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榨菜指數
暢銷全中國的涪陵榨菜,銷售份額的變化情況卻成為衡量人口流動趨勢的重要指標。外媒根據中國國家發改委官員涪陵摘菜銷售份額與人口流動速度的一系列相關發現,總結出“榨菜指數”一詞,屬于低值易耗品的榨菜,其消費幾乎不受收入增減影響,最大影響因素是中國近數億的外來務工人員。
2009年至2012年數據顯示,榨菜在華南地區的銷售份額縮減,在華中地區、中原地區、西北地區的銷售份額逐年上升,而這一數據也與同時期農民工回流增長趨勢吻合。發改委根據這一指標,起草《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12年)》,因此,千萬別忽視這一非正式的民間經濟數據。這一指數的出現,受到廣大網友的熱議,“方便面+榨菜+火腿腸指數”,這是一場正在用生活衡量經濟的指數革命。
巨無霸指數
1986年9月,《經濟學人》雜志推出巨無霸指數概念,此后每年公布一次新的巨無霸指數,這一指數沿用了英語國家中“漢堡包經濟”一詞。《經濟學人》之所以選擇巨無霸作為參考物,是因為其在全球120個國家和地區均有銷售,且各地制作規格相同,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巨無霸指數用以測量兩種貨幣的匯率理論上是否合理。假設全世界麥當勞巨無霸漢堡的價格都一樣,將巨無霸當地價格通過匯率換算成美元售價。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1美元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的購買力都相同,如果某一國家巨無霸售價比美國低,則表示該國貨幣相對于美元的匯率被低估;如果售價高于美國,則表示該國貨幣相對于美國的匯率被高估。以最新巨無霸指數為例,一個巨無霸漢堡在美國售價4.33美元,在俄羅斯卻只賣到2.29美元(75盧布),這表明盧布相對于美元來講被嚴重低估,而這一指數,也可能會成為美國要求他國貨幣升值的依據之一。
豬肉指數
當人們繪出近十年的豬肉價格漲跌指數時,卻發現這一指數與居民消費指數CPI驚人的相似。美國道瓊斯旗下“市場觀察”網站報道說,中國的豬肉價格已經成為老百姓的“食事焦點”。
縱觀十年豬肉價格,2003年底開始,生豬價格明顯反彈,并一直持續到2004年下半年,豬價進入十年中的第一個高峰期,與此同時,2003年11月長期在低位徘徊的CPI躥到3%,并于2004年7月和8月達到峰值5.3%。2007年初,豬價經歷了歷史性的高漲,至2008年2月,鮮豬肉批發價創下每千克22.88元的歷史最高,此時,CPI大幅攀升,社會上開始流行一句話“可以跑不過劉翔,但你不能跑不過CPI”。從2009年至今,豬肉價格與CPI指數形音不離,于是越來越多的外媒戲稱CPI為“豬肉價格”。
星巴克指數
2008年10月,美國《商業周刊》專欄作家丹尼爾·葛洛斯(Daniel Gross)提出“星巴克分店指數”理論,即一個國家星巴克咖啡連鎖分店越多,受金融危機傷害的程度就越高。金融危機來臨之前,星巴克伴隨美國樓市繁榮而大肆擴張,僅在紐約曼哈頓一地便開了200多家分店,根據數據顯示,受到金融危機打擊嚴重的美國、英國和當時具有“亞洲冰島”之稱的韓國,星巴克分店數量都超過百家,而僅有3家星巴克分店的埃及和沒有星巴克的意大利,都幸運地與金融危機擦身而過。
關于星巴克的指數,并不止上述一個。星巴克在全球推出的一項減少廢物計劃,只要顧客自帶杯子買咖啡,就可享受“環保折扣”。將每天自帶杯子消費的顧客數,除以當天賣出的全部咖啡杯數,即為“星巴克指數”。這一指數不但從側面反映了顧客的環保意識和節約觀念,并具有國際對比性。上海“星巴克”每天賣出的15000杯咖啡中,只有不到5%的顧客自帶杯子,即上海的“星巴克指數”僅為5%,而倫敦和紐約的“星巴克指數”均為50%。
必勝客指數
2007年10月,中國上海公布了一組數據,以必勝客為研究載體,企業經營數據折合指數的形式,來分析城市的消費力和城市活力。這一指數與上述巨無霸指數相似,通過統計、比較必勝客在不同城市的進駐時間、店鋪數多少和營業額大小來評估該城市消費力、城市活力及國際化程度的標準。
而這一指數,卻得到了消費者的趣味解讀。在所公布的數據中,“必勝客指數”排名第二的杭州,同時被消費者認為是“必勝客排隊指數”最高的城市之一。論壇上有網友爆料:曾經有女性杭州消費者以趣味愛情測試:必須在情人節當天18:00準時吃到必勝客,來考驗伴侶的真愛程度,為此男友需要提前一個小時去排隊等候。同樣有趣的評論來自“必勝客潛力指數”排名前5位的城市,如溫州、寧波、徐州等,必勝客黃金用餐時間的排隊現象已成為當地商業消費的一景。而從這一數據之后引發的用“報紙油墨顏色指數”來估量最近輿情及老百姓心情好壞;用“小龍蝦指數”來衡量長三角各城市對小龍蝦的鐘愛程度等趣味指數開始絡繹不絕地流傳開。
出租車司機指數
來到一個新的城市,一切都很陌生,而招手一揮坐上出租車,到達目的地之前與出租車司機隨便一聊,你就可以基本了解這個城市。在一個新興城市或者一個地區的經濟高速發展前期,出租車司機生活水平一般來說應該好于其他地區。因為是新興城市,城市公共交通系統不完善,外地來本埠商務人士較多,出租車從業人員較少,所以出租車生意也會不錯。而在一個經濟發展較緩慢的老城市,出租車司機的日子一般不是很好過,原因可能是外來人員較少,出租車市場飽和,而且受到地下出租車的競爭。
行走速度指數
某公司欲從兩位市場營銷人員中選拔出一位主管,這兩位候選人旗鼓相當、難分高下。最后老板采用的方法是用電話把兩位候選人叫到辦公室,用其所花費的時間來評判誰更合適這個職位。結果:一位用了80秒,另一位則用了110秒。于是,老板決定讓用了80秒的那一位擔任主管——在追求成功的路上,輸家比贏家有時只差30秒。這個故事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一個指數:行走速度指數。
行人在鬧市區單位時間內步行60英尺(約18.288米)的速度,即成為一個衡量經濟的指標,這一指數一定程度代表一個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美國心理學教授羅伯特·列文在他的《不同國家與地區生活節奏的比較》的調查報告中專門對全球31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調查,而數據顯示出在步行速度前十位國家中,有9個是發達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