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媒體時代,智能手機在引發的一個個深刻改變人們所認知的傳媒生態數碼革命的同時,也變相的成為了網絡謠言滋生與傳播的溫床。智能手機是把雙刃劍,給人們帶來了方便,同時也帶來了謠言。面對來勢洶洶的網絡謠言,公民應盡到自己應盡的義務,抵制謠言,也要從合理使用手機做起。
關鍵詞:網絡謠言;移動網絡;自媒體;智能手機;即時通訊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11-0108-03
一、引 言
轉型期的中國已經開始步入自媒體時代,多元化的社會利益糾葛越來越復雜,負面新聞接連發生,涉及面越來越廣。在網絡化高度發展的今天,手機移動網絡發展迅速,無線網絡覆蓋率越來越高。于是,以傳播快,更新及時為代表的移動網絡手機終端,成為很多人獲得信息,表達意見的最便利的渠道。然而,手機是把雙刃劍,人們在享受手機移動網絡的便捷的同時,網絡謠言也依附于手機,傳播泛濫,控制網絡謠言傳播逐漸成為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尤其是當由社會矛盾引發的負面新聞和越來越高效的移動手機網絡碰撞到一起時,就形成了滋生網絡謠言的溫床。有些網絡謠言雖然傳播較廣,但是,實質上并不會對公共安全造成影響,大部分人對此只是淡然一笑,比如一些明星八卦謠言,但某些網絡謠言如果處置不當,則會在傳播過程中對社會安全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比如關于禽流感疫情等關乎公共安全的謠言,極易引發民眾的恐慌。當這類網絡謠言觸及到公眾“最緊繃的那根神經”,如涉及官員腐敗,政府公信力缺失,社會弱勢群體,公民食品、生存安全的社會性問題的時候,極有可能抓住部分網民的眼球造成輿論聚集,并且滾雪球似地吸引更多人的注意,造成網絡輿情中熱點話題的“馬太效應”。一旦網絡輿情高度聚焦,公眾的視線將會向著輿情漩渦的中心靠攏,形成了一個聚集的焦點,更以其為中心,以手機媒體強大的傳播能力為媒介,呈現出一種前所未見的高速度高頻率多維度的謠言擴散狀況,謠言的破壞力也被最大化。在這個過程中,手機媒介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二、不斷增加的龐大的智能移動終端用戶群與網絡謠言傳播的指數效應
1.手機價格下降,門檻降低,使用逐漸成為主流。手機,尤其是以iOS、Android、Windows、Linux、Blackberry OS系統為基礎的智能手機媒介為信息的傳播帶來了全新的終端交互方式與用戶使用環境和習慣。隨著智能手機市場的發展,智能手機的價格不斷降低的同時性能卻在不斷的提高。國內電信產業重心不斷向移動網絡傾斜,上網套餐,流量資費,無線3G網絡和wifi的覆蓋,大幅降低了智能手機移動網絡的門檻。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通過無線移動網絡來獲取并傳播信息,智能手機逐漸普及,移動網絡成為國內網民首選。據調查,72.2%手機網民每天使用手機上網至少一次,且幾乎覆蓋了生活各個方面,成為手機網民接入互聯網的主要方式,并對手機網民電腦端的網絡行為產生了較大影響,35.6%的手機網民報告其因為使用手機而減少了對電腦的使用[1]。此外,智能手機的一些特點,吸引越來越多的網民使用智能手機終端接入無線移動網絡。
2.手機無線移動網絡普及與日漸龐大智能手機用戶群。手機無線移動網絡的普及為偏遠地區,為低收入群體接入網絡提供了便利。近年來,中國3G網絡的廣泛覆蓋,隨時隨地的移動網絡無線接入,是和移動、電信、聯通的積極推廣,國家的大力支持分不開的。隨著WLAN覆蓋面積的不斷擴大,無線上網的速度得到了極大提高,隨時隨地的便捷高速無線網絡接入使得以智能手機為主的各種無線移動終端使用者獲得了極佳的上網體驗,網民可以在WLAN局域網內任何時間接入高速的無線網絡。我們可以看到,手機無線移動網絡比傳統有線網絡使網民更加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比如驢友們在游玩中留意一下團購;女孩子逛街血拼休息空暇時發布一條微博;朋友聚會時上傳一張合影;睡前幾分鐘回復一下博客留言;甚至在衛生間,有部智能手機也不會那么無聊。人們生活中任何瑣碎的時間都可以上網,無論是在商場,咖啡廳,健身房……一座陌生城市的大街小巷,都可以讓你方便的獲取網絡。由此預見到,以智能手機為首的移動網絡終端正在深刻改變著人們的上網習慣,于是越來越多網民選擇智能手機終端。在不久的將來,智能手機將逐漸取代電腦上網并改變信息的傳播生態。
根據2013年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64億,而手機網民規模為4.20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戶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年增長率為18.1%,網民中使用手機的比例繼續提升,第一大上網終端的地位更加穩固,手機網民規模在2012年增長迅速,并于年中超越使用臺式電腦接入互聯網的網民[2]。以智能手機終端接入無線移動網絡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智能手機終端的以上各種特點極大的拓展了移動網絡接入的用戶數量,使信息傳播主體更加多元化,與此同時,網絡謠言的傳播和轉發也將借助其便利的條件呈現指數型的增持。
