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什邡事件為例,分析微博空間中非理性表達的表現形式,非理性表達主體的心理傾向和思維方式,剖析微博非理性表達產生和發展的原因。發現非理性表達也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微博不僅是草根群眾發表言論的平臺,而且也是社會的減壓閥,是窺探社會矛盾的窗口。
關鍵詞:微博;非理性表達;表現形式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11-0061-03
2012年7月1日起發生在四川省什邡市的一宗群體性事件。起因是什邡市準備動工的“宏達鉬銅多金屬資源深加工綜合利用項目”被爆存在極大的負面環境影響,導致大量群眾示威游行,抵制項目實施。什邡市政府當局派出大量警察、武警、特警官兵前來維穩的行動,引起了嚴重的警民沖突,造成多人受傷。此事在網絡上引起輿論嘩然,迫于輿論壓力,什邡政府最終宣布停止建設此項目。事件雖然以微博用戶群的訴求得到滿足而告終,但網友在參與討論和解決事件的行為語言方式上體現出嚴重的非理性。
“非理性”是指一切有別于理性思維的精神因素,如情感、直覺、幻覺、下意識、靈感等[1]。有學者認為“非理性表達”是指人在有別于理性思維的精神因素(如情感、直覺、感覺、下意識等)的控制下所做出的語言或者行為[2]。
2013年1月15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微博用戶規模為3.09億,較2011年底增長了5873萬,網民中的微博用戶比例達到54.7%。微博儼然成為當下最熱門的新興媒體。有人認為“微博中的非理性表達”和“微博暴力”應該區別開來,也有學者認為“微博暴力”是指:微博用戶群受狂熱、非理性的情緒支配,在以快捷、自由為特征的微語言環境下,對觸犯他們道德神經的網絡事件,濫用“微”語言對當事人進行自發,無組織的語言攻擊或群體圍攻的行為[3]。筆者認為微博暴力就是“微博非理性表達”的極端形式。
一、非理性表達的表現形式
從事件發生,到在微博上迅速傳播,輿論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聲勢之浩大遠遠超過群眾的示威游行。深入分析什邡事件的相關微博內容,不難發現,大多數的言論是在譴責政府不顧子孫后代的健康,只要GDP增長的發展模式,以及暴力維穩鎮壓群眾反抗的解決問題的方式,追究企業唯利是圖、污染環境的罪責,聲援什邡群眾的示威游行,輿論的一邊倒現象嚴重。然而譴責和聲討的言論卻并不能全部體現正義,由于非理性表達的存在,使得輿論呈現出自發和無組織的特點,某種程度上扭曲了正義表達。
(一)表達情緒化
什邡事件中微博網友的語言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或是義憤填膺的攻擊,或是指桑罵槐的諷刺又或是一味地煽情和鼓動。其中,官員、富人、文人等遭到無情地抨擊。如被譽為“微博女王”的姚晨,因未參與到事件當中來而無辜地被指責;方舟子被稱為“老屌”,對其嚴辭辱罵;什邡書記李成金被貼上貪官酷吏的標簽,強行要求他下臺。在微博中,“公知”已成貶義詞,網友對其肆意調侃、貶低,體現了草根群體的插科打諢和挑釁惡趣。由于微博沒有“把關人”這一環節的設置,口語化、市井化的粗俗語言直接曬在了網上,言語頗多攻擊意味。而這一類帶有明顯傾向性的單一認知常常占據主導地位,極容易被轉發,受到大多數人的歡迎。這種裹挾著強烈情感的言論充斥在微博空間中,不但會掩埋理性的表達,而且容易形成多數人的語言暴力,造成現實中對他人人格權的侵害。
(二)謠言假新聞滋生
謠言是指通過各種渠道傳播的未經核實和查證的闡釋和觀點。事件中,很多網友不核實、不查證,受從眾心理驅使,看到有關內容直接轉、盲目跟風。甚至有人為了博人眼球,制造假圖片,捏造事實,煽動輿論。例如有人在微博中上傳交通事故中的死傷圖片,冒充什邡現場,配發歪曲事實的評論,宣稱什邡事件中有人被警察打死的虛假事實。經警方調查,肇事者并不了解什邡事件的具體情況,只是出于好奇心理,湊湊熱鬧。謠言和假新聞的出現嚴重混淆視聽,擾亂社會秩序,不利于事件的順利解決,可能導致人心浮躁和戾氣抬頭。
