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的開放性讓雜亂的文化形態在校園里生存,為了校園文化環境的純潔性,校園文化建設作為高校建設的內容之一,肩負著弘揚主流文化和健康的價值觀的重任。在時代潮流不斷變化,網絡交流日益便捷,舊式校園文化活動單一老套的背景下,如何通過文化建設彌補青年亞文化的缺陷,如何創新文化育人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探索新形勢下校園文化建設的渠道和方法,成為新時期高校建設的重要目標。
關鍵詞:校園文化;文化育人;青年亞文化;“博觀”讀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11-0140-03
大學校園文化是大學生成長和發展的“軟環境”,是一所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濃郁人文氛圍,形成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等方面,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1]。因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成了當今高校的建校口號,也是各大高校追求的目標。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青年亞文化作為多元文化的表現之一,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如何認識青年亞文化在大學生當中的表現,如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高校教育者要思考的問題。
一、青年亞文化
近年來,隨著網絡惡搞、追逐時尚與金錢、觀念世俗化等一系列顛覆傳統,與主流價值觀偏離的諸多文化形式的出現,青年亞文化漸漸成為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高頻詞。青年亞文化可以概括為年輕人為了有別于主流文化而創造的一種文化,以“叛逆”為主要色彩, 以示青年文化偏離、排斥甚至對抗“成人文化”或“主流文化”的總體態勢[2]。在大學校園里,校園性丑聞、裸奔門、惡搞等事件的發生,使得大學生亞文化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
大學生亞文化在受到主流文化的引導和輻射時,一般不與主流文化抵觸和對抗,但它有可能影響主流文化并成為其中的組成部分。亞文化的組成成分中有好有壞,網絡惡搞、拜金主義、廁所文化等庸俗文化將對青年的成長產生消極影響,而健康的宿舍文化和情感文化等會在青年的成長成才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因此,在高校文化建設中,面對青年亞文化的沖擊,我們要發掘亞文化的積極意義,利用校園文化育人的功能彌補亞文化的缺陷,趨利避害地建設健康高雅的校園主流文化,做好大學生價值觀的引導工作。
二、校園文化以及育人功能
1.校園文化的內涵。開放的大學是社會各種文化的聚合地,在各種環境的綜合作用下大學形成了自己的校園文化。一般而言,校園文化分為四個層面:物質層面、行為層面、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在這四個層面中,物質層面和行為層面是基礎,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是我們通過文化建設所要實現的目標,是當前校園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和核心內涵[3]。
2.校園文化育人功能。校園文化的核心是育人功能。我國高等教育的實踐表明,重視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那么文化育人功能都有哪些呢?
(1)促進大學生德育發展。良好的校園文化能夠更好地規范大學生的思想行為,提升其道德水平。在校園文化的建設完善過程中,學校制度建設發揮著重要的道德和行為規范作用;其他一些諸如經典導讀等讀書文化活動,也起到了價值觀引導的效果。文化活動是對學生進行的綜合素質教育,是課堂知識的補充和延伸擴展,將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2)促進大學生智育發展。高校教學質量、師資配備規模以及學術研究氛圍也是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學生從課堂上學到專業知識,在學術講座等活動中獲得其他領域的知識和技能;高校濃郁的學術氛圍也有助于提升校園文化水平,陶冶學生學術情操、增強學生學術能力,深化學校的文化內涵建設。
(3)提升大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在各種諸如社團活動、讀書活動、體藝活動等文化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學生通過參與其中,鍛煉了自己的實踐能力,促進自己的全面發展和個性成長,這些都說明了校園文化活動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4]。
3.校園文化育人現狀。
(1)創新性不強。校園文化活動是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徑,但近幾年來,高校文化活動存在形式老套、內容單一、缺乏新意等問題,文化活動的主要形式集中在唱歌比賽、征文比賽、辯論賽等傳統的活動上,缺乏對活動形式的創新,陳舊的活動形式和內容難以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難以給學生帶來收獲,從而導致文化建設的低效。
(2)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大學生是大學的主體,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大學的教學管理及其他管理決策都應該從學生利益出發。據某校的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6.64%的學生認為他們應該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處于主動地位,積極參與校園文化活動[5]。然而實際上許多活動都是自上而下組織的,這就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導致學生的參與熱情低下。學生的參與和活動的落實是良性循環、雙向建構的關系,高效的文化活動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創造性,用學生自己的思維創意舉辦活動,定能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