3.網絡謠言通過手機傳播迅速,擴散性極強?!傲确指罾碚摗闭J為,任何兩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可以將信息傳遞到任何一個陌生人那里[3]。方便快捷的手機移動網絡的出現使得“六度分割效應”更加明顯。任何一個謠言,只要是網友感興趣的,就能通過手機微博、QQ、微信、短信等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跨空間、時間的迅速傳播。
4.網絡謠言通過手機傳播,流程簡單,準入門檻低。手機微博的出現,使新聞的發布信息的傳播有了跨越式的進步,與此同時,網絡謠言的傳播倘若借助了這種技術革新,危害會越來越大。眾所周知,手機微博問世以后,新聞發布復雜繁瑣的審查流程開始變的比較簡單,對手機用戶來說,低門檻的準入機制使得機主更加無處可尋。尤其是在一些突發事件報道上,移動網絡用戶中,大量的智能手機用戶會迅速被某個網絡焦點抓住眼球,個體的行為被引導,輿論被整合,迅速超過臨界值,爆發難以控制的網絡群體性事件。
5.手機即時通訊軟件的互動性強,新聞傳播過程容易失真。手機即時通訊軟件,尤其是微博,均可以通過@進行轉發。每一個自媒體個體的所見所想所知,通過語言、文字、圖像等媒介傳遞到下一個人的時候,無法保證100%傳遞,而偶爾的一個失真源,就會導致整個傳播環節信息失真。以微博等即時通訊軟件為代表的手機媒介傳播,失真情況尤為嚴重,僅僅百余字的微博,在不斷的@和轉發過程中,新聞逐漸失真,并最終形成多樣化的網絡謠言,而原本的網絡謠言也通過多維度的人際傳播網絡,使得知曉人數呈現指數型的增長。
三、手機信息傳播自媒體特征與意見領袖效應
媒體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精英媒體、大眾媒體和個人媒體。無論是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亦或是兼有以上傳統媒介所有功能并且有進一步自媒體傾向的智能手機媒介而言,仍舊是人的延伸?!懊浇樽鳛槲覀兏兄难由?,必然要形成新的比率。不但各種感知會形成新的比率,而且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形成新的比率。電臺改變了新聞報道的形式,正如它改變了有聲電影的形象一樣。[4]”同樣,自媒體時代的智能手機終端將人的主觀能動性無限的擴大,在無線移動網絡高速發展的今天,每個擁有智能手機終端的用戶都能在任何時間發布并傳播任何信息;智能手機媒介憑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新聞自由度顯著提高,傳媒生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轉變,以個人為中心的新媒體已經從邊緣走向主流。古龍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信息傳播更加便捷的今天,這種更加強調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卻自凈能力低下的媒介將會使網絡謠言產生的概率大增,擴散速度更迅速,并且在傳播過程中使意見領袖的形成更加效率。
根據傳播學者拉扎斯菲爾德“二級傳播論”的觀點,輿論領袖,也就是意見領袖,在以自由的網絡輿論為代表的公共領域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意見、評論,并引導。他精通各種即時通訊軟件,熟悉各種網絡規則,擁有復雜的網絡關系,善于運用微博、論壇、QQ、貼吧等工具傳播自己的觀點,有目的的引導網民的輿論。在智能手機出現之后,這種趨勢更加明顯。在微博普及的信息社會中,收到金錢的誘惑,許多大型炒作團會有意識的邀請輿論領袖對網民的輿論進行有目的的引導以謀求經濟的利益。手機媒體已經從邊緣走向主流,以個人傳播為主的媒介時代已經到來,手機媒介作為自媒體潮流的急先鋒,已經為絕大多數人所接受。然而,手機是把雙刃劍,高效的信息流通的另一面卻是難以治理的高速的網絡謠言擴散?!翱撮T人”理論認為,媒體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層層把關,過濾和新聞信息,并重新整合,有選擇性的向受眾傳遞信息。低門檻的移動手機網絡,使得“看門”難度大增。因為網絡世界里,權力永遠是多元的,沒有誰可以永遠充當輿論的領袖,從理論上說,處于移動網絡內的每一個個體都有可能成為輿論的中心,信息不同個體內部的傳播,使網絡謠言的監控和治理難以有效實施。