(三)道德審判
微博網友習慣性地用道德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將產生社會惡果的原因簡單歸結為部分人的道德敗壞、良心泯滅。本能地站在審判席上進行感性地道德判決,試圖為弱者伸張正義,為社會鏟除邪惡。
什邡事件中,微博網友對打人的特警口誅筆伐,不惜采用“人肉搜索”的方法對該特警的信息進行全面揭露,站在道德的至高點上審判量刑。
另外,網友表露出對弱勢群體的高度關心,被拘留的學生,下跪的女人引起多數網友的同情,熱情頌揚,相對應地也產生了對政府武警的強烈譴責,形成一種“弱者崇拜”效應。
道德審判往往打著維護正義的旗幟,卻常常做出違背道德原則的侵害行為,其原因就是道德審判的自豪感和酣暢感沖淡了責任感。微博圍觀中貌似人人都有維護道德的責任感,但這只局限在對目的的認定上,而在行為上卻多漠視道德責任[4]。群體對個人責任的分化,使得微博圍觀自身有“免責”的優勢。
(四)漠視生命,麻木不仁
網友對網上公開的武警圖片進行人肉搜索,搜出劉波和張兵二人,并稱劉波的父母分別是什邡組織部和縣教委的,劉波就是“官二代”,不殺不足以平民憤,鼓動網友追究二人責任。不久,新浪微博傳劉波與女朋友逛街時被憤怒群眾用鈍物砸死,當場暴斃,網友群體狂歡,稱大快人心。且不論信息是否屬實,網友的表現則是一種集體失范。慶祝死亡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缺少對生命最起碼的尊重。藥家鑫一案就是前車之鑒,輿論審判干預司法公正,藥家鑫一死,集體狂歡,讓人對社會的冷漠和麻木不仁感到恐懼,這樣的悲劇不應再上演,社會需要溫暖和愛來凝聚人心,增強人的歸屬感。
二、心理傾向分析
微博空間中的非理性表達有著明確的心理傾向,筆者在這里試分析出幾點。
(一)夸張放大現實問題的傾向
微博用戶對于什邡事件的討論并不貼近真實,大多數的人根據自身的情感訴求有目的地放大事態的嚴重性。話題不僅僅是針對事件本身,而是上升到國家的衰敗,民族的劣根性這樣的層面。多表達失望無奈的情緒,試圖構建殘酷黑暗的現實框架。微博網友將近幾年發生的負面新聞與什邡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聯系,各種社會問題浮出水面,矛盾沖突荊棘密布。縱觀網友對問題的分析和論斷,筆者認為大多數人對事件的定性還是不夠客觀公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的當下中國,有著西方發達國家都曾有過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如果將現實問題放到歷史的維度進行考察,可能那些憤怒和譴責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消解,代之以成熟心理基礎上的寬容和理解。
(二)自我實現的傾向
言論內容呈現出針對公知、明星、專家等社會名流、精英階層的挑釁和質疑。自覺站在這些人的對立面,劃清界限,通過顛覆精英話語的權威和嚴謹,嘲諷文人的酸腐,來標榜自身的真實和質樸,宣示自我的存在。同時,政府、企業和傳統媒體在本次事件中被妖魔化,權威和公信力受到挑戰。網友談論什邡事件,大多數是在翻政府的舊賬,指責政府在其他公共事件處理上的過失,在與別國政府的對比中,表達對本國政府的失望;認為企業唯利是圖,不負責任;而傳統媒體是政府和權勢的代言人,充分肯定微博的地位和力量。網友表現出一種對個人價值觀的推崇,相反地,對代表權威和權利等的強勢機構,卻竭力抗拒和排斥,這里面有一種自戀式的自我實現傾向。
(三)暴力傾向
充斥在微博空間中的言論多體現暴力傾向,網友的憤怒之情溢于言表。“啟示不如起事”之類的煽動性言論多有出現;對于打人特警的討伐之聲也充斥著暴戾之氣;將持不同意見的網友視為公權力的走狗、人民的叛徒,喊打喊殺聲不絕于耳。法學教授吳法天與四川女記者周燕云因意見不合在微博上約架,暴力從線上延伸到線下;直言“當地政府領導無能或瀆職”,追究什邡政府官員的責任。
