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下這個標題的時候,或許會有讀者覺得我們編輯部是杞人憂天,但是實際上并非如此,由于我國通常商品房的產權年限是70年,而隨著國人人均壽命的提高,這種擔心不無道理。
資料顯示,以北京為例,1994年7月18日,國務院作出《關于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明確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內容,其中包括把住房實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變為以按勞分配為主的貨幣工資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等。屈指算來,擁有第一批商品房的人們明年就快拿到新房20年了。而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和國內房產“奇貨可居”的現狀,70年后,當初耗費巨資甚至用盡畢生心血所置下的房產會否失去呢?
提到這個話題還有另一個原因,因為最近國家在大力倡導以房養老。所謂的以房養老也被稱為“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將自己的產權房抵押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數額養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務的一種養老方式,在老人去世后,銀行或保險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權,這種養老方式被視為完善養老保障機制的一項重要補充。
但是,房產證是由房產管理部門和土地管理部門頒發,《土地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規定房屋產權為70年。當老人年邁將房產抵押時,大部分房屋已經使用了50年,房子剩下的20年價值怎么計算?銀行把房屋反抵押給老人15年,剩下的5年,銀行怎么把它賣出去?如果贖不回的話,銀行怎么實現房屋的價值?
雖然《物權法》有“自動續期”的規定,但是僅憑《物權法》不能發證?!段餀喾ā防锊]有說明由哪些相關部門去發證,讓房屋可以被永久使用。銀行看證件,抵押房屋需要相關文件、契約以及證明財產的證件,在這個階段,《物權法》沒有實際作用。
以房養老實際操作遇到的70年難題實際只是一個縮影。本期的《錢經》將未雨綢繆為您支招兒,希望您在讀完這組報道后悟出適合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