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攝影報道應完全立足于真人真事。即新聞報道中的人物、事件、地點、時間等都必須是客觀存在的,是有名有姓,有史可查的,不得任意增減或更換。客觀現實生活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各種各樣的事情,攝影報道不能有聞必拍,應對所發生的事情加以分析、比較和選擇,看其是否有典型意義,要為歷史負責。本文將主要探討新聞攝影的真實性與完整性。
關鍵詞:新聞攝影;負責;真實性
中圖分類號:G2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11-0124-02
新聞攝影用一種客觀性的視覺語言展現新聞現場,以獨特的影像魅力,較高的公信力,超越時空的形象畫面贏得受眾的廣泛關注。受眾每天從不同的媒介上觀看大量的新聞圖片,通過這些圖片,領略一幕幕鮮活的社會生活圖景,直觀感受新聞事件;通過這些圖片,認識人類、解讀社會、觀察宇宙[1]。
一、新聞攝影的內涵
新聞攝影是用現代化技術、技巧,以照片畫面的可視影像進行新聞報道。簡單地說,就是用照片報道新聞,或者是攝影形象新聞、攝影的新聞、新聞的攝影。它是新聞戰線五大兵種(文字新聞、口語廣播、新聞攝影、新聞電影、新聞電視)之一。新聞是新近發生或發現的群眾普遍關心的事實報道。這里有三層意思:(1)新聞是事實,是客觀發生和存在的事實,不是憑空捏造的。(2)新聞是新近發生或發現的事實,不是陳年舊事。(3)新聞是群眾應知、欲知而未知,人們普遍關心的事實,不是隨便什么事都可以作為新聞來進行報道的。所以,新聞攝影應該是新近發生或發現的、群眾普遍關心的事實的攝影形象報道[2]。
我們正處在數字科技的進步之中,數字影像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而且數字影像仍處在日新月異的變動之中。因此,我們必須以變動的眼光和創新的思維來審視它。尤為重要的是,要將數字影像的發展所驅動與形塑的社會與文化權力形式考慮其中,把握其中的規律,凸現影像的文化特色,看清楚我們身處的這個全新的“危險”形勢,緊緊扣住時代的脈搏,既與時代脈搏一起跳動,又要警惕數字影像技術給新聞影像設置的誘惑陷阱[3]。從華特·本雅明的影像復制文化到當代的數字影像虛擬文化,新聞影像在其中蒙受著許多不白之冤,新聞人在指責聲中堅守著新聞的、理想與信念。
二、新聞攝影與歷史事實
如果發生的事件越典型,說明問題越深刻,所拍攝的新聞照片的宣傳教育作用越大。因此,新聞攝影報道只有從較為典型意義的事件著手,才能正確地反映現實社會生活現象,才能做到真正的完全真實。
(一)形象的真實
在新聞攝影中,常常是以人物作為新聞攝影的主體。在一個具體的攝影環境之中,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人物的形象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隨著人物位置的變化,陪體和背景及前景也都會發生變化。在拍攝時,改變拍攝點,選擇不同的拍攝時機,會拍攝出不同效果的形象[4]。例如一個歡慶的環境中,如果將被攝者拍得郁郁寡歡,悶悶不樂的樣子,就會和整個環境的氣氛不協調,顯得不真實。所以在新聞攝影中,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應注意對人物形象、動作、表情、姿態和位置的表現,應符合人物的身份、職業、性別和年齡特征。
在新聞攝影中什么樣的對象能成為拍攝對象,是由其包含的信息含量決定的,而不是由其美學特征決定的。被拍攝對象首先具有新聞價值,同時還具有形象價值。只具有新聞價值而不具備形象價值的事物,不適合運用攝影手段來加以表現,也就無法或無須用新聞攝影圖片來加以報道;只具有形象價值而不具備新聞價值的事物,也不應成為新聞報道的對象,而只能成為其他攝影門類的表現對象。
(二)具體真實
一是事實確鑿,新聞攝影所拍攝的對象應是真人真事,具有真實性。新聞攝影要恪守時間、空間和對象三位一體的報道原則,拍攝記錄的是存在于同一時空中的新聞對象,并按照事實的本來面目進行報道。二是文字說明要以事實為依據,準確無誤,不能模棱兩可、含糊其辭,更不能胡編亂造。事實上,如果在拍攝和后期制作中排除特技手段在,圖片是紀實的,不存在假的問題。很多虛假“新聞圖片”是文字說明“表述”出來的,直接導致受眾對信息的曲解[5]。
新聞的真實性要求新聞攝影者必須實事求是,不能捏造事實、弄虛作假,不能為了創造所謂的新聞價值而進行虛構,這是新聞工作者最起碼的良知。對新聞事件,新聞攝影者必須從客觀的角度去進行記錄,通常的做法都是“不干擾、不引導”。但記者在盡量傳達新聞的義務與社會公德心之間應如何平衡有時也會成為一種困擾。
三、新聞攝影要準確性
文字說明是新聞攝影作品的組成部分,如果所寫的文字說明不真實,那么新聞照片的報道也就失去了真實性。同一幅攝影照片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寫文字說明,不同的文字說明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所以文字說明的準確在新聞攝影的真實性中是十分重要的。
文字說明除了要求立場、觀點和方法的正確性之外,在對每一個具體事實的記述上,如人名、地名、時間、數字、事情經過以及背景材料等等,都必須準確可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因為新聞照片一旦公布,便成為了歷史,以后再用這幅照片,只能作為歷史照片來處理。
