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中,林棟梁接到IDG資本上海同事轉過來的一個項目,他便飛到福州去見這個公司的創始人。此人正是劉德建,要看的項目就是網龍。令人意外的是,兩人第一次見面就口頭達成了投資意向。“林棟梁對網龍一見傾心,毫不猶豫。”時任網龍CFO胡澤民說。
沒多久IDG資本在北京開年會,雖還沒有完成投資,但林棟梁還是請劉德建來參加這次會議。這一趟過來,IDG資本便跟劉德建正式簽訂了termsheet,向網龍投資200萬美元。
IDG資本投資網龍時,劉德建只有32歲,林棟梁對他欣賞有加,“他對技術非常了解,雖然他原來的背景不是IT,但他對新鮮事情非常有熱情,也很敏銳,做事情很投入。而當時的網龍在游戲創作方面表現不錯,17173又是那時最好的游戲門戶,所以就投資了這個項目。”
林棟梁的爽快和果決很快就獲得了回報。實際上,IDG資本在和劉德建的投資交易合同進行的同時,網龍出售17173的動作也在同步進行。這邊投資完成了,那邊出售業務也基本完成,雖然他們賣掉17173的價錢比IDG資本對網龍的整體估值總額都要高,但劉德建還是遵照約定完成了他的A輪融資,IDG資本的投資與回報幾乎是同一時間完成的。這個過程,建立了雙方最根本的信任。“劉德建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是非常優秀非常誠信的,我喜歡和這樣的人合作。”林棟梁這樣評價。
而在劉德建眼里,林棟梁溫和、睿智,看問題一陣見血,而且是個很好說話的投資人。
這個頗有意思的插曲也讓林棟梁和IDG資本堅定了對網龍和劉德建的持續支持。網龍上市前引進過其他投資人,隨著上市這部分資本也相繼退出,但是IDG資本沒有賣過一股網龍的股票,林棟梁說:“在未來比較長的時間內,我們還會是網龍的股東,會跟他們一直走下去。”
在91無線從網龍獨立出來的時候,IDG資本也是91無線最早的投資人。因為林棟梁一直是網龍的董事,少不了近水樓臺先得月。“91無線是做無線分發服務最主要的一家,也是做得最早的一家。91從網龍獨立出來,我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機會,沒有猶豫就做了首輪投資。”林棟梁說。
91從網龍獨立出來時,林棟梁投贊成票,也非常支持。劉德建說,“林覺得網龍在其他方面比較保守,91作為獨立公司,要更加激進一點,以適應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速度。林在董事會上也給了很多積極的建議。在公司重大事宜上,他都會給予經過思考的建議,而且事后證明往往是正確的。”
2013年8月,網龍將子公司91無線賣給百度,價格是讓業界驚呼的19億美金。作為網龍和91無線的雙料投資人IDG資本,這無疑是他們投資清單上最重要也是最有價值的投資之一。91無線CEO胡澤民說,“在91無線的并購決策上,林棟梁的判斷和推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清華園到IDG資本
林棟梁中小學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安徽阜陽的鄉下讀書,1979 年他考入清華大學計算機軟件專業。這個專業是父親看報紙時幫他選的,當時,他和父親對何為軟件幾乎不懂。入學后,他才逐漸了解該專業和內容。回憶大學生活,林棟梁說:“五年的大學生活緊張平靜,我到了大學才真正了解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在班里是一個極平凡的學生。雖然在專業研究上沒有出類拔萃,但五年的教育給我打下了堅實的工程技術功底。”
1984年林棟梁直接考入清華經濟管理學院研究生班,那年也是經管學院建院的第一年,朱櫧基是第一任院長。1986年林棟梁畢業,他被分配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經濟政策。他參與的研究獲得過孫冶芳經濟學獎。1992年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花旗銀行所屬的一個公司工作了一年。在林棟梁的口中,他的一切經歷似乎簡單的不能再簡單,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他是一個典型的清華人,不善講述故事,但表達言簡意賅,句句切中要害。
1993年,林棟梁回到北京,因朋友相求幫助北京科協與IDG資本一起談合作,從而認識了熊曉鴿、周全。隨后,他成為了IDG資本的第四位合伙人。1995年,林棟梁開始了他的投資生涯,近20年的時間里,林棟梁所在的IDG資本共投資了近300家公司,林棟梁本人如今代表IDG資本擔任著超過10家公司的董事。
2007年前后,隨著IDG資本整體基金規模的擴大,林棟梁的關注重點轉向新能源、新材料。“互聯網領域由我們年輕的合伙人去負責,我們老了。”他謙虛的說。幾年下來,他投資了數家從頁巖氣開發到石墨烯薄膜開發的技術驅動型公司。在講到這些公司時,林棟梁說,“我們已經投資了幾家擁有世界最領先技術的公司,我對這些公司有信心,也有耐心。”
低調的兄長
