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錢經》
L:雷裕武
Q 短期來看,中國經濟讓普通人看不透,您如何理解目前的經濟情況?
在您看來,目前的財商教育中 ,父母在和孩子談錢時都有哪些誤區?
L 年輕人甚少從家人那里學到消費理財的概念,由于價值觀的差異,金錢消費往往是他們與家人溝通的死穴,隨著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物質供應也豐裕起來,過去一直信奉以“節儉”為基礎的理財教育或許已不合時宜,而“談錢傷感情”甚至有可能成為促使雙方關系破裂的誘因。
此外,這一代孩子普遍生活無憂,為人父母的往往會為孩子預備最好的東西,在物質上不停供應,有時甚至在他們未要求已先加倍奉上,當然,爺爺奶奶對孫兒寵愛有加,也成為另一強大支持后盾,結果這一代孩子要掌握“有限”的概念實在困難重重。難怪不少孩子在物欲追求上迷失自我,失去管理金錢的能力。
遺憾的是,大部分父母可能只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其他體藝發展,對財商教育并沒有特別在意,加上這一代雙職父母非常普及,即使有時間傳遞財商知識,往往只流于理論層面,缺乏實踐空間,結果孩子在朋輩影響以及傳媒肆意鼓吹的消費文化下,逐漸養成偏重物質主義的價值觀。
Q 目前并沒有實際的證據能證明接受過財商教育的孩子比沒有接受過財商教育的孩子在成人后可以獲得更大的成功,不知道您對這個問題怎么看?或者換個說法,財商教育教給孩子的究竟是什么?
L 金錢觀是一種面對和使用金錢的態度,對于今日身處于物質豐裕的孩子尤其重要。正確的金錢觀并非讓孩子肆意消費、揮霍無度,也不是只儲不花,做個謝絕消費的守財奴.我認為對于年幼子女,理財觀念并不在乎投資或獲利之道,主要概念有二:掌握“管理和有限”,以及“有錢非萬能”的道理。
首先,“管理和有限”是讓孩子知道金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父母努力工作賺回來的;既需要付出努力才可享受成果。同時,金錢也不能滿足所有欲望,必須教導孩子懂得分辨需要(needs)和想要(wants),調整目標,余下來便好好地運用自己有限的資源去達成目標。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透過生活細節將理財道理帶出來,如能讓他們參與實踐,效果更佳。我建議從初小開始,便可考慮給予孩子零用錢,讓他們從中學習“有限”和“管理”的概念,甚至一嘗消費的樂趣,遠較純粹聽父母講道理來得有效和深刻。
其次,“金錢非萬能”,一旦父母過度強調金錢的重要性,或會為子女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認為金錢能主宰一切。誠然,我們生活不能缺少金錢,但金錢絕非萬能,有不少重要的東西都非金錢所能買來的,例如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和關心。遺憾的是我們還經常聽到,不少雙職父母認為金錢和物質可用來補償關心和陪伴孩子的時間,但往往結果衍生出不少的家庭問題和危機。因此,即使家庭富足有余,也應緊記千萬不能讓孩子產生金錢能解決所有問題的錯誤觀念。
說到底,父母必須清楚檢視自己的價值觀,因為這些觀念將會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流露出來的,同時也會潛移默化地建構出孩子的觀念和態度。
Q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孩子的財商教育考驗的是父母的財商,在您的書中也可以看到這樣的觀點,如果父母對財富的理解能力有限,或者說父母沒有能力教給孩子專業的財富觀和理財能力的時候,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L 每個家庭都奉行一套獨特“家教”,若留心觀察,從中不難看到父母的價值觀。到底父母重什么輕什么,對什么較為看重,都對孩子日后的成長以及性格塑造有著深遠的影響,當中也包括財商教育。許多人或有誤解,以為一定要學富五車才有全面的財富觀,不少父母出于自卑,認為自己沒有能力而主動放棄教導,其實財商教育并不是什么高深智慧,一般可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簡單如運用有限的薪津去應付日常開支,或透過投資錢生錢去滾存家庭儲備等,也是不少家庭經常要面對的處境。其實,理財并不困難,充其量只是一些簡單數學算式,一般成人也能駕馭,最重要的反是背后的生活態度,是否把理財習慣放在心上,減少一些不必要、非計劃、沖動的開支。
要緊記,培養孩子的財商教育,宜自幼開始。孩子年紀還小時,父母是他們的身教榜樣,父母所說的他們都遵從并牢記在心,效果非常顯著。隨著他們踏入小學,老師和校長的影響力逐步提高,有時孩子甚至以老師的話挑戰父母的權威,同時,他們開始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式,未必對父母事事依循,幸好父母的影響力猶在,應主動保持溝通。踏入中學后,朋輩和社會文化的威力不容忽視,甚至蓋過師長和父母的聲音。在部分極端情況下,子女甚至認定父母所說的全是錯誤,逆向而行。說到底,這是每個孩子成長必經階段,如孩子自幼得到父母內化的價值觀,即使沒有完全的免疫力,但沖擊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會相對有限。
Q 父母為了培養孩子勤儉節約,可以通過哪些方式進行?通過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對金錢的憂慮,比方說哭窮,是恰當的方式嗎?
