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紀錄片以其紀實屬性所固有的穿透力、震撼力,受到觀眾的歡迎。成功的紀錄片是真實美與藝術美的完美結合。真實是紀錄片的生命,藝術則是使這一生命變得有血有肉、多姿多彩的“營養液”。我們從藝術視角對紀錄片《喚醒綠色虎》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本片通過令人震撼的影像,出類拔萃的解說詞以及對具有強烈感情色彩的個人故事的嫻熟運用,捕捉到了中國民間環境運動的精髓,為世界了解中國正在蓬勃興起的公民環保運動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同時,從該片我們得到了如下幾點啟示:一部好的紀錄片,首先要有較高的立意,能夠反映現在人們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其次,要注重結構設計;最后,要整合好敘事風格、畫面語言、解說詞撰寫等藝術處理。
關鍵詞:藝術;紀錄;敘事;語言;解說詞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11-0092-03
一、引 言
《喚醒綠色虎》通過環境活動人士、農民及記者的眼光,追蹤一場史無前例的非凡運動,這場運動是要阻止在中國西南部的崇山峻嶺中的長江上游修建大壩。為人們長期固有的“人定勝天”的理念論畫上句號。影片以令人驚奇而且從未在中國境外面世的檔案材料及對政府內幕知情者和見證人的采訪為主體,同時也講述了在那個特定的年代是如何堅持以進步的名義搞人定勝天運動。數以百萬計的中國人被動員起來參加運動,而這些運動改變了中國的地貌,毀壞了湖泊、沼澤、森林和草原,讓沙塵暴肆虐而且也令科學停滯不前。五十年來,天一定要服務于人的觀念在一代一代的中國人心目中已根深蒂固,批評這一做法的人因此而銷聲匿跡了多少年。當一部新的環境法通過之后,由環保活動人士和農民領導并得到政府內幕知情人支持的一場新環保運動終于扎下了根。中國有史以來,普通公民第一次享受到了參與政府決策的民主權利。環保活動人士踏上了檢驗他們的自由度并拯救一條河流的征程。影片獲2012年“格蘭特海姆環境報道獎”的“特殊價值獎”。本文基于影片的藝術視角,就影片立意、結構設計、敘事風格、畫面語言、解說詞撰寫藝術等進行分析,試圖總結出對我們有意義的借鑒。
二、基于藝術視角下的對《喚醒綠色虎》影片的分析
(一)立意崇高
一部好的影片,首先要有較高的立意,能夠反映現在人們普遍關心的社會問題。我認為這部記錄片若對外播出一定會產生很大的社會影響。這個紀錄片主要講述通過媒體工作者的努力,發動群眾力量保護怒江生態環境的故事。該片以怒江環境保護為出發點,借助媒體,讓怒江群眾了解到修水電站的利害關系,最終阻止了最大的虎跳峽水電站的修建,喚醒了人們對綠色環境的向往,保護環境的激情,認識到我國公民應當充分行使權利,關注民主政治進程。一方面是對保護自然環境與國家經濟發展的認識。發展經濟不能破壞環境,犧牲民眾的利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行不通。開發一個水電站要淹沒的不僅是一片村莊,一個景觀,更是淹沒了一些人世代的生存環境,淹沒了寶貴的文化,這些都是無法修復的。另一方面是這部片子會喚醒我們對民主制度的關注。怒江村民經過自己的抗爭終于保護了自己的生存家園,中間的過程十分艱辛,有便衣警察的盤問;有總編輯的刁難;有記者因為報道這件事失去了工作;有人為了家鄉民眾利益而失去生命。一方面,我們看到了民眾本身公民意識淡薄,任人宰割,不知道自己可以行使知情權、監督權、決策權等權利,其實這也是大部分中國人的狀態。怒江群眾為了自己的家園甚至需要豁出性命去保護,這從側面反映出民主制度的不完善。另一方面,我們看到媒體在這件事情中的關鍵作用,如果沒有媒體讓小沙壩村的人了解漫灣的人們在修筑水電站之后的生活狀態,我想小沙壩村的村民會成為第二個犧牲品,如果沒有蕭亮中的去世,民眾也不會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而媒體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使輿論監督機制發揮作用,引起國家上層領導的關注,促進了《環境影響評估》的出臺,促進了民主參與決策的能力。