(四)親社會的傾向
什邡事件是典型的群體性事件,群體往往會給個人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壓力。事件中多數網友之所以選擇勇敢地發表言論,聲援什邡示威人群,一方面是因為網絡虛擬環境的匿名性所帶來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想為社會做點什么,維護群體利益的道德正義感需求,在心理學中這被稱為“親社會傾向”。人們在這樣的心理傾向的驅使下,會主動承擔責任,為他人著想,對危害群體利益的言論和行為,會給與無情地抨擊和譴責。同時也表現為盲目地從眾,當自身觀點與群體中占主導地位的觀點沖突時,會主動做出贊成主導觀點而放棄自身觀點的選擇。
綜上所述,微博用戶在匿名和虛擬的微博空間里的行為反應是一種角色扮演,一個人在何時何地扮演何種角色,實際上是他內心世界的一種直接反映。根據微博用戶非理性表達的心理傾向的分析結果,微博用戶試圖塑造自身正義的捍衛者,公平的裁決者以及積極的參與者和傳播者的角色形象。角色形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源于微博用戶對改變現實境遇的無力,由于內心真實的欲望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達成,所以極力追求在微博空間中體現能力,獲得虛擬的成就感。
三、非邏輯的思維方式
人們在認識過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能動地反映客觀現實的理性認識過程,被稱為“邏輯思維”[5]。它建立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之上,由已知推導未知,從而把握事物的本質規律,認識客觀世界。不言而喻,“非邏輯思維”是相對于“邏輯思維”而提出的對立面,前者所包含和體現的是科學理性的匱乏,是認識能力的有限。筆者在研究微博用戶對什邡事件評論的表達中,明顯表現出一種非邏輯性。
第一,網友缺乏探索真相,追問事實的素養。其實整個事件過程中值得追問的東西很多,比如鉬銅項目是否真的帶來環境污染的隱患?項目上馬的程序是否規范?是否如部分網友所說的,是政府為片面追求GDP增長,體現政績而與企業所做的錢權交易?網友質疑警察打人,那么警察在何種情況下被賦予使用暴力的權力?被打的受害者具有表達的權利,同時也應該呈現施暴者的觀點和解釋,以平衡輿論。但是在微博中,人們看不到有對事件各種疑點的闡釋和說明,只有情緒性的斷言,道德的審判。
第二,部分網友主觀臆斷,隨意推測,將事件發生的原因簡單歸咎于“政治利益的博弈”。因果之間缺少論證的依據和過程,難以抽絲剝繭,呈現事情原貌,做出的評價和判斷也是站不穩腳跟的。言論數量雖多,但是有見地,能以理服人的言論卻很少。
四、微博非理性表達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微博言論的非理性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
正處在轉型期的當下中國社會,各種復雜的利益糾葛,矛盾沖突凸顯,民主法治還有待健全和完善。上層官僚存在貪污腐敗問題,權利出租現象普遍存在,政府公信力下降;下層草根誠信缺失,各種食品安全問題的曝光令人堪憂;社會不公,貧富分化現象嚴重。這樣的社會現狀使社會成員普遍沒有歸屬感,人心冷漠,彼此之間缺乏信任,“小悅悅”事件給了人們很好的啟示和警告。微博中的偏激,非理性言論的背后是“仇富”、“仇官”的社會心態。什邡事件中,借題發揮的網友大有人在,很多人其實并不了解事情真相,抱著趕時髦的心態盲目跟風,尋求共同參與的歸屬感和維護正義的自豪感。
(二)微博獨有的傳播特點為非理性表達的產生提供了技術條件
