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往都是老太爺心態的銀行,在2013年就不得不放下身段了。因為互聯網金融的沖擊,銀行的日子越來越難過。
12月25日,網易的添金理財產品在1個小時內就大賣5億元,該產品的預期收益率高達11%。
在此之前,百度百發、東方財富網的活期寶、數米網的勝八百等互聯網基金產品,都紛紛打出高收益大旗,收益率都超過8%。
到了年底,由阿里巴巴余額寶攪動的風暴不但沒有停息,反而越發兇猛。
百度接著推出“百發”產品,騰訊、新浪也在醞釀推出類似余額寶產品,京東、蘇寧也計劃在自己的體系推出“企業版的余額寶”。基金、保險等機構和互聯網企業合作的例子早已經屢見不鮮。社會的閑置資金都紛紛流向了這些高收益產品,銀行的活期存款流失加速。
根據11月11日央行發布的10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10月住戶存款流失嚴重,減少8967億元,為今年以來存款流失最嚴重月份。最新的同業數據顯示,12月份前三周,工農中建四大行的存款流出已經高達950億元。
幾千億的存款流失對于體量高達萬億的銀行來說,雖然是九牛一毛,但是其潛在的沖擊不可小覷。
這就是一個循環,互聯網金融產品不斷吸收著活期存款和眾多的閑散資金,造成銀行資金短缺。季末考核點的到來,銀行間為了相互拆借,不斷抬升利率。銀行為了攬儲,也不得不提高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進而再次提高貨幣市場的收益率,加劇存款流失。
這樣的循環對于銀行來說是致命的打擊。“銀行如果再不改變,早晚有一天會被互聯網金融革了命。”平安證券首席策略師王刃告訴《投資者報》記者。
互聯網金融沖擊銀行存款
互聯網金融到底有多大威力?
以今年6月誕生的余額寶為例,到今年11月,規模就突破了千億。近期更有媒體報道,余額寶11月底的規模已經達到1800億元,并且每周仍以十幾億元的速度在增長。
余額寶的成功,引爆了整個基金行業。目前百度聯合華夏、嘉實的理財產品規模大約在60億元左右,匯添富“全額寶”近6億元,東方財富旗下的“活期寶”9月底申購額度大約在100億元。業內人士預計,今年互聯網基金大約搬走2000億元左右的活期存款。
面對互聯網的挑戰,基金公司也紛紛推出各種類寶產品,他們的收益率甚至超過了余額寶,這也讓基金公司獲得了不少的資金申購。
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近一個月貨幣基金7天年化收益率不斷走高。
截至12月25日,貨幣基金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為5.37%,遠遠高于一年定存3%的收益率。有數據統計的243只貨幣基金中,240只基金的七日年化收益率超過3%,僅交銀理財21天A/B以及工銀瑞信安心增利A3只基金的七日年化收益率低于3%。
其中,中銀理財21天B的七日年化收益率突破8%,達到了8.21%,中銀理財21天A的七日年化收益率也接近8%,為7.96%,易方達月月利A和易方達月月利B緊隨其后,七日年化收益率分別為7.64%和7.87%,此外,招商保證金快線B、廣發天天紅等8只貨幣基金的七日年化收益率也均超過7%。
收益率不斷飆升的貨幣基金受到個人和機構投資者歡迎,不少貨幣基金規模增長加快。基金業協會的公布的數據也顯示,截至今年11月末,貨幣基金整體規模突破6000億元,達到6331.61億元,相比10月末的5754.39億元,上漲了10.03%。
除了上述產品,網絡借貸P2P、眾籌融資在今年也呈現爆發式增長。他們提供的年化收益率都在10%以上,甚至高達20%,也是吸引了很多民家資本的參與。有媒體統計,今年上線的平臺就有500家之多,成交金額預計達到1000億元。
同業業務飆升是錢荒主因
時隔半年,銀行錢荒再次出現,導致貨幣市場利率高企。
12月20日7天回購利率觸及10%的7月以來新高,央行19、20日持續發表聲明,稱已累計通過SLO提供超過3000億流動性,23日R007不為央行聲明所動,繼續沖擊10%。最終,24日央行重啟逆回購,市場利率才有所回落,但目前仍居高不下。
記者了解到,銀行存款搬家,不僅僅來自互聯網金融的沖擊,更主要的原因來自銀行的同業業務飆升。
2011年銀行表外業務盡管得到快速發展,但是由于剛剛起步,總體規模較小,對存款市場的沖擊相對較小。2012年銀行表外市場在2011年的基礎上再次出現了快速擴充,到今年6月份的時候這一規模達到了10萬億,而在2010年的時候,這一規模僅為2.7萬億左右。
分析人士認為,銀行為了高收益,將這些表外業務大都做了短借長配的投資,導致季末年初考核時點,銀行資金不足。
由于有了6月份的教訓,年末各大銀行都早早做起了準備。有錢的都存起來,不再往外借;沒錢的也早早開始儲備糧草,不惜高息攬儲,從而導致2013年,在幾個考核試點出現貨幣市場利率的快速攀升。
既然從事貨幣市場的短期拆借可以獲取較高的利潤,于是可以取代存款的貨幣基金或者類貨幣基金便應運而生。由于貨幣基金的收益率遠遠超過活期存款,而且靈活性與活期存款沒有多少差異,這就使得更多的資金從存款搬家。與此同時,這種存款搬家又進一步加劇了銀行攬儲的艱巨性,從而推升了貨幣市場利率,形成“正反饋”。
另一方面,銀行為了攬儲,也不得不相繼抬高銀行存款的利率。近期,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持續飆升。據記者了解,短期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已經升至6%以上,一些中小銀行中長期的理財預期收益率更是達到7%以上。
據銀率網數據庫統計,近期在售的非結構性人民幣理財產品共計236款,平均預期收益率高達5.63%,其中預期收益率超過6%的理財產品有98款。其中,華夏銀行在售的預期收益率超過6%的理財產品達10款,預期收益率最高的產品達6.8%。溫州銀行推出一款“金鹿理財”的產品,起購金額為15萬元,投資期限為150天,但預期收益率已經達到7%。
銀河證券分析師也提到銀行攬儲成本加大的另一個原因:在2011年中小企業面臨困境的時候,國家鼓勵小額信貸公司的發展,在政策的扶持下,這兩年發展迅猛。2011年9月,全國小額貸款公司的總數為3791家,涉及貸款余額為3358億元,到2013年9月,全國小額貸款公司的總數達到了7398家,涉及貸款余額為7534億元。由于向中小微企業的信貸利率遠高于銀行的利率,在高回報的驅動下,很多民間資本便繞道銀行直接進入中小微企業的信貸市場,這進一步加劇了銀行獲取存款的難度。
國開證券的一位分析師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在實行利率管制的時代,國內利率有兩套運行體系。一條是在與政府扶持的相關項目以及國有體制內的企業,所獲得的貸款利率相對較低;而中小企業從民間以及銀行表外獲取的融資成本就很高。
“利率市場化會逼得銀行不斷提高國有企業的貸款利率,實現資金的高效率運轉,減少資源的錯配。”在他看來,利率高企將會常態化,這無疑會提高整個銀行體系存款利率中樞,提升銀行的負債,加大銀行的壓力。
“在內外因作用下,銀行必須做出改變,否則未來的日子會越來越難過。”平安證券首席策略師王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