(3)網絡文化沖擊校園。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校園文化建設面臨著多種文化的沖擊,最主要的便是網絡文化的沖擊。網絡的自由和開放性給許多庸俗的思想可乘之機,大學生的信息篩選能力尚未成熟,極易受到低俗文化的影響,這就給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難題。
三、創新文化育人途徑
育人是大學的天職,而多元文化的沖擊,使得偏于隱性的文化育人的功能在大學中面臨危機。很多調查研究都表明,大學生讀書現狀不容樂觀,而“泛媒體”時代下視聽閱讀媒介不斷升級的輪番轟炸,更是使得文字作為文化主要載體的地位岌岌可危[6]。大學的文化傳承功能主要通過對大學生的文化教養來實現。陜西師范大學文科基礎教學部在全體文科部學生中開展的以“博觀天下,書香人生”為主題的“博觀”讀書活動,作為輔助性文化育人工具,配合學校的學分制度,為學生創造閱讀的機會,進行閱讀指導,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育人途徑。活動借助多元立體的開展體系,從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創新,最大限度地提高參與學生的文化素質和綜合能力。
1.讀書小組作為參與單位。本著“班班有活動,人人都參與,組組有特色”的活動思路,組建4~6人的班級讀書小組。小組以興趣為導向,由各班級學生自由組建,在此基礎上,鼓勵跨班級、跨專業、跨年級組合,以增強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性和文化交流的廣度。
2.讀書主題規定每期重點。活動一月一期,每期設定一個主題進行閱讀。主題的設定科學、全面,不僅涉及人文社科類,還涉及經濟學、教育學等專業學科領域,這些主題下的相關書目對某些專業的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接受能力提出了挑戰,但也為興趣廣泛的學生提供了課外閱讀的機會?;顒犹岢黝}教育,進行閱讀指導,針對當下大學生以消遣性閱讀為主,經典閱讀甚少的讀書現狀,向學生推薦傳統經典、優秀高雅的書目,努力倡導社會主流文化。
3.讀書報告會展示心得體會。讀書報告會是一個展示學生們讀書心得的溝通交流平臺,報告會上,每個小組從不同角度,借助PPT、視頻、情景劇表演等多種方式展示讀書心得體會,并有專業資深教授進行點評。報告會活潑、新穎的形式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得到了相關領導和點評嘉賓的高度贊賞。作為受邀參加過報告會的嘉賓,著名作家、陜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朱鴻老師曾對“博觀”讀書給予高度評價,他表示,同學們對所讀書目的思考“讓自己很驚訝”。報告會平均每月舉辦一次,至今已舉辦了15期,分別以“哲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為主題的報告會。小組參與報告會是一個增強表達能力,鍛煉團隊合作能力,深化對已有知識理解的過程,在這里,文化育人的功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4.“博觀”選編拓展活動內涵。除了報告會,活動也會選擇觀點新穎、思想深刻的讀書報告編入“博觀”優秀報告選。選編堅持規范性,在報告的格式上嚴格按照學術論文的相關要求撰寫和編輯,優秀選編的作者在此過程中也能對科研論文的格式和內容撰寫方面有進一步了解。
5.“博觀”微博等新媒體挖掘活動空間。網絡文化在青年亞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博觀”讀書利用其方便快捷、自由的言論平臺,在騰訊微博上開設“陜師大文科部博觀讀書”官方微博,作為宣傳和開展活動的陣地之一。微博設置“博觀書摘”、“書海心聲”等話題,與老師同學們進行線上互動,以提高活動的參與度和覆蓋面積。所有欄目的設置都以學生讀書興趣為導向,努力做到內容新穎、特色鮮明、針對性強。微博管理方面,在頁面設計上采用富有人文內涵、古樸典雅的風格,注重讀書活動文化性、藝術性、時尚性的有機結合;微博內容上圖文并茂、立意深刻,同時突出生活化、大眾化、人文化的特點。
除博觀微博外,活動還通過覆蓋所有班級學習委員的飛信群和QQ群加強與同學們的聯系?!安┯^”讀書重視內容和途徑創新,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文化內涵建設,堅持文化創新之路,努力走出校園文化建設困境。在這個電子書當道,網絡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這個世俗化雜亂信息一擁而入的時代,這個追求視覺快感的讀圖時代,開展校園文化建設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在新時期,文化活動的組織者要創新活動形式和內容,改變傳統思路,緊跟時代潮流,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尊重大學生的個性釋放,讓校園文化活動真正達到預期目的,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朱京鳳.目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J].中國成人教育,2010(4).
[2]張平功.青年亞文化的形成及表現[J].青年探索,2007(4).
[3]程利.淺議高校校園文化內涵[J].中國成人教育,2003(5).
[4]王定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和措施[J].職教與成教,2007(10).
[5]葛芳玉.大學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22).
[6]董云川,周宏.大學的文化使命-文化育人的彷徨與生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王芳,張鳳軍.校園文化活動失衡現象分析及對策[J].高等農業教育,2002(9).
[8]劉俊,陶風華.對校園文化活動創新的思考[J].江西省團校學報,2001(3).