回顧當年,接受過IDG投資的搜房網創始人莫天全依舊感慨萬分,IDG資本和林棟梁很像講義氣的大哥,在幾次遇到困難時,都毫不猶豫地出手相救。“十幾年來,IDG一路幫助我們。搜房網曾經兩度資金緊缺,兩次都是IDG給我們籌備資金,雖然不多,每次100萬美元,但是卻救了我們的命。最難得的是,IDG給我們的幫助,純粹沒有任何擔保,這個很難得。”
同樣與林棟梁是清華校友的朗新科技創始人徐長軍與林有著十幾年的交情,他對林棟梁的描述是,話不多,但是看問題很犀利,而且為人坦率、誠懇。作為投資人,注重長遠而不是眼前。
徐長軍1996年創業,做的是電信方面的產品。2000年時他拿到高盛、英特爾的投資,差不多是國內第一批接受境外資本投資的企業。但正因為螃蟹吃得太早,所以對投資的很多規則不太了解,為自己以后的發展埋下了隱患。當時高盛投資2000萬美金,規定2005年之前上市,否則公司決定權就要交由高盛處理。
結果,徐長軍沒有賭贏。高盛給出兩個選擇,要么MBO,管理層自己買下公司;要么由高盛買下,再賣給其他人。徐長軍拿不出錢來,最終由以色列一家名叫Amdocs的公司收購了朗新,對方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一家電信運營商。但是,企業被收購后經營得不太理想,2010年,徐長軍想自己把公司買回來。他需要錢,就找到了林棟梁。
林棟梁當時覺得電信行業軟件和服務方向還有機會,愿意投資。但是徐長軍忌憚之前的經歷,希望能由管理層來控股。林棟梁和IDG資本沒多猶豫,就答應了他們的要求。“管理層就是公司的主人,我們只是投資人。”所以,朗新的管理層在回購時,用了“一筆小錢”加上業績的保證承諾等就獲得了企業的控股地位。
而在2013年8月,朗新想從境外架構轉為境內時,又遇到了同樣的問題。為了滿足國內上市的監管要求,同時要引入新的戰略投資機構,朗新需要平衡股權。這次,IDG資本又做出了配合與支持,出售了部分老股。“IDG資本和林棟梁沒有就事論事、斤斤計較,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股東和公司的長遠利益上。”徐長軍說。
2011年,朗新與華為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做電信業務,一年后把這塊業務出售給了華為。因為在電信方面,華為是當之無愧的領先者。林棟梁不但支持朗新這么做,他還建議徐長軍專注于智能電網軟件。這是2010年之后全世界才開始重視的行業,能源產生、傳輸和分配是不分國界的大問題,朗新進入的時機不算晚。而且林棟梁告訴徐長軍,雖然相比互聯網,電網比較封閉,但是未來肯定會誕生像中興、華為這樣大的企業。
林棟梁對他的被投公司都義無反顧地給予指導和支持。“棟梁投的很多項目,尤其是成功幾率大的,都是連續創業者。絕大部分創業者都是屢敗屢戰,最終成功,敗的過程就是掌握了教訓,不是絕對失敗,是很多個錯誤積累起來的經驗。”云測創始人王軍說。
在王軍眼里,林棟梁很像一位兄長。“他資歷很深,也比較年長,很多時候更像大哥一樣跟你去溝通。他偶爾發脾氣,但更多的是兄長的一種關懷,不是敵我對立的矛盾,而是他發現一些問題,替你著急的情緒表現。”
2011年,這家移動互聯網真機云測服務平臺拿到IDG資本將近1000萬美金的投資。投完之后,王軍和他的合伙人蔣曉海就摸清了林棟梁的原則,“不需要我的時候,你們就放心大膽去做,搞錯了沒關系,再來。”
王軍介紹,林棟梁看項目不是按照傳統商業計劃書的模式跟創業者溝通,而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論。“第一,他更關注你們想做什么事?第二,從市場和用戶的角度來看,為什么需要你們來做這樣的事情?第三,誰來做這些事?”
林也沒有太正面關注過短期收益如何,反過來他會問創業者,“你需要多少錢?這些錢夠不夠?”王軍的理解是,這不代表IDG和林棟梁不關注投資回報,而是更有耐心。
“在很多關鍵節點,他會從他所接觸到的數據以及了解的情況,積極地給你反饋,幫你修正想法。這些意見不是出自投資人的角色,他從來不會強制我們接受,而是以一個朋友的身份,這些建議讓你心里很踏實。”王軍說。
在胡澤民看來,林棟梁最大的特點就是堅持。“只要是他認可的企業和創業者,他都會一直支持。比如他信任和支持網龍和91,投進來這么長時間從來沒有賣過網龍一股股票。他會把創業者當作伙伴,所以我們很多關鍵的決策都會咨詢棟梁的意見。”
盡管在投資圈已經浸潤了近20年,林棟梁對于自己的評價還是如其人一般低調:“我個人有限的投資經歷告訴我,除了投資的錢之外,我真誠地覺得我們沒有哪些本領能實實在在地幫助到企業和創業者。在商業模式及產業方向上,可能會有些許幫助,我倒習慣于做一個安靜的股東代表和伙伴,悄悄地為企業和創業者鼓勁加油、分憂解難。”
在生活上,他依然很簡樸,沒有豪車,穿著吃飯都很簡單。在被他投資過的創業者中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他投資的一個創業者在一家飯店包房吃飯,出來接個電話,發現林棟梁跟另外一人在大廳里正用餐,這一幕讓這個創業者很不好意思。
王軍說,林棟梁對很多東西的看法已經很超然,“對大人物不驚訝,對小人物不厭惡。沒有人生經歷,很難達到這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