(二)結構嚴謹
該片首先講述對怒江建壩的討論,溫家寶總理親自批示要慎重處理,接著講到曲格平對大煉鋼爐除四害的回憶;鏡頭轉向回到漫灣,環保人士請群眾去開發水電站的地區了解當地人們的生活狀態,使即將修筑漫灣水電站的群眾了解到維護家園的重要性;插回曲格平對大躍進時的回憶,“人定勝天”、“征服自然”的錯誤觀念,圍墾滇池,導致大饑荒,開墾森林,使農牧林業全部受損。回到長江上游對史立紅所拍影片反響強烈的地區,溫家寶總理的批示,表明領導對這件事的態度。蕭亮中的去世深深刺激到當地群眾,最后通過這些努力,怒江群眾不僅有效的保護了自己的家園,還引發了人們對民主問題的討論與思考。由于紀錄片的結構方式主觀性較強,靠蒙太奇手法將畫面連接在一起,不受時空限制,使這部片子的銜接不夠自然流暢。以該片為例,先討論建壩問題,又回憶起大躍進時的情景,中間過渡很生硬,會使人的思緒被打斷,觀眾會產生疑問:這兩件事之間的聯系是什么?從完整性來看,該片較完整,提出問題,找到方法,解決問題,以及引發的思考,整體思路比較清晰;從嚴密性來講,雖然整個片看起來不夠精巧,工整,嚴密,但凸顯真實性,太過嚴謹反而失去了真實感,也就失去了這部紀錄片所要表達的思想。這部片子的魅力就在于那種毫不雕琢的真實感,增加了可信力,容易感染受眾。單看描述怒江群眾保護家園時運用了順序式結構,以時間為軸,隨著事態發展將事實展現給觀眾,容易被觀眾接受,但整部紀錄片以交叉式結構來展開,插入大躍進時期的事情并不唐突,因為大躍進時期領導人一句“人定勝天”就可以讓群眾毫無理智的狂熱,不計后果,最終造成大饑荒,而現在社會在進步,我們不應該再為國家的發展而犧牲環境,犧牲生存的家園,可是現在依舊有群眾為了修水電站而流離失所,通過這種類比深化了主題,這兩件事內部的聯系,拓展了主題的意義。
(三)敘事風格獨特
整部片子以旁白和被采訪者口述為主,中間加一些錄像資料,是史實與史論的有機結合。這部紀錄片在電視語言構上通過畫面加解說敘述史實,通過專家學者訪談(同期聲)完成結論和評說,有的段落在史實敘述過程中,往往加入研究學者,事件參與者對于關鍵情節、細節的追述或補充,產生夾敘夾議、渾然一體的效果,這種記敘的客觀性和評價結果的史論對立統一的關系,大大增強了電視片敘事的內涵和力量,容易使觀眾受到感染,起到呼吁作用。由于有了訪談的介入,降低了解說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片子的主觀介入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向觀眾展現過去和將來時空,從而擴展整個片子的表現力。解說和訪談的交替出現,無形中給片子帶來一種節奏因素,因而更加滿足觀眾的收視需要。
(四)畫面語言優美
該片畫面語言豐富。開頭開門見山,告訴群眾這是一次環保運動,易使觀眾領會全片基調,插入過去毛澤東領導下的影像資料,設置懸念,吸引觀眾注意力,觀眾會迫切的想知道這是一場怎樣的環保運動。在敘述整個事件的過程中,運用多次運用長鏡頭和蒙太奇的手法。例如到達漫灣,使用長鏡頭記錄老太太失去家園在垃圾堆里撿垃圾的過程,還有一位婦女失去家園聲淚俱下,同時使用特寫記錄當人們看到這些場景時的表情。該片中的蒙太奇的鏡頭沒有太快或太慢的鏡頭,保持整體節奏的統一,影調也比較協調,除了影像資料是黑白的之外,大部分畫面明暗銜接過渡都很自然。在景別與角度的選擇上,由怒江的絕美景色,轉向怒江人民的生存狀態,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在紀錄片的段落上,運用平行交叉蒙太奇和比喻象征蒙太奇。平行交叉蒙太奇集中表現為一邊記錄怒江,一邊回憶大躍進;象征比喻蒙太奇表現為怒江的景觀是一種象征,象征那些為了國家發展需要而即將不復存在的美麗景觀,象征那些流離失所的群眾,也象征國家一些法律制度還有待完善。結尾發人深省,從側面表達我國公民意識加強,關注民主制度。
(五)解說詞表達準確
解說詞是紀錄片的重要聲音之一。該片中,解說詞首先交代拯救怒江地區人民生活環境的背景,怒江生物的多樣性,怒江人民與怒江之間不可割舍的關系,還有怒江的水電資源,以及對關鍵人物的簡單介紹,使觀眾迅速了解該片主題,準確表達作者意圖。在播出歷史錄像資料時,解說詞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例如當時大煉鋼鐵的社會背景,片中雖然沒有當時關于這段歷史背景的畫面,但通過解說詞“在建設初期,繁榮遙不可及,五億人民剛經受過戰亂,渴望擁有安穩的生活……”使要說明的事件更加完整。
