完成,則需事前摸清情況,尤其是城市老區,大多數原有建筑物和構筑物情況復雜,并且大多數情況下的資料也不全,需拆除人員施工前采取相應措施,避免事故發生。比如拆除房屋,普通平房只需截斷水源、電源后即可,但需要和供電部門及通訊部門有效溝通后才可以進行。如果關于煤氣、自來水、污水、熱力等管線拆除,還要讓專業公司來完成。如果場地內還有樹木,還需及時報請園林部門批準后才能砍伐掉。
(四)三通一平
三通指的就是“水通、電通、路通”,場地平整工作稱為“一平”。在進行完地上、地下障礙物的拆除后,馬上就需要進行場地的平整工作。依照設計的要求來確定場地標高,但同時還需要充分考慮到場地的排水并結合今后施工的需要來確定。而對于場地的平整方法,則需要依照場地實情決定是通過機械或者人工平整。場地平整完后,可按施工總平面圖確定的位置來進行排水、供水、供電線路敷設及臨時道路的修筑。最后,按照供水、市政、供電、交通等部門有關規定辦完手續,接通源頭,至此便實現了“三通”。
二、優化施工進度目標網絡計劃
對于建筑施工的計劃管理而言,其關鍵做出科學、實用施工計劃。作為20 世紀50 年代后出現的一種計劃系統模型,網絡模型可以對大而復雜的項目作出周詳計劃,較為客觀、全面的反映各工作進度和相互關系,并經由時問參數,計算出關鍵路線和各工作機動時間,更好的對計劃作優化,進而讓管理人員把注意力集中在計劃關鍵內容上,有更充分時間去制訂正確可靠的計劃。因此,網絡模型是一種科學的方法,是廣泛應用的計劃編制工具。通常情況下,初始網絡進度計劃是在沒有任何約束條件的情況下編制的,但不少建設工程針對計劃任務的需要和條件,設定有一定的費用目標、工期目標或者資源目標。而這個時候,需要在滿足既定條件下,通過不斷改進網絡計劃,尋求滿意的進度方案,這就是網絡進度計劃的優化。優化方法主要有工期優化、工期一費用優化和工期一資源優化等三種。網絡計劃的工期優化是工程管理人員和監理方所較為關注的。
三、分配問題的優化
建筑施工管理中會碰到不同的分配問題,為此,就需要尋找適當的指派方式,合理分配人財物,實現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分配問題具體如下:某單位需要完成,n 項任務,恰好有n 個人可承擔這些任務。由于每人的專長不同,個人完成任務不同,效率也不同。于是產生應指派哪個人去完成哪項任務,使完成n 項任務的總效率最高。分配問題可視為一種特殊的調運問題,因此可用運輸問題表上作業法求解,但由于分配問題的n2 個變量中只有n 個變量等于1,其余變量均等于0,這樣,在基本可行解的(m+n-1)個基本變量中,就有(n-1)個變量為0,它是屬于高度退化的基本可行解,在調整計劃時,經常會遇到調整數量為0 的情況,調整后反使目標函數值下降。對這類問題的求解可采用匈牙利數學家柯尼格的方法。
四、勞力調配組合問題的優化
體力勞動者在建筑施工企業中的比重還是比較大。因為參加體力勞動工人在技術、工種、等級和體力等各有不同,所以,他們從事各種勞動的工作效率也必有差異。要有條不紊地協調這樣一個多工種交織在一起進行生產活動的復雜系統,勞力的合理組織與調配是非常重要的。進行勞力的調配組合,實現最優化目的,就是充分發揮每個勞力最大潛力,從而節約勞力,達到最高工效。由于具體條件各不相同,優化的方法也有所不同。現介紹兩種常見情況下勞力調配組合方法:現有工人和需要操作人數已定,合理調配勞力就是確定性模型,可經過運輸問題表上作業法進行優化:把現有勞力看成為發量,把需要勞力看成為收量;現有工人已確定,確保重點兼做一般的情況下,合理調配現有勞力。
五、結語
總之,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項較為復雜的工程,對管理人員有較高的要求,需要所有管理者根據工程的需要,制定合理的制度,并在實踐中不斷的調整,確保管理工作的各個階段都得到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盧梅;建筑工程項目實施狀態健康診斷指標體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 年
[2]盧梅;建筑工程項目實施狀態健康診斷指標體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