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施工企業存在的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然后研究了施工企業的經營風險構成及特點,最后探討了其具體來源,通過理性分析決策,提出了嚴格投標、合同管理,加強施工管理,嚴格采購等手段,以加強經營風險的管理。本文是個人的一些觀點,可供同行 參考。
【關鍵詞】 建筑工程;經營管理;風險
前言
環顧當下的建筑市場實際,經營風險無處不在,如果一個企業缺乏對潛在的損失和風險辨識的能力,勢必會影響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實踐表明,在對經營風險有所辨別的基礎結合工程實際采取對應且科學的防范處理措施,在經過科學處理后可以有效地轉化和減少風險。所謂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就是人們對潛在的意外損失進行辨識、評估,并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處理,即在主觀上盡可能有備無患或在無法避免時亦能尋求切實可行的補償措施,從而減少意外損失或進而使風險為我所用。當前,建筑市場競爭激烈,施工企業面臨著日益增大的經營風險。樹立風險意識,建立和完善防范風險機制,已成為施工企業強化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進一步增強市場競爭能力的重要課題。施工企業經營風險的主要表現隨著我國國內建筑市場的進一步放開,國有建筑施工企業正面臨著許多方面的經營風險。
一、建筑施工經營風險的分類問題分析
1、巨額拖欠款帶來的財務風險。近幾年,建設領域的工程拖欠款問題日趨嚴重,愈演愈烈。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字表明,到年底全國建設單位累計拖欠工程款總額為億元。而且,越是國有企業,越是大型企業,被拖欠工程款的問題就越是嚴重。究其原因,一是建筑市場供求的失衡,僧多粥少,競爭激烈,一些建設單位故意拖延工程結算,致使施工企業貽誤了及時催討工程款的最佳時機二是建筑市場法制不健全,市場交易秩序混亂,企業間經營行為得不到有效監督,“ 拖欠有利”的風氣盛行,解決拖欠工程款問題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巨額的工程拖欠款帶給施工企業的風險是利息負擔沉重,資金周轉困難,壞賬風險增大,直接影響企業的生存、發展,甚至危及社會穩定。
2、低價中標帶來的利潤風險。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低價中標模式的出現,致使施工企業經濟效益下降已是不爭的事實。在最近兩年的工程招投標中,一類工程三類取費,已是司空見慣。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施工企業沒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不能徹底消化壓價讓利因素,潛在的利潤風險極大。
3、不平等施工合同帶來的履約風險。許多工程項目,甲方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建筑市場僧多粥少、竟爭激烈的機會,迫使施工企業簽下了不平等的施工合同。比如墊資施工,一些甲方是沒有資金爭著上,有了資金也不給或少給,施工企業為了爭取到工程的施工權,不得不墊資施工。這就為以后拖欠工程款埋下了禍根。墊資已成為投資方降低資金成本、轉嫁經營風險、榨取施工企業利潤的重要手段。許多情況下,承建方明知施工合同中存在苛刻的條件,或有漏洞,有“陷阱”,但也難以回避。
4、分包商和材料供應商帶來的訴訟風險。建設單位不能及時支付工程款,施工企業就只能拖欠分包工程款和供料貨款。拖欠之風蔓延,一拖再拖,日積月累,數額大了,施工企業隨時都面臨被分包商和供應商訴訟的風險。據統計,全國建筑市場上的債務鏈高達億元。近兩年,拖欠農民工工資被曝光的施工企業也屢見不鮮。這類訴訟危及施工企業的商業信譽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