關于微博的技術特點,學者們已經討論了很多。微博的開放性,匿名性和交互性為公共空間的構建提供了可能,只要話題能夠引起多數人的興趣,就能形成輿論場,從而對話題進行充分討論,對現實起到一定的影響。微博可以集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組織傳播和群體傳播于一身,微博容納多種媒介語言,包括文字,圖片,聲頻和視頻,網友可以隨時隨地拍攝視頻,錄制音頻上傳網絡,為信息的公開,交流的跨時空提供了極大的便捷。但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微博的低門檻讓普通百姓也能參與社會公共話題的討論,表達看法和觀點,但缺乏對各種言論的把關和篩選,海量信息泥沙俱下,難辨真偽。碎片化的文字語言難以保證觀點論據的充分闡釋,信息的準確性和言論的理性難以保證。
(三)信息的不公開,封堵信息渠道的處理危機方法是非理性表達存在的直接原因
什邡事件發生至今,也沒有權威部門來澄清事實,主流媒體幾乎集體失語。什邡政府雖然開設“活力什邡”的微博來回應民眾的抗議,但話語模式仍然顯得官腔官調,對群眾質疑的問題沒有進行正面回答,也沒有拿出足夠的證據證明“鉬銅項目”的安全性。而項目實施之前,更是沒有充分征求群眾意見,以致群眾不理解,不支持。
事件在微博上大肆傳播之后,有關部門要求新浪微博刪除部分帖子的行為更是激怒了網友。最后突然宣布今后不再建設“鉬銅項目”的決定,也不是在充分認識到“鉬銅項目”會給當地百姓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脅的基礎上做出的,而是為了順應民意,防止事態持續擴散所采取的權宜之策。這種信息的不公開,不透明阻礙了官民的有效溝通,謠言的滋生,假新聞的泛濫根本上來說是因為人們對于不確定事實的恐懼和警惕心理,從而產生“鄰避效應”。相關部門的一再回避和遮遮掩掩,加深了公眾的懷疑,更加確信自己的猜測,從而行為上更加抵制。
(四)微博用戶的結構屬性和自身媒介素養的缺乏是非理性表達存在的內在原因
CNNIC第31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年齡結構方面,網民中30歲以下的人群占56.1%的最大比重;學歷結構方面,初中學歷人群占到35.6%,比例最高,同時大專以上學歷人群上網比例接近飽和,網民的增長動力來自低學歷人群;職業結構方面,學生最多,為25.1%,其次個體戶/自由職業者占比為18.1%,然后是無業/下崗/失業人群也占有9.8%的較高比例,而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領導干部卻只占0.5%的最低比重;收入結構方面,網民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人群達到71.2%。
網民的低齡化、低學歷、低收入的特點也折射出微博用戶的結構特點。這類人群不夠成熟,對社會缺乏歸屬感、易怒,缺乏媒介素養且不求甚解。這也是非理性言論產生的重要原因。
介于對什邡事件的案例分析,筆者認為微博用戶的非理性表現有著現實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它源于社會轉型時期民眾對于“自由與正義”的渴望訴求,是社會的各種復雜矛盾糾葛,利益摩擦的表現形式。微博其實成為了社會的減壓閥和窺探社會矛盾的窗口,為底層群眾在現實生活中的憤懣不平提供一個釋放的出口。他們發泄情緒,表達訴求甚至制造混亂,其實是在反抗社會不公,尋求心理安慰。
參考文獻:
[1]焦璇.網絡輿論的“非理性表達”[J].新聞愛好者,2011(4)下半月.
[2]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44279.htm.
[3]劉國慧.試論微語言環境下的網絡暴力——以舒淇事件為例[J].新聞愛好者,2012(10).
[4]莫楠.圍觀中的隱憂——對微博圍觀的道德反思[J].當代傳播,2013(1).
[5]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393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