新聞攝影中的真實性對以上四個方面都必須聯系在一起作統一的理解,才能對新聞攝影的真實性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新聞攝影在報刊版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報紙上的主要信息載體之一,圖片的作用應當是與文字同等重要的。新聞攝影報道作為圖文結合的一種新型信息載體,其獨立發布新聞的作用是確定無疑、不容忽視的,更何況現在是讀圖時代,采用新聞攝影圖片作為傳遞方式讓受眾了解最新事件更是一種必不可少的途徑,因為圖片可以更為直觀地將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展現在人們面前。
百聞不如一見,一張優秀的新聞照片,能形象、真實又生動地反映現實。能使讀者目睹世界所發生的重要新聞,使讀者所見所聞的事情得到確實的見證。其作用主要是:(1)傳播信息[6]。不僅能傳播各地發生的新聞事件,還能傳播科學技術與文化知識。如航天飛機、人造衛星、秦朝的兵馬俑等等。(2)反映現實。通過具體真實的形象,反映社會生活,反映社會變革,從而使人們了解現實,推動現實。(3)紀錄歷史。許多紀錄歷史事件和反映社會變革的照片,在當時作為新聞照片發表后,以后就成為重要的歷史文獻資料,它是歷史的真實紀錄,是歷史的再現。時間越久,文獻價值就越高。(4)交流思想。新聞攝影是通過新聞事實的傳播,宣傳交流不同的思想觀點,改變人們的信念和情操,達到為本階級、本民族服務的目的。
本來攝影作為一種科學技術,它沒有階級性,但是一經進入新聞領域,它便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因為新聞攝影所報道的題材,是經過作者的立場、觀點選擇出來的,報道的目的是通過事實宣傳某種觀點,培養人們的信念和道德情操。我國的新聞工作者,在歷次大革命中,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不怕犧牲,前赴后繼,拍攝了大量的新聞照片,忠實地紀錄了政治斗爭史實、生產建設成就和時代精神面貌,宣傳了黨的綱領、路線、政策,宣傳了我國人民的光輝斗爭業績,在我國和世界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另外,新聞攝影在堅持上面宣傳的前提下,還要重視它的批評作用。即在內部或在公開的報刊上,用照片揭露和批判那些違犯社會主義制度、不符合社會主義原則的不良現象,目的是給人以教育,這也是新聞攝影的任務之一。
四、新聞攝影的歷史價值
新聞照片具有無可爭議的新聞性,這一顯著特點決定了它具有新聞價值。新聞價值是衡量新聞攝影作品優劣的根本尺度。新聞價值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對本質的揭示、信息量的大小、報道的深度、取材的新意和時代特色等。傳播信息是新聞攝影的主要功能。一幅新聞照片信息量的大小在于它帶給人們多少未知的、關注的重要信息。開會發言、鼓掌剪彩,這類新聞照片,取材司空見慣,表現刻板單調,也就缺乏信息量。而只有觀眾未知、欲知、應知的信息才具有更多的信息量。新意,是指新聞照片挖掘的新聞事實在角度、選材上的獨創性。在尊重真實性、客觀性的基礎上,從新的角度去反映,就能獲得新意。時代特色,指新聞照片反映的時代特征。只有那些反映當時人們所關注的新聞的攝影,才稱得上具有新聞價值[7]。
正因為新聞攝影具有真實性的特點,新聞照片才能夠成為歷史的見證。歷史價值即文獻價值,是新聞攝影區別于藝術攝影的主要功能。新聞攝影是對正在發生的新聞事實的瞬間形象記錄。因而,可以說,今天的新聞照片就是明天的歷史證據。這一價值警示我們,新聞攝影記者要客觀真實地反映歷史,決不允許虛假地扮演、粉飾歷史。新聞攝影能客觀、正確、及時、形象地揭示新聞事件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意義,為社會提供需要的、有價值的、剛剛出現或正在出現的事物或事件的有效信息。因此,真實性、客觀性、準確性和時效性是新聞攝影的基本要求。優秀的新聞攝影留住的歷史斷面的真實圖像,它們既為人類留下了歷史上難得的精彩瞬間,同時又具有歷史圖像檔案的價值。
五、結 論
總之,新聞攝影這些記錄著人類的悲喜離合,驕傲與勝利,獸性與欲望,偉大與渺小的瞬間,將其深深銘刻在每一個人的腦海里。這些歷史的瞬間成為記錄人類文明與人性的重要遺產,成為歷史道路上的路標,它們是新聞攝影中的杰出作品,就像歷史的玻璃碎片,每一片都刻錄著一段經典的歷史故事,因此要保證這些新聞攝影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價值,要為歷史負責。
參考文獻:
[1]陽紅梅.論新聞攝影的價值及實現方式[J].藝術科技,2013(1).
[2]王敏民.論數字時代的新聞攝影[J].藝術科技,2013 (4).
[3]張惠.新聞攝影瞬間中的“整體與部分”研究[J].青年文學家,2013(22).
[4]姜楠.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攝影傳播特征研究[J].青年文學家,2013(18).
[5]楊杰.淺議新聞攝影的“專業”與“業余”[J].新聞世界,2013(6).
[6]苗海.抓住歷史的瞬間——新聞攝影的視覺沖擊力[J].黑龍江史志,2013(13).
[7]武文杰.讀圖時代語境下的新聞攝影傳播態勢[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