從理論上講,在言論自由、開放的互聯網,在經過互聯網用戶,互聯網用戶群進行充分的辯論,確認偽造之后,謠言和虛假信息,將得到澄清,網絡是可以自我凈化的。但是,在實際上,受各種因素影響,網絡對于謠言和虛假信息只能小部分的、有條件的自我凈化[5]。在一般情況下,網絡謠言的自我凈化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絕大多數的網絡謠言在短時間內是無法實現自我校正,自我凈化的。
四、手機無線網絡用戶的傳播心理
千里之堤毀于蟻穴,人們的心理都存著這樣那樣的缺陷,網絡謠言的傳播則是瞄準了這些漏洞進行傳播。有的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為了凸出“我知道你們所不知道的新聞”,常常不經辨別就發布一些抓住人眼球的新鮮奇特標題;但是大部分人還是從眾心理作祟,為了表現出自己緊跟潮流,人云亦云,對傳播較廣比較火爆的新聞不經任何最基本的思考就轉發并@更多的人。首先,絕大多數智能手機即時通訊軟件并未實行實名制。比如微博,無論在對手機用戶發表還是傳播信息的要求,都非常低。我國在互聯網信息傳播方面也缺乏相關的法律,人們下意識的認為即使傳播和發表虛假信息也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于是,對網絡謠言的傳播肆無忌憚。然后,國人大多有看熱鬧的習慣。于是,網絡謠言的制造者為求新求奇,拼命制造噱頭,以求抓住人們的眼球,并且網絡自我凈化能力并不完善,還存有很多漏洞。極少數有心利用這種漏洞的網民在網上散布所謂“大V”賬號以“求辟謠”、“求證”等信息借以故意擴散網絡謠言的傳播,利用手機用戶虛榮心理,八卦心理,從眾心理,極大的損害了網絡媒體的公信力,尤其是近期關于禽流感的不實傳言,甚至造成公眾的恐慌。互聯網信息主管部門對這一現象一直予以高度關注,在加強日常執法的同時,正進行集中打擊。最后,從眾心理以及輿論領袖的輿論引導。勒龐認為,人在集群時的行為和獨自一人時是不同的,他提出“群體精神統一性的心理學定律”,根據這一定律,人在集群時會產生一種群體思想。也就是所謂的集體盲從或者從眾心理,此時輿論領袖的作用尤為明顯,少數的人會引導一整個群體網民的輿論走向,倘若這種效應被引導傳播網絡謠言則會產生很嚴重的后果。
五、結 語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人的感覺能力的延伸或者擴展。印刷媒介是視覺的延伸,廣播是聽覺的延伸,電視則是視聽覺的綜合延伸。智能手機作為一種媒介,也是人的延伸。[4]”人的價值觀,世界觀必然會通過手機在網絡上表達出來。網絡不是法外之地,這是一個常識。與經濟和社會的聯系的網絡,該網絡日益緊密的網絡,不再是一個獨立虛擬的空間,而是真實的世界在虛擬世界的映射。網絡傳播中每一個個體都是現實世界里活生生的人,具有人的社會屬性。發布以及傳播虛假的網絡謠言不但會影響虛擬世界的秩序,更會對現實的社會生活造成十分嚴重的影響,不亞于現實生活中所傳播的謠言。自由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自由是在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享受的權力和承擔的義務限度內的自由。人們都生活在同一個社會中,作為一名合格的公民就是以服從法律,處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恪守的道德底線,在法律和道德規定的自由限度內行使自己的權利。有的網絡謠言的傳播是具有某種目的性的,內容也是以很有嚎頭的驚爆新奇為主,為的就是制造網絡輿論的聚焦點,間接利用別有用心的輿論領袖引爆網民神經引發大規模網絡群體性事件,對于網絡謠言來說,無論其所針對的是人或事,都難免會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危害社會公共秩序,所以,肆無忌憚傳播網絡謠言理應受到處罰。公民享有言論自由權,政府有義務營造一個自由的輿論環境,與此同時,公民在享有言論的自由,也承擔相應的義務。這就要求一個合格的公民,在傳播網絡上的各種信息的時候,不能盲目的@和轉發,應當對信息分辨并剔除虛假的網絡謠言,并對傳播虛假信息者進行聲討,保證傳播過程中信息的真實性,抵制網絡謠言從個人做起,從自己做起,還給網民一個真實的純凈的網絡凈土。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手機網民上網行為報告[R].2012.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第31次統計報告[R].2013.
[3]百度百科.六度空間理論[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57796.htm#sub357796.
[4](加拿大)馬歇爾·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5]人民網研究院.網絡對謠言的自凈化作用研究報告[R].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