L 勤儉節約是傳統美德,值得培養孩子自幼遵守。而父母身教仍是最有效的方法,試想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勤儉節約,孩子看在眼內,自然也會照做。
那些年,我們的父母輩大多“刻意”為孩子營造一個相對貧困的生活方式,深信唯有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才能自幼養成堅毅刻苦和節儉的美德,繼而慢慢地塑造他們日后的理財及消費行為,簡而言之,一切強調多儲蓄、少消費。時移世易,近年社會文化起了重大的轉變,消費資訊泛濫,年輕人已不再活在無菌的金剛罩下,抗逆力也經常受到沖擊。他們深受傳媒和朋輩的影響,逐漸建立了不少“特別”的價值觀,最普遍的就是往往把價值(Value)與價錢(Price)畫上等號,深信人的價值是由“行頭”決定,追求時尚名牌波鞋、智能電話以增加認同感,結果為親子關系帶來不少張力。
試想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如仍繼續在孩子面前哭窮,實在難以奏效,因為他們知道父母并不窮。我認為最佳方法是父母“應花得花”,盡量減少沖動消費,孩子看在眼內,自己耳濡目染,慢慢被感染過來。此外,父母如有機會也可帶孩子在工作之余去做義務工作,探訪一些老弱孤寡,讓他們從另一個角度去看世界,這遠較二手資訊來得有效。
Q 有的父母認為會花錢才會賺錢,而有的父母認為一定要從小教育孩子節約是美德,對這個問題您怎么看?
L 我認識一些父母視金錢為邪惡核心,擔心過早讓孩子接觸金錢,或會帶來反效果,因此盡量不給予孩子接觸金錢的機會,所有消費也代為處理,即使高小或初中也不給予零用錢,白白錯失了讓他們學習理財的機會。某些父母則一定要從小教育孩子節約是美德,即使他們給予零用錢,也會“威迫利誘”孩子把全數金錢存起來,藉以培養儲蓄的美德,這等同白白浪費親子理財的好機會。
其實,孩子“理財”并不牽涉什么大道理,最重要是自幼慢慢累積經驗,掌握技巧,其中有效方法之一就是給子女零用錢。我一直認為零用錢是孩子學習金錢管理的重要一環,特別是幫助他們掌握“有限和管理”的基本概念,以及認識“金錢有限,必須有效管理”的道理。當然,要學習管理金錢,又怎能空談理論,沒有實踐機會呢?正如學習游泳不能單在房間空談理論,始終需要到泳池親自嘗試。
父母給子女零用錢,必須配合一套健全的金錢教育,引導他們學會如何分配有限的金錢,其中可考慮“3S法則”(即儲蓄SAVING、消費SPENDING 和分享SHARING),鼓勵孩子把金錢在3S中適當配置。父母切忌只發放金錢,而不加以引導,或“威迫利誘”孩子把全數金錢放入存錢罐,藉以培養儲蓄的美德,這等同白白浪費親子理財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