解說詞整合了畫面信息,創造了明確的指示關系。首先,解說詞放大了信息點,強調突出關鍵性細節。例如“小高爐的溫度不夠高,大部分的鋼不能用就被扔掉……麻雀數量銳減,害蟲泛濫,導致了大饑荒……”這些信息在畫面中觀眾可能不會留意,但通過解說詞,觀眾就能體會到當時除四害導致的惡劣影響。其次,解說詞對無序畫面進行整合。例如片中拍攝的天安門廣場,緊接著就在車中拍攝一行人奔赴怒江的情景,兩個畫面之間沒有什么聯系,但解說詞說:“到了2004年,隨著新法規《環境影響評價法》的通過,普通老百姓獲得了與他們的領導人討論和質疑決策的權力,在怒江河谷,環保人士利用這個機會進行調查,并且廣泛報道這些水壩對當地民眾的沖擊……”這樣兩個無序鏡頭的銜接與過渡就比較自然了,就不會顯得突兀了。最后,解說詞還有“引力作用”。一方面,解說詞設置懸念,不斷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讓觀眾不斷有興趣接著看下去;同時無形中提升了紀錄片的內在價值,讓人們了解到環保人士為其付出的努力,也在不斷地在暗示觀眾關注中國的環保發展。
三、總結與啟示
(一)挖掘好主題
拍攝一部紀錄片,最主要的是確定拍什么,也就是要進行選題策劃。尋找選題,是紀錄片創作的第一步。把握好一個選題,關鍵之處在于所選題材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每一部紀錄片正式開拍之前,創作紀錄片的每個人都會有很多的想法和意圖,但是“影片”要求的是能夠拍出來的東西,而不是僅僅憑借很好的想法或意圖,因此,必須對所選題材做詳細的可操作性論證,即對該題材的選取是否能夠引起社會大眾的興趣,社會大眾對該題材是否存在一種表達的需求,所選的該題材又有什么特別之處等一系列問題進行詳細的論證。《喚醒綠色虎》在這方面獲得了較好的突破,因而,引起了不同凡響的社會公眾共鳴。
(二)注重結構設計
在《喚醒綠色虎》結構的梳理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內在的結構線,它跟“環境”有關。這樣的話,就找到了一條連接這個影片的內在的線。我覺得它能夠解釋目前人們共同關心的“環境問題”,這就找到了一個主題當。這個結構里頭也包括了視覺上的連接,包括內景和外景、日景和夜景的考慮。結構是一種藝術,但它并不難,每個人都有這種能力,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有結構意識。現在的創作里面,結構本身的含義可能更大,比內容還要大,這就是所謂的結構主義所說的內容存在于板塊和板塊的縫隙之間。
(三)整合敘事風格、畫面語言與解說詞
獨特的敘事是紀錄片的一個重要藝術特性,從敘事角度研究紀錄片,就是要以紀錄片為研究文本,探討其敘事的方式方法。而紀錄片中的畫面語言與解說詞是構成故事的兩大重要因素,二者密不可分。《喚醒綠色虎》通過令人震撼的影像,出類拔萃的解說詞以及對于具有強烈感情色彩的個人故事的嫻熟運用,捕捉到了中國民間環境運動的精髓,為世界了解中國正在蓬勃興起的、有可能改變中國未來的公民運動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參考文獻:
[1]曹坤.關于紀錄片的美學思考[J].當代電影,2003(5).
[2]張紅軍.紀錄片美學隨想[J].電視研究,2010(1).
[3]沈一冰.電視紀錄片創作的三要素[J].視聽縱橫,2010(5).
[4]朱海平.電視紀錄片故事化的實踐與探索[J].新聞記者,2009(1).
[5]周東元.紀錄片的故事化品質[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8(5).
[6]鄭靜峰.論紀錄片創作的“情景再現”模式[J].視聽縱橫,2007(6).
[7]王莉.對紀錄片選題的思考[J].成功(教育),2008(10).
[8]陳少波.電視紀錄片解說詞創作的審美選擇[J].寫作,1997(9).
[9]鄒鑫華.紀錄片解說詞的藝術表達[J].視聽界, 2009(5).
[10]李余良.電視紀錄片解說詞的寫作[J].新聞愛好者,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