5、粗放型管理帶來的效益風險。相當一部分施工企業基礎管理薄弱,機制不活、人員效率低下,管理漏洞較多。比如,現場管理混亂、材料浪費丟失工程質量管理把關不嚴,返工現象時有發生工程預結算工作松散,該向甲方要的要不回來分包工程管理、材料設備管理不到位,效益流失。粗放型管理是老牌施工企業積久的弊端,它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加大工程成本,利潤流失,企業效益低下。
二、如何加強建筑經營風險的防范問題分析
1、完善企業合同管理建立合同評審制度,完善企業合同管理。實行合同的集中審查、審批和管理,規范并形成精細、嚴密、標準的合同文本,減少并逐漸杜絕在合同內容上出現大的漏洞。從合同的訂立上防止經濟糾紛的產生,降低合同風險。合同簽訂前,企業法律顧問要介入,對合同的風險性進行評估,防止合同中不利條款的出現,把合同的隱患消滅在評審階段。工程開工時要組織大家進行合同交底,明確承包人的合同責任和工程范圍。在發生合同條件變化時,要及時搜集會議紀要、工程圖片、變更通知等重要資料,為合同爭議準備證據,也為工程索賠打下基礎。
2、理性分析決策。防范經營投標風險工程招投標是施工企業的重點工作,要充分考慮項目的可行性、可能性和可靠性。
3、要對建筑項目出資人有一個科學的分類。第一類是政府項目,第二類是國有單位項目,第三類是民營項目,即私人企業、民營開發商等作為出資人。我們尤其要注意的是第三類建筑項目,應該對其作嚴格的風險評估,對他們的信譽度、經營業績、項目本身的利益空間等,作準確的了解和分析。施工企業必須把項目內存在的經營風險作為取舍項目的先決條件。
4、建立民主科學的承接項目的決策機制。決策人員必須具有一定的建筑技術知識、管理知識、法律政策知識、合同知識,并能夠對各類風險有預見性識別。建筑施工企業要建立健全完善而嚴格的承接項目程序,并在投標時充分考慮項目的可行性、可靠性,以對資金到位率低、盈利水平低、風險較大的項目堅決否決,最大限度地防范承接任務的決策風險。
5、化解分包商和供應商的訴訟風險。施工企業應根據不同工程合同中約定的工程款收取條件,在與工程分包商和材料供應商簽訂合同時,應力爭列入支付分包工程款和貨款的限制條款,使分包商和供應商充分明了工程的 低價中標帶來的效益風險。
6、強化資金管理。施工企業必須十分重視資金管理,完善管理辦法,規范結算紀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可建立企業資金結算中心或“內部銀行”集中開戶,統一管理,編制月度資金收支計劃,嚴格審批制度,遵循以收定支的原則,控制資金的流向和流量,提高履約能力。以建設單位資金支付程度為前提或按相同比例付款,并不因此追究施工企業的違約責任;或力爭讓建設單位與施工企業對分包商和供應商共同承擔連帶責任,以回避分包商和供應商對施工企業的訴訟風險。
7、把好法律風險關。首先應建立法律風險防范體系。首先,健全法律事務機構,加大普法力度。其次,建立企業法律事務人員參與機制。施工企業應把法律工作的重心從事后補救轉移到事前防范,加大法律咨詢論證的力度。第三,應加強訴訟管理。施工企業應將案件處理與改進經營管理有機結合,把側重點轉移到防范和控制上來,重視案后的分析與總結,避免錯誤重復發生。
8、自我保險。我保險系指企業內部建立保險機制或保險機構,通過這種保險機制或由這種保險機構承擔企業的各種可能風險。盡管這種辦法屬于購買保險范疇,但這種保險機制或機構終歸隸屬于企業內部,即使購買保險的開支有時可能大于自留風險所需開支,但因保險機構與企業的利益一致,各家內部可能有盈有虧,而從總體上依然能取得平衡,好處未落入外人之手。因此,自我保險決策在許多時候也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三、結語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施工企業經營是一項具有很大不確定性和充滿風險的事業。施工企業只有增強風險意識,完善風險機制,加強風險防范,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根,贏得市場。正是因為建筑市場的混亂性導致了經營風險無處不在,從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出發,企業必須具備對潛在的損失和風險辨識的能力,在對經營風險有所辨別的基礎結合工程實際采取對應且科學的防范處理措施,在經過科學處理后才能有效地轉化和減少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